許多來到牟氏莊園的人,竟被這群建筑迷惑得神魂顛倒。放眼望去,一色的青磚灰瓦構筑起的廳堂樓廂,重重疊疊錯錯落落連成一大片,或說是遠年遺留下的村落,或說是散落在民間的故宮。其實,它不過是一個家族的宅院,是清代大地主牟墨林和他的后世子孫飲食起居的場所。
就是這樣一個鄉間財主的居處,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居然與故宮、孔府有了同一等次的文化身份。規模固然很大,年代也算久遠,難道憑靠這些就能夠躋身在深宮大殿之中?你走進它,只要對大門的那幾件飾物略一端詳,便立刻就會覺察它細微處的功力,當即就會對它的文化品位給出一個不同尋常的評判。
比如石鼓。在大門的兩側分設著一對石鼓,那是光緒年間的作品。據說是四個工匠歷時三年才雕琢出來的,做工之精一想便知。可它讓人高看的并非工匠的斧鑿之功,而是浮雕圖案的取材和寓意。憑主觀臆想,一個鄉間財主,花了一大筆資財造了一個體面的大門,它的裝潢雕飾該會在吉祥喜慶、祈福鑲災等俗文化的層面上做文章,與社會的主流文化不會產生多大瓜葛。而眼前這對石鼓的浮雕卻表達了一個出人意料的高雅境界。右邊的一只,刻畫了一個端坐垂釣的長者,神情悠然,滿臉安詳。畫面沒有標題,也無需標題,憑直覺就會記起“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完全可以想象當年周文王路過渭水的時候,姜子牙那波瀾不驚的神情和飄逸散淡的情懷;左邊的一只,雕琢了一個起舞的少年,一手掂個金蟾,一手拋灑金錢,神情慷然慨然,臉上流露出散盡家財后的超脫和快樂。這便是“劉海戲金蟾”的故事。兩則民間故事殊途同歸,一老一少在這里相會,結成了一個不離不棄的盟約,共同表達著一個以淡泊寧靜為主題的人文情懷。而這種表達方式,又把握了中國傳統的審美手法,那就是點到為止,決無贅言,就像書法里的藏鋒和繪畫里的寫意,含蓄而確鑿,空靈而內秀。
再比如對聯。對聯簡直就是石鼓的續篇和注腳。看罷石鼓,慨嘆之余,疑問隨即浮上心頭:一個鄉間財主,心不在做官,志不在聚財,那他的精神世界究竟在何處皈依?正躊躇著尋覓謎底的時候,大門上那副描金對聯映入眼簾,上聯為耕讀世業,下聯為勤儉家風。字跡剛勁大氣,包含內功,以寥寥數言給出了一個不卑不亢的答案,勾勒出一個書香盎然、春華秋實的景象,一派大家風范。
又比如門簪。四只門簪實在是一組不可缺少的點綴。對聯所倡導的耕讀固然重要,勤儉也很寶貴,可生命在耕讀間奔波,在勤儉中度日,總嫌過于板正和枯燥,真實的生活要在更燦爛的空間展開。于是便在四只門簪上分別雕刻了琴、棋、書、畫四個圖案。這樣一來,生活的畫面便生動活泛起來,閨房撫琴的淑女,樹下對弈的智者,書齋揮灑的筆墨,堂間舞動的丹青,一塊兒加入進來,輕松自如地展示著自己的魅力,共同調和出一曲淡雅清麗的韻律,匯成一股沁人心脾的涓涓清流。
如不夠盡興,就跨進去,它的廳堂樓廂、曲徑回廊將會為你展現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園地。
(責任編輯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