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檢測肺炎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兒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研究其變化規(guī)律,探討疾病發(fā)生機制。方法 收集支原體肺炎患兒急性期全血和血清以及健康兒童對照標本,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淋巴細胞表面標記CD3+、CD4+、CD8+、CD19+和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CD4+CD25+表達比例,檢測血清標本IgG、IgA、IgM。結(jié)果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支原體肺炎患兒組急性期外周血CD4+、CD4+/CD8+和CD4+CD25+細胞比例明顯下降,B淋巴細胞(CD19+細胞)比例則顯著升高,血清中IgM含量升高。結(jié)論 支原體肺炎患兒急性期處于免疫失衡狀態(tài),T淋巴細胞增殖受到抑制,B淋巴細胞刺激增殖,體液免疫功能仍存在一定失調(diào)。
[關(guān)鍵詞] 肺炎支原體;流式細胞儀;細胞免疫;體液免疫
[中圖分類號] R72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c)-0077-03
MPP是小兒肺炎的常見類型之一,是由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MP)引起的間質(zhì)性肺炎。MPP 主要見于5歲以上兒童,近年來發(fā)病年齡有低齡化趨勢,且1~3歲嬰幼兒發(fā)病也逐漸增多,總發(fā)病率也有所增加。MPP臨床表現(xiàn)以持續(xù)發(fā)熱(熱程>3 d)及劇烈咳嗽(常為刺激性干咳)為主,嬰幼兒可有氣喘及呼吸困難,本病同時還常伴有廣泛多器官、多系統(tǒng)的肺外并發(fā)癥,而且病程遷延,并且和支氣管哮喘的發(fā)作關(guān)系密切。以往的研究認為[1]主要是MP在肺組織局部生長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炎癥。近年來研究[2]認為MP感染與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均有關(guān)。但MP感染的發(fā)病機理仍不十分清楚。為進一步了解MPP的免疫功能變化,探討疾病發(fā)生機制,該研究選取了該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兒科急性期肺炎支原體肺炎(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兒40例及健康兒童20例,檢測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及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患兒組選取該院兒科的急性期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40例,其中男孩23例,女孩17例,年齡14個月~12歲,平均年齡5.5歲。所有病例均有肺炎的臨床表現(xiàn)及影像學改變,符合《實用兒科學》MPP診斷標準[3]即:①臨床癥狀具體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咳嗽劇烈;②肺部體征常不明顯;③胸片可表現(xiàn)為肺炎改變或肺門淋巴結(jié)腫大;④采用凝集法檢測血MP-IgM,MP-IgM≥1:160為陽性。所選患兒未合并其他感染,無哮喘及其他免疫缺陷病,無免疫調(diào)節(jié)藥物使用史。
對照組為隨機選取20例健康兒童,其中男孩11例,女孩9例,年齡12個月~13歲,平均年齡5歲。兩組兒童性別、年齡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MPP患兒在急性期(入院第2天)晨起空腹采集靜脈血4 mL,肝素抗凝,低溫保存;健康對照組同樣方法采血1次。
淋巴細胞CD4+CD25+、CD3+、CD4+、CD8+、CD19+表達的檢測使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并記錄淋巴細胞CD3+、CD4+、CD8+、CD19+及CD4+CD25+表達陽性率。取上述肝素抗凝血100μL,分別加入藻紅蛋白-花青5(CD3-PC5)、異硫氰酸熒光素(CD4-FITC)、藻紅蛋白(CD8-PE)及藻紅蛋白-德州紅-X(CD3-ECD)、CD4-PE、CD25-FITC鼠抗人熒光單克隆抗體各20 μL,混勻,室溫暗處放置20 min,再加入紅細胞裂解液混勻后待檢。
IgA、IgG及IgM檢測全自動生化分析儀(Olympus AU400)采用透射比濁法測定IgA、IgG及IgM水平。
1.3 統(tǒng)計方法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均數(shù)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jié)果
2.1 支原體肺炎患兒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及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表達檢測結(jié)果
MPP組患兒外周血淋巴細胞CD4+、CD4+/CD8+均低于健康對照組(P<0.05),CD19+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兒組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CD4+CD25+的表達也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果見表1。
2.2 支原體肺炎患兒體液免疫功能變化
