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介入封堵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該院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患者共218例,其中動脈導管未閉共80例;室間隔缺損共40例;房間隔缺損80例;肺動脈瓣狹窄18例。該文所選患者均實施介入封堵術治療。結果 ①80例動脈導管未閉患者封堵術均成功。其中1例巨大動脈導管未閉患者術后出現頭暈、胸悶等急性左心衰竭臨床癥狀,給予強心類藥物、利尿劑等后癥狀改善,3 d后心衰癥狀消失。對上述所有患者進行隨訪,心臟聽診雜音消失,無明顯分流。②40例室間隔缺損患者中,38例患者介入治療成功。其余2例患者造影后提示不符合介入治療條件而轉入心臟外科治療。③房間隔缺損80例患者中,封堵術全部成功。其中1例患者封堵術后出現少量殘余分流,但在隨訪期間檢查顯示分流消失。④18例肺動脈瓣狹窄患者中,均行經皮球囊肺動脈瓣成形術后成功擴張。術后跨瓣壓差降到20 mmHg以下。術后無嚴重并發癥出現。結論 介入封堵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臨床效果顯著,介入治療成功率高,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值得借鑒。
[關鍵詞] 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術;超聲心動圖;造影
[中圖分類號] R65;R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c)-0045-02
先天性心臟病是先天性畸形中的一類,可影響到兒童生長發育及成人健康。先天性心臟病的病死率較高。隨著治療手段不斷發展,介入治療在先天性病治療措施中逐漸發展開來,采用介入治療時避免了外科手術的巨大創傷,避免了可能出現的麻醉風險,且治療效果顯著[1]。為了探討介入封堵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臨床效果。該文選取該院2009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患者218例,通過觀察介入封堵術治療該院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共收治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患者共218例,上述患者均經臨床體格檢查、胸部X線、食管或者經胸超聲心動圖檢查而確診,同時符合介入治療適應證。上述患者中:動脈導管未閉共80例,其中最小年齡為2歲,最大年齡為36歲;室間隔缺損共40例,年齡最小為3.2歲,最大為40歲;房間隔缺損80例,肺動脈瓣狹窄18例,年齡最小為3.6歲,最大為66歲。
1.2 方法
該文中患者所用封堵器均為深圳先健醫療器械公司提供的封堵器。該組患者在術前做好相關檢查,行心導管造影等檢查。
1.2.1 動脈導管未閉介入治療 術前實施經胸超聲心動圖或經食管超聲心動圖檢查,局部麻醉或者靜脈基礎麻醉成功后,穿刺股動脈、股靜脈,肝素化后對有心導管進行檢查,觀察肺循環和體循環血流之比,測定患者肺動脈壓力,左側位下降主動脈造影檢查,觀察動脈導管未閉形態、所在位置和直徑情況,觀察其與氣管和支氣管的位置關系,為封堵時做好定位參考。根據X線造影測定的動脈導管未閉的最小直徑,為患者選擇合適的封堵器,放置在病變處,重復造影確定封堵器放置位置合適,沒有或者僅有少許殘余分流,釋放封堵器,輸送鞘管撤除,對穿刺點進行壓迫止血。
1.2.3 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 術前檢查、麻醉方法、穿刺部位同動脈導管未閉介入治療。常規穿刺實施后,造影觀察,確定缺損大小,為患者選擇合適的封堵器。從左心室找到室間隔缺損口,建立動靜脈軌道,通過輸送鞘管把封堵器送入到左心室,分別釋放左心室傘面和右心室傘面。缺損封堵后,在超聲心動圖檢查下顯示封堵器大小合適位置正確,無殘余分流出現,不影響周圍結構,心電監護顯示無傳導阻滯,而后釋放封堵器。
1.2.3 房間隔缺損介入治療 經胸或經食管超聲心動圖檢查確定房間隔缺損大小及邊緣,麻醉成功后,穿刺股動脈,導管經過房間隔缺損進入左心房到左上肺靜脈內,術中測量房間隔缺損大小,選擇合適封堵器,把封堵器送入左心房,分別釋放左房傘和右房傘,確定封堵器位置、形態、分流情況以及對周圍結構無影響后釋放封堵器。
