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根管治療術中根管預備的護理配合,以提高根管治療的質量和效率。方法 選擇90顆擬行根管治療術的磨牙和前磨牙,進行根管預備的護理配合;同時選取90顆需要根管治療術的患牙作為對照組,操作過程中未行四手操作,記錄各組操作時間;并請患者對根管預備過程進行滿意度評分。結果 實驗組90顆磨牙和前磨牙根管預備后僅3例出現輕微不適,對照組24例出腫脹和疼痛(P<0.05);實驗組平均治療時間為(28.6±3.8)min,對照組(46.5±4.1)min(P<0.05);實驗組滿意度評分(89.40±5.12),對照組(66.88±6.31)(P<0.05)。所有患牙根管治療后都達到根管治療成功的標準,無欠充或超充。結論 四手操作、無菌護理、默契配合、器械管理、護患溝通是根管治療術中根管充填的護理要點。
[關鍵詞] 根管治療術;根管預備;護理;四手操作
[中圖分類號] R473.7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c)-0008-02
根管治療術是目前國際上治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首選和最有效方法,通過機械和化學法去除根管內感染源,消毒根管,嚴密充填根管系統,達到防止根尖周病的復發或促進根尖病變的愈合[1]。根管治療術操作復雜,采用四手操作法做好根管預備的護理配合,既能使操作時間縮短,患者在椅位的治療時間減少,緩解患者由于張口過久引起的不適,又能使患者對治療不理解而引起的恐慌和不滿得到避免,根管污染的可能性降低,從而達到提高醫療質量和工作效率的目的。為在探討根管治療術中根管預備的配合,提高其治療效果。該研究選取2006年3月—2007年9月在廣元市中心醫院口腔科175位患者的180顆需要進行根管治療的恒磨牙和恒前磨牙進行相關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75位患者中,男性90位,女性85位,患者年齡14~72歲,平均年齡41歲。180顆患牙中,磨牙116顆,前磨牙64顆。二根管牙齒64顆,三根管84顆,四根管30顆,五根管2顆。
納入標準:發生急慢性牙髓炎、根尖炎癥的磨牙、前磨牙;患者能夠承受根管治療的費用和時間,能夠按照約定時間復診。
排除標準:發生牙體牙髓牙周聯合病變,牙齒松動度在2°及以上患牙;根管再治療的患牙;根管鈣化不通的患牙;發生牙隱裂的患牙;患者不能承受根管治療的費用,不能按照約定時間復診的。
1.2 研究方法
所有的患牙均明確診斷,登記患者常規資料。按照牙髓炎和根尖炎初診時常規處理,第2次或第3次復診時進行根管預備。實驗組由1名中級職稱內科醫師完成和1名經過四手操作培訓的護士完成,對照組為2名中級職稱內科醫師和1名護士。180顆患牙均選用登士柏公司PROFILE鎳鈦機用根管預備系統進行根管機械預備,嚴格按照冠向下技術進行根管預備,3%次氯酸鈉和3%的雙氧水交替沖洗根管。術中棉卷隔濕,吸唾管吸出沖洗液。實驗組嚴格無菌操作和四手操作規則。術后封藥均為VITAPAX對照組所有操作均由醫生獨立完成。對照組所有操作均由醫生獨立完成。記錄患者根管預備的時間和術后反應,并請別人填寫滿意度調查表[2],滿分為100分。
1.3 統計方法
統計資料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根管預備結果比較
實驗組封藥后3例出現輕微不適,根管預備后腫脹率僅為3.3%;對照組24例出現腫脹和疼痛,根管預備后腫脹率僅為2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治療時間和滿意度評分比較,實驗組治療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術后其他癥狀比較
登士柏大錐度牙膠尖和AH plus糊劑充填根管,術后常規拍X片,達到根管治療成功的標準,無欠充或超充。術后觀察2周,排除未滿18周歲患者和不愿意進行烤瓷修復的患者,對166顆患牙(實驗組88顆,對照組78)進行金屬烤瓷冠和全瓷冠修復。根管治療后隨訪2年,4例未行全冠修復患牙出現牙折拔除,余未出現牙齒折裂或繼發性疼痛。牙折率為2.2%,而且皆因為根管治療后未行全冠修復所致。
3 護理經驗和討論
3.1 無菌護理
整個根管治療術全過程成敗的關鍵是根管預備,因而整個過程應嚴格按無菌操作的要求進行。加強無菌護理,可防止醫生的手被周圍環境的污染,降低患牙的二次感染,減少術后腫脹和疼痛的發生。
3.1.1 專用根管預備包的使用 根管預備使用的器械包括治療盤、探針、口鏡、鑷子、高低速手機、車針、手用機用根管擴挫針、根管預備手機、根管暫封藥物、充填器、金屬調拌刀、無菌棉球等,統一放入專用根管預備包內,為防止根管被器械污染而直接影響療效使用時要進行滅菌處理。
