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Pilon骨折的護理及早期不同鍛煉方法對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 符合Pilon骨折診斷標準的患者共76例,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常規康復治療組(A組)和綜合護理康復治療組(B組),所有患者均按常規護理方法護理,術后兩組分別接受相應的功能鍛煉方法,并觀察6個月后兩組之間的差異。結果 ,B組的功能恢復優于A組,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合理綜合的功能鍛煉對Pilon骨折后的功能恢復有促進作用,優于常規的功能鍛煉。
[關鍵詞] Pilon骨折;護理;功能鍛煉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c)-0163-02
Pilon骨折是指涉及關節面的脛骨遠端1/3的骨折,此類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科學護理及早期綜合的功能鍛煉對踝關節的功能恢復有重大影響,為探討Pilon骨折的護理及早期不同鍛煉方法對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筆者從2008年2月—2011年10月共護理康復指導Pilon骨折的患者共76例,通過科學護理及早期綜合的功能鍛煉,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76例就診的Pilon骨折患者均來自廬江縣人民醫院骨一科、骨二科,其中男39例,女37例,年齡16~40周歲,平均(31.78±6.04)周歲,病程1 h~5天,所有患者均為閉合性損傷,需接受手術治療。
1.2 病例分組
隨機對照設計:預先按就診先后順序編號1,2,3,……,通過查看隨機數表的方法,單盲隨機分為常規護理康復治療組(A組)和綜合護理康復治療組(B組)。患者就診時的順序號對應預先隨機化的分組并在手術治療后選擇對應的護理康復訓練方法。經兩獨立樣本t檢驗統計學處理,兩組的年齡、性別、病程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術前常規護理
所有患者入院后,經過醫師的初步處理,常規住院宣教,指導患者臥床休息,患肢抬高,骨折24 h內患處冰敷,以利消腫。密切觀察患肢末梢的溫度、顏色、感覺和血運變化,防止小腿骨筋膜室綜合癥的發生[1]。
1.4 手術治療及術后護理
76例患者根據骨折的類型及損傷特點,均采用脛腓骨遠端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術后指導患者患者臥床,患肢略抬高于心臟水平,以利靜脈回流,減輕下肢充血及水腫。密切觀察末梢皮溫、血運、感覺等情況,傷口處保持輔料干燥,定期換藥,嚴格按照患者病情及抗生素的應用原則使用抗生素,傷口及體溫異常時及時匯報醫師。
1.5 功能鍛煉
兩組患者在手術治療后均指導相應的功能鍛煉方法。常規康復治療組:患者平臥,患肢略抬高并保持患肢肢體的功能位,避免發生畸形,踝關節保持趾屈5~10°,術后第2天即指導患者做患肢肌肉的主動縮舒練習,手術3 d后指導患者主動活動踝關節,1周后扶拐下床不負重行走,3月后逐步負重行走。綜合康復治療組:術后第2天,指導患者抬高患肢,主動練習下肢肌肉的等長收縮運動,在不加重傷口疼痛的前提下盡可能活動踝關節[2],同時指導陪護做趾間關節、跖趾關節的被動活動,并將患肢放置在CPM機上,被動活動膝關節,范圍從小到大,從25°開始逐漸增加,來回1次/min,2次/d,時間1 h,連續2周。待肢體腫脹消退,術區疼痛緩解后,增加髖、踝、膝的主動收縮,1周后扶拐下床,患肢不負重行走,X線片檢查示有連續性骨痂生長時,逐步開始負重行走。
1.6 踝關節功能恢復的療效評定標準
6個月后參照Mazur標準進行評定:優:關節功能評分>92分。無痛,步態正常,無腫脹,踝關節活動正常;良:關節功能評分87~92分,輕度疼痛,正常步態,踝關節腫脹,有大于正常75%的活動范圍;可:關節功能評分65~86分。正常步態,中度腫脹,踝關節活動時疼痛,有大于正常50%的活動范圍;差:關節功能評分<65分,疼痛,跛行。
1.7 統計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分析,組內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兩組均數之間比較使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療效評價應用等級資料兩獨立樣本非參數檢驗。
2 結果
手術治療后并經相應的康復訓練后并完成隨訪。經等級資料兩獨立樣本非參數檢驗,結果兩組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療效優于A組。見表1。
3 討論
結果顯示,B組療效優于A組,下肢骨折的復位和固定是治療的基礎,功能鍛煉是治療的核心,也是康復治療的主要手段.脛骨pilon骨折多為高能量的暴力損傷所致,常伴有較嚴重的軟組織損傷,脛骨遠端的血供主要經過脛骨近端的血管供給,骨折容易破壞遠端的血供,發生骨折的延遲愈合或不愈合,因此科學護理及早期綜合的康復訓練對骨折的愈合及術后早期關節功能的恢復、防止關節僵硬及創傷性骨關節炎發生尤為重要,同時,可以有效預防肢體各部分的肌肉萎縮[3]。
常規的康復訓練主要以患者的主動運動為主,嚴重的創傷及手術內固定治療后患肢腫脹多較明顯,傷口疼痛較劇,這些均不利于患肢早期的功能活動,而綜合康復訓練則強調在不加重患肢疼痛的前提下,主動訓練及被動訓練相結合的指導方針,并在術后應用了CPM機作為患肢被動訓練的主要工具,CPM機主要是活動膝關節、髖關節,而在脛腓骨遠端骨折的康復治療中應用較少,下肢各關節的活動不是孤立的,在活動膝關節、髖關節的同時能加快下肢的血液循環,改善脛腓骨遠端及足部的血供,有利靜脈回流并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早期的足部各關節的活動可促進踝關節功能的恢復,增加踝關節跖屈背身的力量。結合此型骨折的臨床特點,科學護理及早期綜合合理的功能鍛煉對脛骨pilon骨折的愈合及關節功能的恢復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馬林紅.外固定支架治療脛腓骨骨折及其并發癥的護理與預防76例[J].臨床護理,2009,47(12):124.
[2] 于芳芳. Pilon骨折的圍手術期護理[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9,15(2):98-100.
[3] 穆逢春,楊光遠.脛腓骨骨折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現代護理,2007,4(26):67.
(收稿日期:201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