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腹股溝疝患者84例,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行傳統修補術,觀察組行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平均出血量及術后下地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7.14%少于對照組26.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療效可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關鍵詞] 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腹股溝疝;傳統修補術
[中圖分類號] R65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c)-0069-02
腹股溝疝是指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區的缺損向體表突出所形成的疝[1],是普外科的常見病、多發病[2]。為了探討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該研究中,筆者運用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了該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42例腹股溝疝患者,結果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該院就診的腹股溝疝患者84例(男71例/女13例),年齡30~68歲,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觀察組42例(男36例,女6例),年齡(50.5±6.6)歲,其中初發95.24%(40例/42例)、復發4.76%(2例/42例),斜疝90.48%(38例/42例)、直疝4.76%(2例,42例)、股疝4.76%(2例/42例)。對照組42例(男35例/女7例),年齡(51.2±6.2)歲,其中初發92.86%(39例,42例)、復發7.14%(3例/42例),斜疝88.10%(37例/42例)、直疝7.14%(3例/42例)、股疝4.76%(2例/42例)。
1.2 方法
①對照組:腹股溝疝患者行傳統修補術。②觀察組:腹股溝疝患者行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把人工補片剪成較腹股溝管后壁缺損稍大0.5 cm覆蓋于腹橫筋膜前,縫合內上緣與腹橫肌和腹內斜肌下緣,縫合外下緣與腹股溝韌帶下緣。固定補片的圓角在距恥骨緣1.5 cm的恥骨面的腱膜組織上,剪一缺口在相當于內環處將補片縫合在精索上方,將剪開的補片后縫合其他各層組織。
1.3 療效判定
比較兩組腹股溝疝患者的手術時間、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時間及術后下地時間。比較兩組腹股溝疝患者術后發生切口感染、疼痛、陰囊水腫、尿潴留等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方法
該組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組間比較采用χ2或t檢驗。
2 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平均出血量及術后下地時間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7.14%(3/42)少于對照組26.19%(11/42),差異顯著(χ2=5.486,P<0.05),見表2。
3 討論
腹股溝區是位于下腹壁與大腿交界的三角區,根據疝環與腹壁下動脈的關系,腹股溝疝分為腹股溝斜疝和腹股溝直疝兩種[3],引起腹股溝疝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腹部強度降低,以及腹內壓力增高[4]。腹股溝疝是普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文獻認為[5],歐美國家腹股溝疝的發病率為1‰~5‰,而我國區域性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腹股溝疝的患病率大約在3‰~5‰,60歲以上老年人的腹股溝疝患病率可高達1%~5%。文獻認為[6],疝為不可自愈的,疝疾病唯一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并且傳統腹股溝疝修補術,如Bassini法、Halsted法、 McVay法等有較多并發癥,方法較繁雜,原有生理解剖結構遭到破壞,患者傷口疼痛明顯在術后,較長的恢復時間,并且術后復發率達10%~15%。夏清華等[7]回顧性分析無張力修補術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945例(1022側)臨床資料,結論認為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有復發率低,并發癥少的特點,是治療腹股溝疝安全可靠的方法。
平片修補術適用于中老年患者,尤其是腹壁薄弱者,不過對有污染或感染創面最好不用本法。文獻認為[8],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術后復發率低。付林[9]比較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和疝環充填式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結論認為兩種術式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平片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在降低患者治療費用,減輕切口異物感與術后慢性疼痛上更有優勢。張立志等[10]對比分析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同疝環充填式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結論認為兩者治療腹股溝疝療效相似,但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費用較低,因此更適合基層醫院推廣應用。該研究中,筆者在對照組行傳統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患者,觀察組行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患者。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時間及術后下地時間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7.14%少于對照組26.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療效可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黃成寬.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38例的體會[J].廣西醫學,2010,32(6):758.
[2] 敖華.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43例診治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0,8(7):174-175.
[3] 陳明,梁思淵,周龍,等.兩種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的比較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08,10(7):885-886.
[4] 鄭彬,張華杰,蔡世榮.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中的應用評價[J].江西醫藥,2009,44(6):585-586.
[5] 唐健雄.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手術的規范化問題[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1,26(2):89-90.
[6] 乃比江吐爾松,阿扎提江,克力木.無張力疝修補術臨床應用與價值初探(附106例報告)[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2012,6(2):764-765.
[7] 夏清華,岳中屹,王繼亮,等.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945例(1022側)分析[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2012,06(02):739-742.
[8] 劉寶.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中的臨床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2010,12(32):44.
[9] 付林.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與疝環充填式修補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觀察[J].河北醫學,2010,16(6):665-667.
[10] 張立志,馬德青.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與疝環充填式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療效比較[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30):27-28.
(收稿日期:2012-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