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卡前列甲酯栓用于預防瘢痕子宮中期妊娠引產婦女第三產程及產后出血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該院收治的瘢痕子宮中期妊娠引產婦女12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60例。對照組產婦采用口服非司酮聯合行依沙吖啶100 mg羊膜腔內注射進行引產,觀察組患者使用卡前列甲酯栓進行引產,觀察并比較兩組產婦第三產程時間、術后2 h及24 h出血量、胎盤滯留率、產后出血發生率及引產成功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第三產程時間平均為(6.54±2.94)min,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產后2 h及24 h出血量與對照組比較明顯減少,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有4例發生出血,發生率為6.67%,胎盤滯留率為13.33%,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引產成功率為100%,高于對照組(91.6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卡前列甲酯栓預防瘢痕子宮中期妊娠引產效果顯著,可明顯減少產婦產后出血量,縮短第三產程時間,同時可降低胎盤殘留率。
[關鍵詞] 卡前列甲酯栓;瘢痕子宮中期;產后出血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c)-0097-02
瘢痕子宮是指曾有過子宮修復史或經過子宮修復過程而形成瘢痕的子宮,常見于剖宮產術后、子宮肌瘤剔除術或子宮畸形矯正等術后,其中以剖宮產術最為常見[1]。目前隨著剖宮產率的持續上升,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的病例也逐漸增加,且瘢痕子宮中期要求引產的患者也隨之增多,因此瘢痕子宮中期行妊娠引產的方法研究也成為當今醫師面臨的棘手問題[2]。瘢痕子宮妊娠后行引產、催產時易發生子宮破裂,以往主要采取剖宮取胎進行終止妊娠,但部分患者對手術不易接受[3],為了探討卡前列甲酯栓用于預防瘢痕子宮中期妊娠引產婦女第三產程及產后出血的臨床療效,現回顧性分析該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瘢痕子宮中期妊娠引產婦女120例臨床資料,通過觀察卡前列甲酯栓預防瘢痕子宮中期妊娠引產的臨床效果,以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瘢痕子宮中期妊娠引產婦女120例,產婦年齡均在20~38歲,平均年齡為(25.95±5.45)歲,孕周均在16~25周,平均為(18.35±2.01)周,孕次均為1~3次,平均為(1.35±0.67)次。采用隨機分組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6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孕周、孕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較性,見表1。
1.2 診斷標準
所有產婦術前均經婦科檢查或B超檢查確診為宮內妊娠,患者體溫、血壓、脈搏、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及出血和凝血時間均正常;排除伴有嚴重內科合并癥產婦(如心臟、肝臟、腎臟及肺功能不全等);有血栓史或血液病史產婦;子宮肌瘤合并妊娠產婦;有2次以上人工流產史或宮腔操作產婦;且無前列腺素及縮宮素過敏或禁忌癥等。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產婦采用口服米非司酮聯合行依沙吖啶羊膜腔內注射,具體為:第1~2日早晚各口服米非司酮50 mg,且于第3日上午服用米非司酮后羊膜腔內注射依沙吖啶100 mg,米非司酮服用前后2 h空腹,且溫開水送服;觀察組患者使用卡前列甲酯栓進行引產,具體為:第1~2日早晚各口服米非司酮50 mg,第3日根據患者孕周給予0.5~1.0 mg卡前列甲酯栓(孕周﹥20周給予0.5 mg,孕周﹤20周給予1.0 mg),置于陰道穹窿處,每2 h觀察宮縮情況決定是否繼續用藥,每日最多應用5次。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產婦第三產程時間、術后2 h及24 h出血量、胎盤滯留率、產后出血發生率及引產成功率。
1.5 統計方法
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第三產程時間及術后出血量比較
由實驗結果可知,觀察組患者第三產程時間平均為(6.54±2.94)min,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9.87±3.12)min,產后2 h及24 h出血量分別為(65.34±29.58)mL和(175.54±32.15)mL,與對照組比較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有4例發生出血,發生率為6.67%,胎盤滯留率為13.33%,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引產成功率為100%,高于對照組(91.6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隨著剖宮產率的持續上升,剖宮產后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婦女引產具有較大的風險,尤其是引發的產后出血嚴重威脅孕產婦的生命安全,如何選用安全、可靠且有效的引產方法以減輕對產婦的再次傷害,已成為目前臨床上重點討論的問題之一。由于剖宮產后子宮有瘢痕,其組織彈性較差,子宮隨妊娠期的延長而出現增大,造成肌壁充血、水腫等,容易受到損傷,且瘢痕組織的擴張性較差,致使此處肌壁組織薄弱,易引發危險[4]。妊娠中期宮頸尚未成熟,膠原纖維組織的致密度較高,在引產時易導致子宮破裂、產后出血及軟產道損傷等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妊娠子宮中期的引產被列為禁忌癥[5]。卡前列甲酯栓是一種合成的前列腺素衍生物,可作為鈣離子載體以迅速提高子宮肌細胞質中的鈣離子濃度,對子宮平滑肌具有較強的收縮作用,能有效增強子宮收縮的幅度和頻率,同時可使宮頸膠原降解,纖維組織軟化而使宮頸軟化、宮口松弛,避免分娩時子宮損傷[6]。該院通過對60例瘢痕子宮中期引產患者使用卡前列甲酯栓,明顯減少了患者產后出血量,縮短了第三產程時間,具有較高的引產成功率和較低的出血發生率和胎盤留滯率,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鄒麗穎,范玲.瘢痕子宮孕婦孕中晚期引產的方法探討[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0,45(1):17.
[2] 胡桂華,范玲.瘢痕子宮中期妊娠引產方法探討[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1,5(2):492.
[3] 趙志宇,王會玲,馮美玲,等.米非司酮配伍卡孕栓終止瘢痕子宮中期妊娠臨床觀察[J].河北醫藥,2010,32(14):1887.
[4] 董穎.卡前列甲酯栓預防瘢痕子宮中期妊娠引產產后出血的療效觀察[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31(8):1212.
[5] 王天霞.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諾疤痕子宮引產的療效分析[J].成寧學院學報(醫學版),2003,17(2):139-140.
[6] 楊君清.卡前列甲酯栓聯合催產素防治高危產婦剖宮產術后出血的療效觀察[J].實用預防醫學,2011,18(4):671.
(收稿日期:201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