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一個人最終性格的形成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會接觸和經歷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從而改變自己的思想波動,最終成為跟隨一生的“性格”。
關鍵詞:和諧;承諾;反思
【中圖分類號】:D523.34【文獻標識碼】:A
每年學校大隊部都會在一年級開展“入隊前承諾”活動,通過自我承諾、自我約束、自我評價的三自教育,讓剛剛踏入小學校門的孩子們通過這項活動養成好習慣。包括學習習慣、文明習慣、衛生習慣等等。當然在教育的開始,還是要以他律為主要手段,老師要教孩子怎樣做,讓孩子在腦海中初步形成一個標準,下一步將是引導孩子為這個目標努力,雖然知道了但不等于能做到,按要求讓學生不斷提高,要有層次地展開教育。
自評依靠他評為手段,到了學生入隊的時候,學生才會在不同程度上有飛躍,這才是圓滿的總結,才是一項活動的結束。
這里的結束代表的是一項活動的結束,教育不能通過一件事、一個活動、一個層面而達到教育目標,一個教育目標要通過很多層面,例如像剛剛提到的承諾過程可以分為班級承諾、學年承諾、學校承諾;而學校的每項活動都有聯系,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從教育活動到教學活動層層遞進,一環扣一環,不斷的實踐。
論語中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人的道德意志不是在一個階段形成的,人在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閱歷,有不同的認識,包括世界觀、人生觀不斷形成的過程,說明教育時時刻刻在進行,就像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養分,學生的第一個課堂是家庭,家庭使學生形成了基本的道德品質,學校是專業的教育場所,而定型則在于社會,只有每個階段連續、不斷的給力,才能最終達到好的教育效果。
一年級的小學生用自己飽滿的精神面貌加入其中,他們承諾要用自己最好的表現為紅領巾增添光彩,爭取成為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他們堅信:我承諾,我能行!大隊部通過上隊課,講解隊的知識,使小朋友們對少先隊這個陌生而又向往的名稱有了初步的認識。我們通過爬格子的評價形式使學生通過一學期的自我約束基本具備了成為一名少先隊員的條件,大隊部在期末班級表彰中為突出的學生頒發了預備少先隊員的證書。這與四月份的六年級“畢業前承諾”活動的教育目標是有些相似的,都是通過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教育策略。不同的是六年級的“畢業前承諾”活動是為了管理即將因為畢業而有些散漫的大孩子。為的就是讓剛入學的孩子和即將走出小學大門的孩子能夠自己樹立標桿,通過這種自我約束使其養成好習慣。
這樣反復了幾個春秋的養成教育活動,慢慢的突然萌發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通過一年級“入隊前承諾”這種教育方式使學生已經形成了優秀品格,而通過五年的學習生活,在六年級畢業前還要以承諾的形式來約束這些孩子的壞習慣呢?為什么學生已經養成的好習慣會變質呢?一段時間的反思讓筆者感悟到問題可能就出在兩個“承諾”中間這段時間,孩子道德品質的形成不可能是永久的,因為學生不僅有學校一個“課堂”,“家庭”“社會”都是孩子們的課堂。
就是因為學生有三個“課堂”,才會使學生知道在每個“課堂”應該怎樣表現,孩子會考慮在家中的這個“課堂”我該怎樣成為一個乖孩子;在學校這個“課堂”我該怎樣討老師的喜歡;在社會這個“課堂”要怎樣展現自己的個性,追求時髦。漸漸地,學生就形成了雙重人格。而“雙重人格”的形成也非朝夕。
有這樣一個事例。一個學生在自己的書桌上發現了一個陌生的文具盒,交給了老師,老師隨意地問了句“誰丟了文具盒”,一個聲音“我靠!誰給我扔那了”!老師大跌眼鏡,滿臉漲紅,在全班同學和一位科任教師面前批評了這個學生,并讓這個學生和撿到文具盒的學生重新“演”這一段,孩子在強迫中說“文具盒是我的,謝謝你”“不客氣”。
我們教師也是一樣的,在學校要為人師表;在家里要賢妻良母;而在生活中也會偶爾放縱自己,發泄來自生活中的壓力。社會的大環境告訴我們學生優秀品質的形成和持續是兩回事,因為它與社會的大環境、與接觸的人、事有極大的關系。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可以理解為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很強,也就意味著在學著生存。而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教育的缺失問題,這樣就不難理解本文開始的問題了。
結語:教育不是一所學校、一位教師的責任,而是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只有三方面做到和諧,才會使學生的成長道路變得正規化,變成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過程。而我們未來的教育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自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