1.2.4 肺動脈瓣狹窄介入治療 經檢查確定肺動脈狹窄情況,確定適合應用球囊擴張,測定肺動脈環直徑,為患者選擇合適球囊,對患者實施經皮球囊肺動脈瓣成形術,擴張2~3次后,跨瓣壓<20 mmHg說明擴張成功。
2 結果
①80例動脈導管未閉患者封堵術均成功。其中1例巨大動脈導管未閉患者術后出現頭暈、胸悶等急性左心衰竭臨床癥狀,給予強心類藥物、利尿劑等后癥狀改善,3 d后心衰癥狀消失。對上述所有患者進行隨訪,心臟聽診雜音消失,無明顯分流。②40例室間隔缺損患者中,38例患者介入治療成功。其余2例患者造影后提示不符合介入治療條件而轉入心臟外科治療。③房間隔缺損80例患者中,封堵術全部成功。其中1例患者封堵術后出現少量殘余分流,但在隨訪期間檢查顯示分流消失。④18例肺動脈瓣狹窄患者中,均行經皮球囊肺動脈瓣成形術后成功擴張,1例患者行雙球囊擴張術,其余17例患者行單球囊擴張術。術后跨瓣壓差降到20 mmHg以下。術后無嚴重并發癥出現。
3 討論
傳統手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是在體循環下實施開胸手術治療,雖然手術技術成熟,療效確切,但手術創傷大,且存在麻醉意外、手術感染等因素,常常可影響到手術治療效果[2]。隨著治療手段不斷提高,介入治療先天性心臟病開始逐漸增多,Amplazter封堵器出現為治療先天性心臟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部分先天性心臟病可以用非開胸介入治療代替傳統的開胸手術[3-4]。所以,多數的動脈導管未閉患者、部分室間隔缺損、部分房間隔缺損患者可以實施介入治療。
該文結果顯示,80例動脈導管未閉患者封堵術均成功;40例室間隔缺損患者中,38例患者介入治療成功;房間隔缺損80例患者中,封堵術全部成功;18例肺動脈瓣狹窄患者中,均行經皮球囊肺動脈瓣成形術后成功擴張。上述說明,介入封堵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但在介入治療先天性心臟病時要注意以下情況[5-7]。對于房間隔缺損來說,介入可治療直徑36 mm以下的缺損,主要并發癥為心臟穿孔、封堵器脫落等。對于室間隔缺損來說,主要用于缺損直徑10 mm以下的膜部缺損患者,并發癥主要表現為房室傳導阻滯等。動脈導管未閉是較早應用封堵術的先天性心臟病,如果患者肺動脈過高,可行試封堵,等到患者肺動脈壓下降后在釋放封堵器。經皮球囊肺動脈瓣成形術是近二十年來發展的一種介入治療措施,但在介入時要主要肺動脈瓣嚴重返流,避免出現損傷三尖瓣等并發癥。
總之,介入封堵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臨床效果顯著,介入治療成功率高,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錢明陽.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進展[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08,14(5):307-310.
[2] 黃建波,周建華,袁戰軍.介入治療先天性心臟病118例近期療效評價[J]. 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8,l7 (1):52-54.
[3] 李永生,江時森,黃浙勇.經皮肺動脈瓣成形術治療肺動脈瓣狹窄的臨床分析[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6,15(1):38-4O.
[4] 劉桂華,錢婕.國產封堵器介人治療先天性心臟病56例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8,31(1):53-54
[5] 梁永梅,金梅,鄭可,等.一側肺動脈缺如合并先天性心臟病的介入治療分析[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1,30(1):195-197.
[6] 王志遠,金梅.Amplatzer與國產封堵器經皮介入治療室間隔缺損的臨床應用現狀[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0,29(1):77-80.
[7] 梁永梅,韓玲,金梅,等.先天性心臟病介入與外科治療炎癥反應及心肌損傷比較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7,45(2):304-305.
(收稿日期:2012-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