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太”一詞曾紅及一時。然而在現代社會,稱呼語“太太”并不常見,現多出現于民國或港臺電視劇中。本文試圖通過對“太太”一詞的由來和特點進行討論,并結合社會環境的變化,探討“太太”一詞消失的原因。
關鍵詞:“太太”;稱呼語;特點;消失;由來
【中圖分類號】:H0【文獻標識碼】:A
“太太”一詞曾紅及一時,然而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講,“太太”又略顯陌生。在生活中,我們很難聽到某人稱呼某人“太太”,但它卻常出現于民國電視劇或港臺電視劇中。這一現象是因為稱呼語“太太”自身的特點和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相結合所造成的。稱呼語“太太”雖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但它卻存在于歷史的長河里。本文試圖通過對“太太”一詞特點的分析,解釋清楚“太太”一詞不再復興的理由。
一、“太太”的由來
《現代漢語詞典》列舉了“太太”的五個義項,分別是:1.舊時統稱官吏的妻子;2.舊時仆人等稱女主人;3.對已婚婦女的尊稱(帶丈夫的姓);4.稱某人的妻子或丈夫對人稱自己的妻子(多代人稱代詞做謂語);5.稱曾祖母或曾祖父。從這五個義項中我們不難發現,“太太”一詞具有歷史性,在中國古代交際社會中曾作為對婦女的尊稱。那么,這一詞是什么時候開始通用的呢?
學者們對“太太”一詞的由來做了大量考證,其中最早提出“太太”形成時間的是清代的梁紹壬。他在其文《兩般秋雨庵隨筆》中指出:“漢哀帝尊祖母定陶龔王太后傅氏為帝太太后,后又尊為皇太太后,此婦人稱太太之始也。古者婦人稱太最重,故列侯婦人,非子復為列侯,不得成太夫人。”這種說法被一些學者認同,他們認為“帝太太后”去掉“帝”和“后”之后,就成為了對婦女的稱呼。也有人認為此說并不可靠。憨齋在其文《“太太”考》中表明了他對這種觀點的懷疑,他以歷史文獻的資料為證據,認為真正的“太太”之稱,應當出現于明代。而較早的文獻記載的例證乃是胡應麟的《邊道詩》,云:“有一邊道,轉御史中丞,作《除夕》詩曰:‘幸喜荊妻稱太太,且斟柏酒樂陶陶。’蓋部民呼有司眷屬,惟中丞已上得呼太太耳。”此說雖有文獻為證,但作者卻也沒有肯定“太太”一詞為明代所有。所以,“太太”一詞始于何時我們沒有確切的結論,但我們至少可以明確,到明代,“太太”一詞已用來指稱官吏的妻子。
從以上兩則文獻中我們不難發現,“太太”一詞作為稱呼語具有尊貴性,那么,其泛濫開始于何時呢?據考察,我們發現,“太太”一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表達的對象是不同的。明代時期,“太太”主要用于中上層官員的妻子,此官員的官階不可低于御史中丞的級別。
一般的縣官之妻是不能稱此殊榮的。高級官員的妻子稱為“太太”,則稱呼高級官員的母親時以“老”表示尊敬,稱為“老太太”。到了清代,“太太”一詞更趨近平民化,但無官職的眷屬一般也不能稱為“太太”。《紅樓夢》中,能稱“太太”的是極少的人,而“老太太”獨有賈母能用。而在《儒林外史》中,范進的母親卻被稱為“老太太”。可以想見,在吳敬梓生活的時代,舉人的母親可以稱為“老太太”,一般小富人家的主婦也可稱為“太太”。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后期,在東部沿海城市,人們還用“太太”指稱外國商人的妻子,以表尊重。而到了北洋軍閥和民國時期,“太太”的稱呼開始泛濫,從大帥到芝麻綠豆官,其妻子都可稱為“太太”。這一時期的小說中,“太太”一詞隨處可見,“老太太”“大太太”“姨太太”充斥于整個社會交流之中。演變至民國時期,“太太”一詞已無貴賤之分。到了建國時期,由于“太太”一詞的“階級性”,這一稱呼趨近于消失,直到現在,內地也很少使用。但奇怪的是,在港澳臺和外籍華裔等社交環境中,“太太”一詞仍然活躍。這歸結于“太太”一詞自身的限制性。
二、“太太”的特點