3.1.2 嚴格分區和無菌操作 無菌操作應貫穿根管預備護理全過程,醫護人員應術前洗手,術中戴無菌手套,治療結束后洗手,接觸周圍環境和患者體液后都要洗手、換手套。在治療盤內應在無菌區、清潔區、污染區分別放置相應物品,如無菌區放置根管擴大銼、手機車針、根管沖洗液體、暫封藥物、紙尖等物品,清潔區放置小棉球、沖洗空針、隔濕紗球等物品,污染區放置使用后的根管擴大銼、小棉球、紗球、車針等物品。器械一旦滑落或接觸患者的身體后,則視為被污染,再使用時需更換無菌器械。
3.1.3 避免唾液污染 有橡皮障隔離法和簡易棉卷隔離法兩種常用的隔濕方法避免根管預備時唾液的污染,不僅能隔離唾液、血液或其他組織液,還可以防止患者誤吞牙碎屑、小器械、沖洗藥液等。橡皮障隔離法是根管預備最佳隔濕方法。臨床上常用的簡便易行的簡易棉卷隔離法不需特殊設備,但使用時應注意盡可能將棉卷置于大唾液腺導管開口處,且棉卷應置于治療牙頰(唇)側前庭處和舌側口底;配合用吸唾器吸去術區附近唾液,使棉卷保持一定的干燥度,應及時更換過濕的棉卷;可加用棉卷壓器以固定因舌活動不易固定的下頜舌側的棉卷[3]。
3.2 根管預備時的護理要點
3.2.1 與醫生默契配合 根管預備的操作繁瑣,費時較長,所用器械精細,醫生操作過長時間容易出現疲勞;患者張口時間長,張口勞累而出現對治療不理解和不滿。在護理時應與醫生默契配合,把材料、藥品和器械傳遞到醫生手中時應迅速、平穩、準確、熟練,如醫生在根管預備時,護士應適時取走用過的根管擴挫針,遞上下一號的擴挫針和根管沖洗藥液,吸出沖洗液,并注意正確的傳遞方法;醫生在根管預備完成后,護士應準備好干燥紙尖、暫封藥物,以及無菌小棉球,并調拌好暫封材料,傳遞給醫生,使操作步驟加快,治療時間縮短,以保證治療的最佳療效。本研究中,實驗組根管預備時間(28.6±3.8)min,明顯少于對照組(46.5±4.0)min,術后發生腫脹的幾率更低(P<0.05)。
3.2.2 根管預備器械的管理 根管預備器械如手機車針、拔髓針、根管預備擴挫針等,這些小器械特別容易滑落到患者的口腔內引起誤吞,因此護理時應分類放置小器械,并在治療前對數量進行清點,以防止發生醫療事故。
3.2.3 根管暫封藥物的管理 根管機械預備只能去除主根管系統內的感染,而副根管系統如根管側枝、副根管等只能通過化學藥物消毒處理[4]。因此,根管內暫封藥物應注意濃度和有效期;對一些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如甲醛甲酚溶液(FC)等,應嚴格管理、分區存放,使用時要小心傳遞給醫生,以免藥液蘸到患者和醫生。
3.3 醫護溝通的重要性
良好的溝通不僅能使工作效率提高,而且可避免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在治療前為使患者術中緊張不安的心理及術后不滿的情緒減少或消除,應告知根管預備治療操作復雜、時間長、費用較高及根管預備時的一些注意事項,如在醫生使用根管預備的器械操作時切勿更換體位及搖頭,如感到疼痛,應及時抬手示意;器械不慎掉入口腔,應囑患者不要驚慌,切勿做吞咽動作;部分根管沖洗藥物可能有一定的刺激性,囑患者不必緊張;當根管預備在3根管以上時可握住患者雙手給予安慰和鼓勵以緩解由于張口時間過長導致患者產生的煩躁、緊張情緒。若上述癥狀仍未緩解,為防患者產生逆反心理表現出反抗行為而被牙鉆、器械等誤傷,可請醫生暫停操作,患者閉口稍作休息后再行治療,切勿強行治療。對患者術后的宣教也十分重要,如告知患者根管預備后,可能出現部分牙齒的腫痛,可能由于藥物的刺激性,也有可能是根管預備和沖洗的因素,囑患者不必緊張,可暫行觀察,或者口服消炎藥,或者來醫院處理;根管治療術后的牙齒,喪失血供和營養來源,如同枯樹一樣容易枯萎、折斷,此時不能咀嚼太硬的食物,為防止牙體折裂需要做全冠修復。為避免不必要醫療糾紛,術后應告知患者避免咀嚼硬物導致牙折裂。
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運行模式是醫療衛生改革的最終目標,應該把患者的權益放在第1位,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積極主動地為患者提供多層次、多樣化服務,以患者滿意為衡量工作的準繩。良好的四手操作技術在根管預備過程中,具有高效、避免交叉感染及心理護理等方面的優勢,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樊明文.牙體牙髓病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0.
[2] 王永秀.四手操作在根管治療中的應用[J].貴陽醫學院學報,2011,36(3):321-322.
[3] 岳林,高勝軍.根管治療中的感染控制[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7,42(10):577-580.
[4] 黃定明,周學東.感染根管的治療難點和對策[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11,29(3):225-228.
(收稿日期:2012-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