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風是中醫四大難癥之一,起病急驟,變化迅速。它的臨床上發病率、致死率、致殘率極高的一種疾病,其病因以內傷積損為主,以情志過級、飲食不節、過度勞逸、氣候變化為誘因。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有密切相關。其病機則不外風、火、痰、氣、虛、淤六端,導致機體陰陽失調,上沖犯腦。其治療當根據其病類、病期及辨證特點風別采用平肝息風、育陰潛陽、清熱化痰、通肺泄熱、益氣活血、醒神等開竅方法。
[關鍵詞] 中風病;中醫防治;癥狀
[中圖分類號] R65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c)-0114-02
中風是一種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為主癥的一種疾病。它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及治愈率低等諸多特點。其中,我國是中風病的高發地區之一,而且,在這幾年中,發病率逐漸上升。因此,在我國中醫藥領域中,中醫藥對中風的研究已經積累了數千年的經驗,具有一定的特點和優勢,并且在臨床工作者的實際探索中,也有了較大的突破。
1 中風的辨證要點
1.1 辨證經絡與中臟腑
中醫有中經絡、中臟腑之分,而神智障礙的有無是其劃分的標準。中經絡的病位淺,病情相對輕,中臟腑的病位深,病情較重。
1.2 辨病程的不同階段
可以分為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癥期三個階段。急性期指發病后2周以內,中臟腑類可至1個月;恢復期是發病的2周或1個月~半年以內后遺癥指發病半年以上。
1.3 辨病勢順逆
一般起病急驟,病變迅速,辨證尤多,且意出現各種病危之癥,所以應該密切觀察病情,及時掌握病逝趨向。采取相對措施。
1.4 辨閉證與脫證
中臟腑有閉證與脫證之分。根據熱象的有無又有陽閉和陰閉之分。閉證多見于中風驟起,病性以實為主,脫證則多由閉證惡化轉變而成,病性以虛為主[1]。
2 中風的病因病機
頭為“諸陽之府”“清陽之府”,五臟之精血、六腑之清氣皆上注與腦。若年老體衰,積勞內傷,勞欲多度,致使機體陰陽失調,氣血逆亂,腦脈為之淤阻不暢,腦失濡養而形成本病,或陰虧與下,肝陽暴張,陽化風動,血隨氣逆,夾火夾痰,血不循腦脈,反逆于脈外,形成本病癥候。該病的病機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正氣虛弱,內傷積損;②情志過及,化火生風;③飲食不潔痰濁內生。
3 中風的辨證論治
3.1 中經絡
3.1.1 肝陽暴亢 臨床表現:半生不遂,肢體強痙,口舌歪斜,言語不利,伴隨頭暈頭脹,面紅目赤,口干口苦,尿黃,舌質紅,苔黃燥,脈弦數。治則:平肝息風潛陽。方藥:天麻鉤藤因加減。臨床頭暈者加葛根、赤芍。肢麻者加全蟲、地龍。
3.1.2 風痰阻絡 臨床表現:半生不遂,肢體拘急,口舌歪斜,言語不利,肢體麻木,伴頭暈目眩。口粘,舌紅,苔白膩。脈弦滑。治則:清熱化痰、熄風通絡。方藥:化痰通絡方加減。若眩暈甚者加全蟲,鉤藤、菊花。若舌紫暗者,可加桃仁、紅花、赤芍。若煩躁不安,苔黃膩,脈滑數者,家黃芩、梔子。
3.1.3 痰熱腑實 臨床表現:半身不遂,肢體強痙,言語不利,口舌歪斜,便秘腹脹、頭暈目眩、口粘痰多、面紅煩熱。 舌紅、苔黃燥、脈弦滑。治則:同腑泄熱化痰。方藥:星婁承氣湯加減。午后熱者加黃芩、石膏,梔子;痰盛者加竹瀝、川貝母、天竺黃;頭暈頭痛,目眩耳暈者加石決明、鉤藤,天麻、菊花;若口舌干燥者加玄參、麥冬、生地黃、
3.1.4 氣虛血瘀 臨床表現:半身不遂,肢體癱軟,言語不利,口舌歪斜,氣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淡、苔白膩。脈細緩。治則:益氣活血通絡。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氣虛者加黨參或人參;口角流涎,言語不利者加石菖蒲、遠志;心悸、氣喘者加炙甘草、酸棗仁、龍眼、桂枝;小便頻或失禁者加金櫻子、益智仁、桑螵蛸;質軟無力或肢麻者加杜仲、牛膝、桑寄蟲。
