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羅哌卡因用于硬膜外自控在鎮痛分娩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到該院實行分娩的90例初產婦,年齡在19~35歲之間,所有產婦均無產科和麻醉科的禁忌癥,將90例產婦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7例,對照組43例,觀察組產婦采用羅哌卡因實行無痛分娩,對照組產婦則不實行任何鎮痛方法,僅根據醫護人員的指導減輕疼痛。對兩組產婦的產程進展、分娩方式、產后出血等情況進行跟蹤觀察,并記錄所得數據。結果 經過對兩組產婦的分娩過程進行觀察可知,觀察組產婦的分娩疼痛程度在初級中所占的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在分娩方式上,觀察組產婦的順產比例較高,而對照組產婦的剖宮產率則比較高,觀察組產婦雖然采用羅哌卡因進行鎮痛分娩,但不良反應較小,對于產婦的順利生產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結論 在產婦進行分娩的過程中,對其采用羅哌卡因進行硬膜外自控鎮痛分娩的效果較為顯著,而且對于產婦及新生兒沒有顯著的不良影響,因此,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鎮痛分娩;羅哌卡因;分娩
[中圖分類號] R614;R71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c)-0108-02
分娩是每一位產婦在人生道路上的必經之關,但由于分娩時的劇烈鎮痛導致許多產婦都在分娩前產生了恐懼和緊張心理,都希望能夠采取無痛方式進行分娩,以減輕痛苦,但是,同時又害怕鎮痛藥物會對自身及新生兒產生危害,因此又徘徊不定,從而面臨著較大的難題。目前,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臨床上用于分娩鎮痛的藥物越來越多,這些藥物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創新,對于產婦及新生兒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小,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產婦所面臨的難題,其中,采用羅哌卡因對產婦進行硬膜外自控鎮痛的效果尤為顯著[1]。為了探討羅哌卡因用于硬膜外自控在鎮痛分娩的臨床效果,現選取在2007—2011年間到該院實行分娩的90例初產婦,對其采用羅哌卡因進行自控鎮痛的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到該院實行分娩的90例初產婦,年齡在19~35歲之間,所有產婦均無產科和麻醉科的禁忌癥,均為頭胎、足月生產,所有產婦均經過產前檢查,凝血現象正常、肝腎功能正常,沒有出現并發癥或者是妊娠合并癥。將90例產婦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7例,對照組43例,觀察組產婦采用羅哌卡因實行無痛分娩,對照組產婦則不實行任何鎮痛方法,僅根據醫護人員的指導減輕疼痛。對兩組產婦的產程進展、分娩方式、產后出血等情況進行跟蹤觀察,并記錄所得數據。
1.2 方法
1.2.1 鎮痛藥物應用 首先對所有產婦進行產前檢查,確保產婦的各項身體指標及生命體征均維持在穩定狀態。在此基礎上,觀察組產婦在宮口處于2~3 cm范圍內時,麻醉人員取產婦的L2~3椎間進行硬膜外穿刺,對產婦進行常規的消毒后,開始穿刺,成功后置管,將其固定,然后將產婦的姿勢改為高仰臥位。用100 mg 0.75%的羅哌卡因加入生理鹽水,劑量為50 mL,然后在子宮收縮的過程中對產婦實行硬膜外注射,6~8 mL,過15 min后,如果產婦沒有出現不良反應,則用微量注射泵對產婦以2 mL/h的速度注入藥液,當產婦可以下床進行自由活動,并且產程進入減速期,則將鎮痛泵關閉,然后鼓勵產婦開始用力,當胎兒分娩后,再將鎮痛泵打開,對產婦進行藥液注射,以保證在對產婦的會陰處進行縫合時減輕產婦的痛苦,藥液注射完后,將導管拔掉。對照組產婦則不采用任何鎮痛藥物,實行自然分娩[2]。
1.2.2 指標觀察 醫護人員要對觀察組產婦的鎮痛效果和產程的進展情況進行記錄,并對兩組產婦的分娩方式、產后出血量等進行分析比較[3]。
1.3 鎮痛標準
