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2種方案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的療效。方法 選取來該院經檢查骨質疏松T 值<-2 的60例受試者,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西藥組(A 組): 依降鈣素(10 U/次, 2 次/周, 肌注)單藥連續使用 3 個月后,注射組(B 組):阿侖膦酸鈉聯合注射用骨肽及鈣爾奇D聯用連續使用 21 個月。結果 兩組 BMD 均呈上升趨勢,治療 12 個月后下降趨勢改變呈上升趨勢。兩組 BMD 的變化值比較,在 L1、L2~4和髖全部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部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2種方治療骨質疏松癥均有療效,西藥組治療作用緩慢,注射組治療作用快,而且療效比較持久。
[關鍵詞] 骨質疏松癥;依降鈣素;阿侖膦酸鈉;注射用骨肽;鈣爾奇
[中圖分類號] R58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c)-0090-02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以骨強度下降,骨微結構遭到破壞,導致骨脆性、骨折風險增加,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為特征的一種全身性骨病,一般發病多緩慢,個別患者較快[1]。該病具有明確的病理生理,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社會心理和經濟負擔的健康問題。但生化檢查基本正常,以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為特點的代謝性骨病變。目前引起骨質疏松的原因很多,公認的因素是鈣的缺乏,其他原因比如降鈣素以及維生素D的不足也很重要。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的進步,研究人員對骨質疏松癥深入研究,更多的臨床實踐證明,單純的補鈣,療效很不滿意。為了探討阿侖膦酸鈉聯合注射用骨肽及鈣爾奇D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療效及安全性,現回顧性分析 2010 年 10 月—2011 年 5月期間經檢查骨質疏松T 值<-2 的60例受試者的臨床資料。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來該院經檢查骨質疏松T 值<-2 的60例受試者,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診斷標準[1]參照中華醫學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骨質疏松的定義及我國人口的特質制定的骨質疏松標準:T值≥1.0 sD,為骨質正常;T 值在-l.0~-2.0 sD,為骨質減少;T 值<-2.0 sD,為骨質疏松癥。該院選取T 值<-2 的60例患者,同時每位受試者在接受治療前均了解該次的試治全程并均簽定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加用其他抗骨質疏松藥物;②患者因疾病或其他原因不得不中斷治療;③治療過程中由各種原因造成的失訪;④患有風濕、類風濕或腫瘤等疾病并服用激素或其他影響骨代謝的藥物。
1.2 治療用藥
根據統計學隨機抽樣原則,將以上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采取治療。西藥組(A 組):依降鈣素(10 U/次, 2 次/周, 肌注)單藥連續使用 3 個月后,注射組(B 組):阿侖膦酸鈉聯合注射用骨肽及鈣爾奇D聯用連續使用 21 個月。
1.3 實驗室檢查
云南省華寧縣中醫醫院采用美國 GE 公司的 Lunar Prodigy Advance PA+300164型雙能 X 線骨密度儀(DEXA)對全部受試者正位腰椎(L)及左側股骨近端進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檢測和質控;在治療始、治療后 12 個月和 24 個月對患者定時檢測。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異(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兩組 BMD 均呈上升趨勢,治療 12 個月后改變下降趨勢,呈上升趨勢。兩組 BMD 的變化值比較, 在 L1、 L2~4和髖全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部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骨質疏松癥可發生于不同性別和任何年齡(多見于絕經后婦女和老年男性),但世界衛生組織目前對骨質疏松癥的病因尚不明確。醫學上將骨質疏松癥主要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在臨床上分為:特發性骨質疏松(包括青少年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I型)、老年性骨質疏松癥(II型)3種。在骨骼的生長和發育過程中,由于骨轉換的速度不同,不同年齡的骨量也不相同。一般女性自40歲開始,男性從50歲以后,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的礦鹽和基質均有減少,骨量趨于下降。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女性的骨質疏松癥比男性多見,發生年齡出現的早,而且骨量丟失的速度也快。據估計,目前我國有骨質疏松癥患者8 400萬人,骨質疏松癥患者總數和比例也將會成為世界第一,如果不及時、及早預防和治療,將會給個人、家庭及社會增加嚴重的負擔,應該及早行動從現在開始來維護、善待我們的骨骼。
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的進步,研究人員對骨質疏松癥病因、病機深入研究,而且新型藥物不斷的更新換代。給臨床治療帶來了很多福音,也給患者減輕了痛苦,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但是還是不能使患者得到痊愈,或者避免骨折等并發癥的發生。為了取得最大療效,驅使人們尋求聯合治療或序貫治療的方法來防治骨質疏松癥。第三代雙膦酸鹽類藥物是當今循證醫學研究最全面、臨床療效最確切和應用面最廣泛的一類抗骨吸收藥物,可用于各種類型的骨質疏松治療。它有很強的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和預防骨質疏松癥性骨折的作用。 臨床上最常用的雙膦酸鹽是阿侖膦酸鈉, 國內外大樣本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研究證據表明:阿侖膦酸鈉可明顯提高腰部和髖部的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該研究注射組就是采用阿侖膦酸鈉聯合注射用骨肽及鈣爾奇D聯用連續使用 21 個月,注射用骨肽含有多種骨生長因子,具有調節骨代謝和生長作用,促進骨新生;維生素 D 在腸道可增加主動轉運和促進鈣吸收,在骨組織有促進骨形成的作用。維生素 D 缺乏會導致肌力下降,增加跌倒的危險性,而補充維生素 D 可能會減少跌倒的發生。而該研究另一組降鈣素的應用直接與破骨細胞的受體結合 ,快速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減少破骨細胞的數量,且減慢其成熟程度,還可以作用于神經中樞特異受體, 有強烈的鎮痛作用。該研究證實,2種方案治療骨質疏松癥均有療效,西藥組治療作用緩慢,注射組治療作用快,而且療效比較持久。
[參考文獻]
[1] 中國老年學學會骨質疏松委員會骨質疏松診斷標準學科組.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2稿) [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0, 6(1): 1-9.
(收稿日期:20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