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人文關懷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2011年1月—2011年12月擇期手術患者580例隨即分為傳統組、觀察組各290例,傳統組采用傳統方法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下,強化圍手術期細節護理并注入人文關懷。結果 兩組比較,通過護理干預后患者術前焦慮心理干預有效率由25.8%升高至72.1%,手術過程知曉率由37.2%至97.2%,通過護理干預患者滿意度由52.1%提升至99.3%。結論 將人文關懷融入手術室護理中,融洽了護患關系,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從而提高了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
[關鍵詞] 人文關懷;手術室護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c)-0153-02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及社會老齡化的進展,要求手術室護理工作不能僅限于配合手術等單純的技術操作,而更應該注重“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圍手術期人性化護理,讓病人在一種輕松、滿意的狀態下接受手術,感受人性關愛的溫暖,為了探討人文關懷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該文通過對2011年1—12月580例擇期手術患者在圍手術期實施人文關懷及細節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期手術患者580例,其中男320例,女260例;年齡10~88歲,平均年齡49歲;全麻插管104例,椎管麻醉431例,臂叢麻醉45例;普外手術251例,骨科手術58例。婦產科手術187例,泌尿外科手術58例,腦外手術26例,將患者隨即分為觀察組(人文關懷組)290例和對照組(傳統護理組)290例。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手術室護理方法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傳統的方法上加以細節護理并融入人文關懷,具體如下:①轉變工作模式使服務更加貼近患者。護士長組織科室學習人文關懷及細節護理的內涵,分析手術病人的共同心理特點,要求對手術患者實施心理護理的同時融入人文關懷,并注重細節護理,使患者在圍手術期得到全方位,多元化的人性化護理服務。②術前一日護士到病房訪視病人,通過閱讀病歷與患者進行床邊交流,了解患者的顧慮及心理反應。根據患者不同的職業、文化背景、心里素質以及對健康和疾病知識的認知程度,有針對性地向患者介紹手術室的環境、手術方式及麻醉方式、手術醫生及配合護士。向患者發放自行設計的“手術病人溫馨提示卡”(手術配合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等),使患者了解手術全過程的大致配合及注意事項,通過術前宣教,給予正確引導,減輕負性情緒的影響,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手術治療。③術中細節護理:手術當日由術前訪視護士熱情接待同一患者,攙扶病人入室,調節好室溫22~25 ℃,濕度控制在40~60%,并協助擺好體位,配合麻醉操作。及時滿足患者需求,降低其應激反應,使患者處于舒適狀態,縮短護患距離[1]。最大限度地保證患者安全與舒適,減少不必要的裸露,術中嚴密觀察病情,注意輸液通暢,觀察患者面部表情,指導深呼吸,以放松心情,善于發覺患者的肢體語言,適時給予肢體撫摸,以緩解其恐懼心理。手術完畢,待患者完全清醒,病情穩定,訪視護士護送患者回病房,注意保暖,保護患者的隱私,安置好正確體位,與病房護士做好交接工作,并告知患者,回病房后好好休養,放松心情,以利于術后康復[2]。④術后隨訪:術后第1~3 d對手術患者進行隨訪,了解患者生命體征、切口情況、肢體功能、臥位及皮膚恢復情況、飲食、睡眠、緊張焦慮等心理反應,對患者現存的不適給予安慰和解釋或作適當的處理,對手術過程知識掌握,手術配合程度及滿意度進行調查分析,了解患者對手術室全程護理的滿意度,并制定相應的整改措施,以便不斷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術前焦慮情況、手術過程知曉情況及滿意度。術前焦慮情況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的算術和,為0~56分,各級的標準為無癥狀<7分,沒有焦慮;輕度超過7分,可能焦慮;中度超過14分,肯定有焦慮;重度超過21分,肯定有明顯焦慮;極重度總分超過29分,可能為嚴重焦慮,干預后焦慮程度為無癥狀和輕度為有效,焦慮程度為中度、重度和極重度為無效。通過術前溝通解釋,以及發放“手術病人溫馨提示卡”,檢查病人對手術過程掌握情況,并進行滿意度調查。
1.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處理,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前焦慮情況
觀察組有效率72.1%,對照組有效率25.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患者對手術過程知曉情況比較
觀察組知曉率97.2%,對照進有效率37.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率99.3%,對照組滿意率52.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3 討論
提高了護理質量,對手術患者圍手術期實施細節護理,同時注入人文關懷,深化了“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手術室護士由單純地配合手術操作轉變為細心周到的為手術患者提供全程的多元化的護理服務。督促和激發護士要學習新知識,新觀點的意識,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手術配合的質量[3]。
密切了護患關系,提高了滿意度。手術作為一種應激源,可導致患者產生比較強烈的生理和心理反應。過強的反應,不僅會影響神經、內分泌及循環系統,還會降低患者機體的抵抗力和手術的耐受力,從而干擾手術和麻醉的順利實施[4]。術前護士親臨病房,與手術患者溝通,解釋手術目的、意義、手術配合的相關常識,由術前訪視護士接患者進入手術室,術中的全程陪護、心理安慰、肢體語言的溝通,讓患者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減輕焦慮和恐懼、在輕松的狀態下配合手術治療。同時加強術后隨訪,也便于指導術后康復,縮短了護患距離,及時改進工作中的不足之處,提高了患者及家屬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此外,也提高了護士學習的自覺性,拓展了知識面,提高了語言交流的技巧[5]。
4 體會
將人文關懷護理理念融入到圍手術期護理過程中,拓展了手術室整體護理的服務內涵,使患者時刻感受到天使般的舒適服務與親人般的溫暖,在心理上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使生理、心理醫療需求達到和諧統一,通過人文關懷使護患溝通充滿了人性的體驗,人情的慰藉和情感的互相交融,還有利于護理人員素質的提高,同時提高了病人的滿意度。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對融洽了護患關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醫院建設的需要,也是醫院可持續發展的需要[6-7]。
[參考文獻]
[1] 王菊吾.護士對患者實施關懷招護效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8):561-563.
[2] 莊營,林秀珍,曲靜.優質護理服務在手術室的拓展[J].中國實用醫藥雜志,2011,2(6):213.
[3] 柳瑾.我院手術室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護理體會[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1,5(17):133.
[4] 王哲敏,李艷.醫院健康教育在手術室整體護理中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07,22(23):3621-3623.
[5] 沈慧. 人文關懷在基礎護理中的實踐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2):142.
[6] 潘冬梅.淺談人文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2004(2):67-68.
[7] 袁文華. 護理工作中人文關懷的意義及其具體體現[J].中國醫藥導報,2010,7(35):75-77.
(收稿日期:201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