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討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的方法及其臨床療效。方法 對該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間收治的腦卒中患者8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患者均給予腦卒中神經內科治療,研究組在發病早期給予康復護理,對照組僅給予常規護理,治療前及護理3個月后應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應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評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及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及ADL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增加,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患者治療后Barthel指數評分及AD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腦卒中患者早期進行康復護理有助于患者神經功能的康復,有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腦卒中;康復護理;早期;神經功能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c)-0141-02
腦卒中是神經內科常見病,多發于中老年患者。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腦卒中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腦卒中發病突然,病情多變,病程較長,恢復緩慢,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目前我國腦卒中年發病率為150/10萬,其中80%的患者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1]。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腦卒中的病死率已經大大降低,但致殘率仍居高不下。對腦卒中患者早期開展康復護理可以促進患者康復,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為探討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的方法及其臨床療效,筆者對該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間收治的腦卒中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4屆全國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中腦卒中的診斷標準[2],并經顱CT或MRI確診。80患者被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4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42~80歲,平均(58.2±6.8)歲,腦梗死26例,腦出血14例,發病時間1~7 h,平均(3.4±0.5)h。對照組4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44~78歲,平均(57.5±6.4)歲,腦梗死25例,腦出血15例,發病時間1~7 h,平均(3.2±0.5)h。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腦卒中神經內科治療,研究組在發病早期給予康復護理,對照組僅給予常規護理。
1.2.1 心理護理 腦卒中發病突然,患者發病后突然出現癱瘓、失語、半身不遂,一般難以接受現實,常出現悲觀、焦慮、緊張、恐懼等心理[3],對自己將來是否能恢復存在焦慮,甚至喪失信心,出現易激惹等反應。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溝通,關心、理解和尊重患者,并與患者和家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向患者介紹疾病的情況和治療的方法,并介紹成功的病例,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向患者介紹早期康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說明早期護理的優點,調動患者治療的積極性。
1.2.2 體位護理 正確的體位護理應貫穿于治療全過程[4]。一般來講,腦卒中患者出現原始脊髓反射增強,患者出現肌張力增高,正確的體位護理有助于減輕和預防肌張力增高。患者仰臥位是應將患者肩胛骨墊高,肘、腕關節保持伸展,掌心向上,手指分開。患側大腿外側放一大號枕頭,髖關節、膝關節墊一小號枕頭,保持膝關節屈曲位,足底墊中號枕頭,防止足下垂。患者坐位時應在胸前置一個桌子,將患肢放在桌子上,使肘關節微屈,掌心向下,身體前傾,在患者背部放一個軟枕頭,以減輕骶尾骨壓力[5]。患側膝關節屈曲位,保持足與小腿垂直。站位時護理人員應協助患者,站在患者患側,減輕患者心理壓力。逐步鍛煉患者患側功能。
1.2.3 患側肢體功能的康復護理 每天按摩患者患側肢體,采用按、摩、揉、捏四法,并由遠端向近端進行,先輕后重,由淺及深,嫌慢后快,2次/d,20 min/次[6]。協助患者進行翻身動作訓練,以軀干為軸進行翻身,每2 h翻身變動臥位1次,1 h/次[7]。同時進行床上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坐起、站起和平衡訓練,患者可以站立服抓杠木,重心放在患者健側下肢,逐漸增加站立時間。逐步過渡進行步行訓練,先在平衡杠木內步行,然后在平地訓練步行,最后進行實地和上下樓梯訓練。
1.2.4 日常生活訓練 指導患者恢復日常生活功能,可以先設計簡單的動作進行訓練,等患者適應后聯系日常生活活動的訓練,可以聯系穿脫衣服、刷牙、洗臉、使用餐具等。
1.2.5 出院指導 腦卒中病程較長,恢復較慢,因此應重視出院后的康復訓練,應在患者出院時對患者和患者家屬進行宣傳和指導,鼓勵患者繼續進行康復訓練,并教會患者訓練的方法,定期復診。
1.3 評價方法
治療前及護理3個月后應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應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評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及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及ADL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增加,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患者治療后Barthel指數評分及AD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評分變化,見表1,ADL評分比較,見表2。
3 討論
腦卒中應在早期進行康復護理。在患者入院治療時應注意與患者和患者家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這對于后續工作的開展以及患者的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中不要忽視正確的體位,正確的體位護理應貫穿于治療全過程,患肢的康復訓練應在早期進行,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通過系統的康復訓練,患者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可進一步提高。因此可以看出,對腦卒中患者早期進行康復護理有助于患者神經功能的康復,有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伊紅琴.社區護士腦卒中康復護理知識的現狀調查[J].當代醫學,2010, 16(14):118-119.
[2] 王新德.急性腦血管病診斷標準. 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修訂方案[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5,23(6):670.
[3] 冷冰.急性腦卒中244 例病人的早期康復護理[J].臨床醫學工程,2011, 18(1):1944-1945.
[4] 楊志宏,王彥麗,劉海萍,等.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功能預后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1(10):1594-1595.
[5] 陳雪容,王永美,陳海英.康復護理訓練對老年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效果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24):21-22.
[6] 王玉紅,劉冰之.神經內科護理中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觀察[J].吉林醫學,2011(9):1834.
[7] 黃麗偉.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研究新進展[J].吉林醫學,2011(19):4038-4040.
(收稿日期:201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