初級:產婦無痛感或者是出現輕微的不適,能夠進行自由活動;中級:產婦出現輕度疼痛,但可以忍受;高級:產婦出現重度的疼痛,難以忍受,不利于產程的順利進行[4]。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觀察組產婦47例,出現初級疼痛31例,中級疼痛13例,高級疼痛3例,鎮痛有效率為93.6%,對照組產婦43例,出現初級疼痛18例,中級疼痛11例,高級疼痛14例,鎮痛有效率為67.4%。觀察組產婦順產35例,占74.5%,剖宮產12例,占25.5%,對照組產婦順產17例,占39.5%,剖宮產26例,占60.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由于宮縮的影響,需要承受較大的疼痛感,由此導致大多數的產婦都產生了緊張和恐懼心理,紛紛要求實行無痛分娩,但由于藥物鎮痛會對產婦及新生兒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使產婦難以抉擇。當前,采用藥物對產婦進行鎮痛分娩的首要要求就是對產婦和新生兒的影響小,其次就是能夠快速起效,并且能夠配合分娩過程[5]。因此,臨床醫生在為需要鎮痛分娩的產婦選擇鎮痛藥物時,應當對藥物的性能進行深入的分析,以保證將藥物的不良反應降到最低。
分娩過程中出現的緊張、恐懼心理會導致產婦出現一系列的內分泌變化,從而對胎兒的供氧情況產生嚴重的影響,嚴重的還會對導致新生兒出現窒息,從而對其以后的健康成長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在產婦的分娩過程中,臨床醫生對產婦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鎮痛是非常必要的。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臨床上對產婦采取硬膜外分娩鎮痛,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產婦的痛苦,并緩解產婦的緊張和恐懼心理,從而保證胎兒的供養充足,以降低新生兒出現窒息的發生率。
產婦在分娩的過程中,臨床醫生首先要保證產婦的各項身體指標及生命體征維持在穩定狀態,在此基礎上,觀察組產婦采用羅哌卡因進行鎮痛分娩,對于產婦的鎮痛效果較為顯著,采用此種藥物對產婦進行鎮痛,不僅起效快、用藥量較小,而且對產婦及新生兒的不良反應較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產婦發生并發癥的幾率。而對照組產婦未采用任何鎮痛方法進行分娩,導致剖宮產率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產后出血量,不利于保證產婦及新生兒的安全[6]。
從觀察組和對照組產婦在鎮痛有效率上的對比可知,觀察組產婦采用羅哌卡因進行鎮痛的效果較為顯著,要顯著優于對照組產婦僅接受醫護人員指導減輕鎮痛的效果,從而對產婦和新生兒的安全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在產婦分娩過程中,采用羅哌卡因對產婦進行硬膜外自控鎮痛分娩的效果較為顯著,對于產婦和新生兒的負面影響較小,因此,此種方法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娜,劉朝文,雷麗,等.羅哌卡因復合芬太尼經硬膜外自控鎮痛用于分娩鎮痛的臨床觀察[J]. 重慶醫學, 2009,41(17):74-75 .
[2] 王天文. 腰硬聯合阻滯麻醉在分娩鎮痛中的應用分析[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1,41(7):85-86.
[3] 白玉蓮,李慧.分娩鎮痛167例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1,20(8):25-26.
[4] 管淑梅. 地塞米松配伍布比卡因用于分娩鎮痛的臨床研究[J]. 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 2011,36(3):69-70.
[5] 裘麗玉,楊曉麗. 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聯合阻滯麻醉用于分娩鎮痛55例臨床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 2011,45(5):75-76.
[6] 鄧蓉,凌莉,姚雪,等.自控硬膜外鎮痛用于分娩鎮痛的臨床研究[J]. 臨床醫學工程, 2011,19(3):17-18.
(收稿日期:201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