MPP組患兒血清免疫球蛋白與對照組比較,IgM水平含量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gA、IgG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果見表2。
3 討論
肺炎支原體是一種介于病毒和細菌之間的最小原核生物,無細胞壁,能自行繁殖,主要經(jīng)呼吸道傳染,是引起兒童肺炎的常見病原體,近年來發(fā)病率有所增加。MP感染宿主后可經(jīng)血行播散至全身任何器官組織,通過黏附因子P1蛋白黏附于上皮細胞表面受體,吸取宿主細胞養(yǎng)料并生長繁殖,釋放有毒代謝產(chǎn)物直接造成宿主細胞損傷,另外,MP抗原還與人體某些組織存在部分共同抗原,而刺激B細胞,形成免疫復合物,導致機體免疫損傷,從而引起機體免疫功能改變[4-5]。
機體正常免疫應答過程中依靠各種免疫細胞間的相互協(xié)調(diào)和制約,形成適度的免疫應答。該研究提示MPP患兒外周血CD4+細胞在急性期降低,而致CD4+/CD8+比值下降,反之,B淋巴細胞(CD19+細胞)比例則顯著升高,且兩者變化呈負相關(guān),提示患兒體內(nèi)T細胞被抑制、B細胞受到刺激開始增殖活化,導致機體有效免疫應答下降,故細胞免疫失衡在MPP發(fā)病機制中起了一定作用。
CD4+CD25+Treg細胞一般占人外周血CD4+T細胞的1%~10%,是一類具有獨特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的T淋巴細胞亞群[6]。Treg細胞的免疫學性質(zhì)表現(xiàn)為以下兩點:一是對免疫的無應答,當受抗原或抗CD3單抗刺激時,該細胞不發(fā)生增殖,也不分泌IL-2或IFN-γ;二是免疫抑制性,Treg細胞有抑制效應T淋巴細胞的活化、增殖及功能的作用[6-8]。作為一種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CD4CD25Treg細胞在機體免疫系統(tǒng)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免疫保護功能,起著維持機體免疫功能穩(wěn)定的重要的作用,是近幾年免疫學研究的一個新途徑[9]。該研究顯示支原體肺炎患兒急性期體內(nèi)CD4+CD25+細胞比例明顯降低,對機體免疫功能調(diào)節(jié)作用減弱,提示支原體感染在病原體直接造成細胞損傷的基礎上打破了機體免疫平衡,導致細胞免疫功能紊亂,使病情進一步加重和發(fā)展。
目前自身免疫學說認為MP感染后淋巴細胞產(chǎn)生自身抗體,抗原抗體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導致機體的炎性損傷。該研究發(fā)現(xiàn)患兒組急性期血清IgM含量較正常兒童明顯升高,而IgM是人體體液免疫中出現(xiàn)最早的抗體,提示MPP急性期時血清體液免疫即已出現(xiàn)失衡,在免疫損傷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該研究結(jié)果提示支原體肺炎患兒急性期免疫功能改變,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均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失衡,這在支原體肺炎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可以通過監(jiān)測細胞因子、抗體等相關(guān)免疫學指標來了解病情,指導治療,為以后的免疫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Sinaniotis CA,Sinaniotis AC.Community -acquired neumonia in children[J].Curr Opin Pulm Med,2005,11(3):218-225.
[2] Waites KB,Talkington DF.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its roleas a human pathogen [J].Clin Microbiol Rev,2004,17(4):697-728.
[3] 胡亞美,江載芳,陸華,等.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2:1204.
[4] 候安存,盧炎,沙莉,等.支原體肺炎患兒輔助性T細胞亞群Th1、Th2細胞狀況[J].中華兒科雜志, 2003, 41(9): 652-656.
[5] 袁壯,董宗祈,胡儀吉,等.患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斷治療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02, 17(8): 449-457.
[6] Piccirillo CA.Regulatory T cells in health and disease[J]. Cytokine,2008, 43(3): 395-401.
[7] W ingate PJ,McAulayKA,Anthony IC,et al.Regulatory T cell activity in primary and persistent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J].JMed Virol, 2009, 81(5): 870-877.
[8] W ilczynki JR, Radwan M, Kalinka J.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role of regulatoryT cells in immune reactions[J].Front Biosci, 2008, 113:2266-2274.
[9] MougiakakosD, ChoudhuryA, LladserA,et al. RegulatoryT cells in cancer[J]. Adv CancerRes,2010,107: 57-117.
(收稿日期:201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