“太太”一詞作為稱呼語,和“先生”“夫人”一樣是極其尊貴的,它表示了對所稱呼的人的一種尊敬、尊重。這種尊敬可能來自于“太太”一詞由來的原因,但也離不開“太”字的作用。自古以來,中國人以“太”稱最,以“太”為至尊,如“太上老君”“太上皇”“皇太后”“太祖”等都是對極高地位人的稱呼,“太太”一詞作為尊稱也合情合理。
然而,“太太”一詞決不只有表尊敬這一個特點。據調查,大多數人理智上認為已婚婦女都有資格被稱為“太太”,但他們也認為“太太”一詞還有其他的特征。通常被稱為“太太”的人必須年齡較大,家境富裕,衣著考究,或地位較高,或受過良好的教育,或者是外國人或港臺人士,多為沒有工作。這些特點并不是“太太”一詞強行規定的,而是在交流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含義。比如,把已婚婦女稱為“太太”,則表示其年齡較大,這一情況在明代就有記載。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中說:“松江十來年間,凡士夫妻,年為三十即呼‘太太’。前輩未有,大為可笑。”如果貿然稱一位略顯年齡的婦女為“太太”,她可能并不高興,但如果稱呼為“小姐”,則就顯得穩當妥帖。而且,“太太”用來稱呼有“身份”的人,但這人的“身份”又不能太尊貴,我們不可能稱一般平民、工人、車夫的妻子為“太太”,但也不能稱最高權威的人的妻子為“太太”,比如我們一般稱宋美齡為“蔣夫人”而不是“蔣太太”,因為“蔣夫人”比“太太”更尊貴。所以,在社會交際中,要稱呼別人“太太”必須得小心謹慎。
另外,“太太”還表示一種尊卑關系。《現代漢語詞典》指出,“太太”為舊時仆人等稱女主人。這和我們的認知一樣,我們認為“太太”一般出自仆人或車夫之口。所以,大多數人認為“太太”是一個尊稱,但她們卻不希望被稱為“太太”,因為配得上“太太”的人實在太少,而稱呼者也不愿意稱別人為“太太”,因為這也會降低自己的身份。而且“太太”這一稱呼隨著歷史的演進,已大打折扣。在民國時期,我們可以在稱呼某人為“太太”前,加上其夫的姓氏,比如“張太太”“李太太”,但決不能加上該“太太”本人的姓,這其實也體現了一種男尊女卑的關系。這種被冠夫姓的“太太”和之前的“太太”不同,因為這種稱呼更普遍化和平民化,從地位上來講,也不如仆人口里的“太太”。
此外,“太太”還可以作為表示人際關系和確定身份的指稱用語,這種用法還存活在現代社會中。比如先生在介紹妻子時,會說“我的太太”,那是“張先生的太太”。這種“太太”表示的是夫人和妻子的意思,它的文化意義就不像“太太,車來了”中的“太太”那么豐富,但這種指稱用語無疑是“太太”平民化后最好的例證。
三、“太太”的消失
因為“太太”為至尊的稱呼,大家都用它來奉承別人,所以民國時期“太太”隨處可見。然而,現代社會這一稱呼并未保留下來。我們在稱呼或者指稱別人時,用的上“太太”一詞的,只有家庭婦女,她們被稱為“全職太太”。由于“太太”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它帶有封建官僚社會的色彩,被認為是封建官僚和西方式半革命的混合物。而且,有些學者認為,“太太”這一稱謂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維持傳統的官老爺的地位。加上建國后社會環境的變化,表尊卑的“太太”一詞的使用便受到了限制。這種限制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人們對舊的社會稱謂語的摒棄,希望建立新的適合中國社會語言體系的稱謂語。雖然隨著中國社會的開放,我們和港澳臺、外籍華人接觸的增加,但“太太”一詞卻沒有時髦起來,因為“太太”一詞不僅有架子而且使用起來很尷尬。
【參考文獻】
[1]社會科學院語言所: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洪越碧,周曉康.從“太太”“小姐”“夫人”看婦女地位的改變[J].語文研究.1989
[3]憨齋.“太太”考[J].閱讀與寫作,2003
作者簡介:申婧(1990年—),女,四川鄰水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