3.1.5 陰虛風動 臨床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不利、手足心熱,肢體麻木、失眠、眩暈耳鳴。舌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治則:滋陰潛陽,鎮肝息風。方藥:鎮肝息風湯加減。若潮熱盜汗、五心煩者加黃柏、知母、地骨皮;若腰膝酸軟者加旱蓮草、女貞子、枸杞、杜仲、何首烏;兼痰熱者加瓜蔞、膽南星、天竺黃;心煩失眠者加夜交藤、珍珠母。
(二) 中臟腑
3.2 閉證
3.2.1 風火閉竅 臨床癥狀:突然昏厥,不醒人事,半身不遂,肢體強痙,口舌歪斜,兩眼斜視或直視。面紅耳赤,兩手拘急,舌紅,苔黃燥或焦黑。脈數。治則:清熱息風、醒神開竅。方藥:天麻鉤藤飲配合紫雪丹或者安宮牛黃丸鼻飼。肝火盛者加龍膽草、黃連、夏枯草,抽搐者加僵蠶、全蝎、蜈蚣;夾痰熱著加竹黃、水牛角;腹脹便秘者合大承氣湯。
3.2.2 痰火閉竅 臨床癥狀:突然昏厥,不醒人事,半身不遂,肢體強痙拘急,鼻鼾痰鳴、面紅目赤,抽搐,兩眼直視,相背身熱,燥擾不寧,大便秘結,舌紅絳,苔黃膩厚干,脈滑數有力。治則:清熱滌痰,醒神開竅。方藥:羚羊角湯配合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丸鼻飼。痰熱盛者加竹瀝汁、膽南星、猴棗散;火盛者加黃芩、山梔子、石膏;煩擾不寧者加石菖蒲、郁金、遠志、珍珠母;大便秘結,口臭,腹脹,合大承氣湯。
3.2.3 脫證 臨床癥狀:突然昏厥,不醒人事,汗出如珠,目合口張,肢體癱軟,手撒肢厥,氣息微弱,面色蒼白,瞳神散大,二便失禁,舌淡紫,舌體微卷苔白膩,脈微欲絕。治則:益氣回陽,扶正固脫。方藥:參附湯。汗出不止者加黃芪、煅龍骨、煅牡蠣、五味子;兼有瘀滯者加丹參,赤芍。
3.3 后遺癥
3.3.1 半生不遂 臨床癥狀:偏身癱軟不用,肢體麻木,口舌歪斜,甚則感覺完全喪失,少氣懶言,納差,面色萎黃,肢體強痙而屈伸不利,肢體浮腫,舌淡紫或紫暗,苔白膩,脈澀或無力。治則:益氣活血,化瘀通絡。方藥:補陽還五湯。若口斜明顯加白梔、全蝎、僵蠶;肢體浮腫者加茯苓、澤瀉、防已;上肢偏廢甚者加桂枝、桑枝;下肢癱軟無力甚者加桑寄生、川牛膝、杜仲、鹿筋;若側體強痙拘攣,頭暈目眩,面赤耳鳴,舌紅絳苔薄黃,脈弦者為肝陽上亢,當用鎮肝息風湯加減。
3.3.2 言語不利 臨床癥狀:言語不清或失語,舌強,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偏身麻木,舌暗苔膩,脈滑。治則:祛風化痰,宣竅通絡。
方藥:解語丹。若言語不利兼心悸氣短、腰膝酸軟,潮熱盜汗者,為腎虛精氣不能上承,可用地黃飲子加減[2]。
4 中醫中風的康復與護理
4.1 針灸、推拿辨證施治
半身不遂:針灸治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以大腸胃經腧穴為主,以膀胱、膽經腧穴為輔。常取穴位有肩髎、曲池、合谷、外關、內關、環跳、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解溪、昆侖等、多采用補發或平補平瀉發;推拿:常用的手法有推、按、捻、搓、拿,擦等以患者側顏面部、背部、肢體為重點,常取穴有風池、肩井、天宗,肩髎、曲池、手三里、合谷、環跳、陽陵泉、委中、承山等。言語不利:針灸:以治祛風豁痰,通竅活絡。常取穴位有內關、通里、廉泉、三陰交、啞門、風府、金津,玉液等[3]。
4.2 中風康復
三分治療, 七分護理: 由中風病病癥特殊性原因, 除采取特定的急救處理外, 必要護理方案起也對今后是否治愈而必不可少的。的好因此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對病人細致護理, 使其精神舒暢, 心情愉快; 保持正確的體位; 保持皮膚清潔, 及早預防皮膚并發癥; 合理調整飲食,預防消化道出血;保持呼吸道通暢, 防止肺部感染; 保持二便通暢。
[參考文獻]
[1] 張鶴年.中風病因及對腦梗塞先兆癥的防治[J].北京中醫學院學報, 1990, 13(4): 25.
[2] 王永炎. 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4,17(3):64.
[3] 楊樹德,薛軸,楊金菊,等.中西醫結合對中風理論與治則的新認識[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1992,12(2): 111.
(收稿日期:201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