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新生兒敗血癥病因。方法 通過血液、臍帶分泌物以及皮膚局部的分泌物培養(yǎng)病原菌,找出其病因。結果 從35例患兒的臍帶分泌物及皮膚局部培養(yǎng)出病原菌14株;從35例患兒的血培養(yǎng)標本中培養(yǎng)出病原菌21株,從病原菌培養(yǎng)結果可以看出革蘭陽性球菌明顯高于革蘭陰性桿菌。結論 為降低新生兒敗血病的病死率,若新生兒被確診為敗血病,應及時并積極進行治療,選擇合適患兒的敏感抗生素以及恰當?shù)淖o理措施。
[關鍵詞] 新生兒;病因;敗血癥;分析
[中圖分類號] R722.1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c)-0026-02
新生兒敗血癥,兒科的急重癥之一,是由于新生兒的免疫力低下,從而造成細菌容易侵入到血液循環(huán)中去,并在其中生長繁殖,產(chǎn)生出來的毒素會造成的一系列的身體系統(tǒng)病變,如急性感染性疾病[1-3],對患兒生命造成嚴重威脅,為了分析新生兒敗血癥病因。該院自2010年2月—2012年7月間一共收治35例敗血病新生兒,現(xiàn)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院一共收治27例敗血病新生兒,其中男19例,女8例,經(jīng)診斷后均符合《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方案》的標準,經(jīng)積極治療后,27例敗血癥患兒均痊愈出院。
1.2 方法
通過血液、臍帶分泌物以及皮膚局部的分泌物培養(yǎng)病原菌,找出其病因。
2 結果
2.1 臍帶分泌物及皮膚局部培養(yǎng)病原菌
35例患兒的臍帶分泌物及皮膚局部培養(yǎng)出病原菌14株,見表1。
2.2 血培養(yǎng)病原菌
35例患兒的血培養(yǎng)標本中培養(yǎng)出病原菌20株,從病原菌培養(yǎng)結果來看革蘭陽性球菌明顯高于革蘭陰性桿菌,見表2。
3 討論
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引起新生兒臍部感染、皮膚黏膜的病原菌中多為葡萄球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居首,醫(yī)護人員的觸摸是新生兒被感染及定植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主要途徑之一[1]。金黃色葡萄球菌是醫(y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醫(yī)護人員鼻腔,皮膚等身體各部位都有可能帶有病菌。由于家屬的洗手依從性以及意識差,母嬰同室時,接觸新生兒的護理用品也能造成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污染,也是被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未消毒的衣等。免疫功能不全也是葡萄球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從產(chǎn)科母嬰同室轉入的新生兒易患有皮膚膿皰瘡,這其中大部分是被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
其次是大腸桿菌,革蘭陰性桿菌也容易通過直接接觸從而引起創(chuàng)傷感染。病原菌大多數(shù)為混合感染。家屬知識的缺乏是導致皮膚破損的直接原因,因為免疫反應尚未成熟,一旦皮膚破損發(fā)生,細菌就容易從皮膚黏膜侵入,如果處理不當,局部感染容易導致敗血癥。新生兒臍部是一個易感部位,臍帶斷面又常為細菌入侵的門戶,而臍帶處理不當是造成臍部感染的重要原因。臍部感染的新生兒均在出生4~7 d后發(fā)病,如果是單純性臍輪紅腫者,出生后3 d全部用紗布包裹臍帶或是用紙尿布時覆蓋住臍部,從而導致局部潮濕,臍帶的分泌物增多,感染的主要原因則是局部潮濕。
4 預防對策
4.1 基礎護理
要時刻注意加強新生兒皮膚、眼部、口腔的護理[4],如每日進行口腔護理,若發(fā)現(xiàn)鵝口瘡,就要及時進行隔;孩子眼睛有分泌物時,要及時進行細菌檢測;每天使用生理鹽水棉簽清洗雙眼,做好結膜炎的預防工作;加強臍部護理,為保持臍部干燥,防止臍炎的發(fā)生,每天要使用碘伏涂抹臍部,如果發(fā)生臍炎,為控制感染的擴散從而導致敗血癥的發(fā)生,必須及時處理。
4.2 產(chǎn)科母嬰同室的預防
①手部清潔是杜絕接觸傳播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在接觸新生兒前后,應做到徹底洗手,必須提高醫(yī)護人員及家屬的清潔意識;②做好新生兒的基礎護理,如新生兒每天沐浴更衣,所用衣物毛巾要做到一人一用,要重視直接接觸新生兒衣物的消毒。③感染患兒使用后的奶具、器械以及所用衣物毛巾要進行先消毒后清潔再消毒的處理。④隔離病區(qū)內有皮膚感染的患兒,床旁有接觸隔離標識。⑤醫(yī)護人員要身著隔離衣,做好洗手清潔工作,接觸傷口時要注意戴手套方能接觸膿皰及傷口者,如皮膚燒灼傷、創(chuàng)面的引流等。
4.3 家庭護理中的預防
因人為護理的不當措施易產(chǎn)成感染,要加強健康宣教的工作力度,宣傳科學合理的育兒知識,提高孕婦及家屬對疾病的認識。
5 結語
新生兒敗血癥,兒科的急重癥之一,對患兒生命造成嚴重威脅,并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fā)育。就該院35例敗血病患兒來看,其發(fā)病多因為對臍部護理的不當措施,不適當?shù)淖o理造成或者是因為于出生時接觸了母體陰部分泌物感染。因此必須加強新生兒護理的宣傳力度,盡量保持新生兒皮膚清潔、干燥,這樣可降低新生兒敗血病的發(fā)病率。
要積極預防有關孕婦的感染,在分娩過程中必須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對產(chǎn)程大,早破水官內窒息的新生兒,要采取預防性的治療手段;各種診療用品以及早產(chǎn)兒暖箱的及時消毒,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體檢,工作人員接觸嬰兒前后都要進行洗手,有傳染病的人員應立即采取隔離措施。提倡母乳喂養(yǎng),能使嬰兒及早建立正常的菌群,促進新生兒的免疫功能發(fā)育以及成熟。
為降低新生兒敗血病的病死率,若新生兒被確診為敗血病,應及時并積極進行治療,選擇合適患兒的敏感抗生素以及恰當?shù)淖o理措施。
[參考文獻]
[1] 焦建成,余加林.新生兒敗血癥診斷研究進展[J].中華兒科雜志,2010, 48(11):32-35.
[2] 張麗萍.新生兒敗血癥96例病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13):201.
[3] 曹清,周云芳,黃萍,等.399例新生兒敗血癥分析[J].中國藥業(yè),2007, 16(7):38-40.
[4] 黃瑾.母嬰同室的新生兒醫(yī)院感染預防及對策[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1):52-53.
(收稿日期:2012-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