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血液儲存時間對紅細胞免疫功能影響情況。方法 分析該血站采集的無償獻血標本80份檢測資料,所采集的血液和CPD保養液進行充分的混勻,逐步封閉成3段,4 ℃保存,分別觀察血液儲存1 d、15 d、30 d RBC-C3b、RBC-IC、RBC-SOD和IL-8情況。結果 血液儲存15 d、30 d RBC-C3b、RBC-IC、RBC-SOD和IL-8均低于血液儲存1 d,同時血液儲存30 d RBC-C3b、RBC-IC、RBC-SOD和IL-8均低于血液儲存15 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要盡量為患者輸注采集時間在2周之內的血液在臨床輸血上,這樣輸血的安全系數可以提高。
[關鍵詞] 血液儲存時間;紅細胞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 R45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c)-0178-02
輸血是臨床搶救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安全性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同時血液的保存時間是有限的,觀察血液儲存時間和紅細胞免疫功能的變化的研究,和患者的輸血效果關系密切[2]。為探討血液儲存時間對紅細胞免疫功能影響情況,現通過對2012年6月該站80例標本血液儲存時間對紅細胞免疫功能影響情況進行分析,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血站采集的無償獻血標本80份作為本次觀察對象,血液標本的各項指標均符合獻血標準,男女比例、年齡分布狀態等一般性資料平均,無明顯差異。將所采集的血液和CPD保養液進行充分的混勻,向細管小辮內注入,留取0.5 mL/份作為新鮮的血液標本進行當天的檢測,其余通過封閉成3段,4 ℃保存進行備檢。
1.2 儀器與方法
1.2.1 儀器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1.2.2 紅細胞C3b受體(RBC-C3b)花環率、紅細胞免疫復合物(RBC-IC)花環率均通過郭峰法進行測定,紅細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BC-SOD),白介素8(IL-8)通過放射免疫法進行測定,試劑盒。
1.2.3 方法 紅細胞C3b受體花環率實驗:選取清滌后的紅細胞0.1 mL配成濃度為1.25×107/mL的紅細胞懸液。用生理鹽水將凍干補體致敏酵母菌洗滌離心1次,配成濃度為1×108/mL懸液。取紅細胞懸液50 μL加補體致敏酵母菌懸液50 μL,充分混勻在試管內,置30 min的水浴,水溫為37 ℃,加用生理鹽水100 mL稀釋混勻,加0.25%戊二醛50 mL固定,取出涂片做瑞氏染色,計數200個紅細胞在高倍鏡下,陽性花環為1個紅細胞結上2個或2個以上酵母菌的細胞,RBC-C3b受體活性指標為換算成百分率。測定RBC-SOD、RBC-IC:方法與RBC-C3b酵母花環實驗相同,僅把致酵母菌換成未致酵母菌。結果判斷同前。IL-8仿真實驗:第1管內加全血0.2 mL和0.9%氯化鈉溶液0.2 mL,第2支試管進行充分的混勻, 37℃水浴60 min,2 500 r/min離心,取上清液0.1 mL,通過放射免疫試劑盒操作步驟進行測定IL-8。
1.3 觀察指標
1.3.1 觀察血液儲存1 d、15 d、30 d RBC-C3b和RBC-IC情況。
1.3.2 觀察血液儲存1 d、15 d、30 d RBC-SOD和IL-8情況。
1.4 統計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5.0建立數據庫,以t檢驗對計量資料進行分析。
2 結果
血液儲存1 d、15 d、30 d RBC-C3b、RBC-IC、RBC-SOD和IL-8情況(如表1)血液儲存15 d、30 d RBC-C3b、RBC-IC、RBC-SOD和IL-8均低于血液儲存1 d,同時血液儲存30 d RBC-C3b、RBC-IC、RBC-SOD和IL-8均低于血液儲存15 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關于紅細胞免疫是1981年Siegel提出了這一新概念即“紅細胞免疫系統”,免疫學研究的新領域得到開拓[3]。1982年郭峰實驗證實補體調理的病原體和各種腫瘤細胞可直接被紅細胞粘附。1985年,福斯里德在體外通過對比實驗證明紅細胞促吞噬作用與紅細胞CR1和SOD酶活性有關[4]。紅細胞有識別、粘附、濃縮、殺傷抗原、清除CIC的能力,加入機體免疫調控,同時有完整的自我調控系統, 紅細胞天然免疫缺陷在很多疾病免疫發病機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紅細胞免疫粘附功能通過補體C3受體(C3b)實現的[5]。C3受體(C3b)與血液循環中的免疫復合物粘附、轉運到肝、脾等器官,巨噬細胞將免疫復合物奪下,并將其吞噬。由于血液循環中95%的C3b受體存在于紅細胞表面,且紅細胞與白細胞數量之比為500:1,故血液循環中大量免疫復合物是由紅細胞粘附清除的,因此C3b受體、紅細胞免疫復合物反映了紅細胞免疫功能。在正常狀態下,人紅細胞CR1可將大部分IC黏附并將其帶至肝臟、脾臟,最后由巨噬細胞予以清除,因此CR1是紅細胞免疫功能的重要物質基礎。研究表明[6],在疾病等外界因素作用下,產生的IC在肝臟、腎臟等組織器官大量沉積,將激活補體系統,引起炎癥反應,導致肝、腎損傷等。RBC-SOD降低證明超氧陰離子不斷增加,會造成紅細胞生物膜上出現脂質過氧化,造成一定程度對紅細胞生物膜結構和功能的破壞,使得紅細胞損傷和死亡。并且氧自由基的大量堆積會造成蛋白質變性和交聯,促使體內酶和激素失活,降低患者的機體反應能力、免疫功能。IL-8是紅細胞膜上趨化因子受體的配體,同時IL-8還可以趨化白細胞引起炎性反應。分析該血站采集的無償獻血標本80份檢測資料,所采集的血液和CPD保養液進行充分的混勻,逐步封閉成3段,4 ℃保存,分別觀察血液儲存1 d、15 d、30 d RBC-C3b、RBC-IC、RBC-SOD和IL-8情況,結果表明,血液儲存15 d、30 d RBC-C3b、RBC-IC、RBC-SOD和IL-8均低于血液儲存1 d,同時血液儲存30 d RBC-C3b、RBC-IC、RBC-SOD和IL-8均低于血液儲存15 d,提示血液在貯存期間之內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在形態學和生化反應方面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隨著儲存時間的延長,變化明顯增強。臨床輸血過程中,除了考慮組織細胞供氧生理特點之外,還要將紅細胞免疫功能的測定作為輸血應用與否的重要指標。綜上所述,輸血的安全系數可以提高,在臨床輸血中盡量為患者輸注采集時間在2周之內的血液的前提下。
[參考文獻]
[1] 張雅西.血液儲存時間對紅細胞免疫功能影響及臨床安全輸血分析[J].中外醫療,2012,31(9):2-3.
[2] 雷雨激,彭益,呂海濤.血液儲存時間對消化道腫瘤手術患者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32):41-43.
[3] 郭峰,錢寶華,張樂之.現代紅細胞免疫學[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2.
[4] 彭益,曹曉娟,雷雨激,等.血液儲存時間對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與臨床安全輸血的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10,23(4):269-271
[5] 彭益 , 曹曉娟 , 雷雨激,等.血液儲存時間對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與臨床安全輸血的研究 [J]. 中國輸血雜志,2010 , 23(4): 269-271.
[6] 彭益,段榮,王英.血液儲存時間對紅細胞 SOD 的影響與臨床安全輸血的研究[J].中國醫師雜志,2010, 12(8): 1117-1119.
(收稿日期:2012-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