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神經根封閉術配合神經營養藥物對脊髓型頸椎病早期治療的療效。方法 具體方法如下:經頸C3-4、C4-5、C5-6、C6-7兩側棘突間旁開約1.0~1.5 cm痛點深處回抽無血后注射藥物壓迫止血即可。結果 經痛點注射藥物后患者多無明顯不適感,棉簽壓迫止血后即可回家,前后時間約10 min,1周后自覺癥狀多可減輕。 結論 神經根封閉術配合神經營養藥物對脊髓型頸椎病的早期治療療效顯著。
[關鍵詞] 頸椎;脊椎型頸椎??;曲安奈得針和VITB1針、VITB12針;神經根封閉術;神經營養藥物;早期治療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c)-0035-02
背髓型頸椎病作為頸椎病的一種,好發于40~60歲,約占頸椎病的10%~15%,常是多節段病變。為了探討神經根封閉術配合神經營養藥物對脊髓型頸椎病早期治療的療效。該文選取2003年12月—2012年5月運用頸段神經根封閉術和神經營養藥物早期治療脊髓型頸椎病52例,在控制脊髓型頸椎病軟組織水腫壓迫,消退壓迫癥狀,減輕患者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穩方面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組患者共52例,男性43例,女性9例,39~46歲的26例,47~55歲的20例,56~62歲的6例,其中48例患者有明顯的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穩等癥狀,另4例兼有頭暈、頭痛癥狀,52例Hoffman`s征均呈陽性。
1.2 基本癥狀
頸痛不明顯,但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穩癥狀明顯,有時感覺四肢麻木,腳落地似踩棉感,有的胸或腰部有束帶感或負重感,手動作笨拙,細小動作失靈,如穿針寫小字不能,步態不穩、易跌倒,不能跨越障礙,檢查時可發現上下肢肌腱反射亢進,查體Hoffman`s征陽性,重癥時Babinsky征可以陽性。
1.3 輔助檢查
X線檢查多顯示患者頸椎唇樣增生,脊髓造影,CT、MRI多能顯示頸脊髓受壓情況,腦脊液動力學測定,核醫學檢查及生化分析可反映椎管通暢程度。
1.4 治療方法
患者俯臥于有孔治療床上,頸部前屈,胸部墊枕,常規皮膚消毒,帶無菌手套,鋪消毒巾,用2%的利多卡因1 mL,VTIB12針0.5 mg,VTIB1針0.1 mg,曲安奈得針20 mg,5 mL細長針筒一支,在頸C3-4、C4-5、C5-6、C6-7棘突間旁開約1.0~1.5 cm痛點深處分別注射,1次/周,每3次為1個療程,每療程之間間隔1個月(即第1療程和第2療程的第1針間間隔1個月,第2療程和第3療程的第1針也同樣間隔1個月,同時每日頸部或臀部肌肉注射VTIB12針0.5 mg、VTIB1針100 mg。
2 結果
該組病例經3個月治療后,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穩者基本痊愈的有39例,顯效者9例,其余4例雖癥狀明顯改善,但因伴有其他類型頸椎病、高血壓等,建議多科協診治療。
以上結果說明:神經根封閉術配合神經營養藥物對脊髓型頸椎病的早期治療療效顯著。
3 討論
背髓受壓的主要原因是頸段脊椎退行性改變致使中央后突之髓核、椎體后緣之骨贅、增生肥厚的黃韌帶及鈣化的后縱韌帶等對其產生壓迫。由于下頸段椎管相對較小(頸段脊髓的頸膨大處,頸膨大的左右徑約為前后徑的1倍;故使椎管變得相對狹窄容易受到外來因素壓迫),且活動度大,故退行性改變亦發生得較早、較重,脊髓受壓也易發生在下頸段[1]。脊髓受壓早期由于壓迫物多來自脊髓前方,故臨床上以側束椎體束表現突出。此時頸痛不明顯,而以四肢乏力,下肢發緊,行走、持物不穩為最先出現的癥狀。有時感覺四肢麻木,腳落地似踩棉感,有的胸或腰部有束帶感或負重感,隨病情加重發生自下而上的運動神經變性癱瘓。有時壓迫物也可來自側方(關節處關節增生)或后方黃韌帶肥厚而出現不同類型的脊髓損害。傳統的治療方法是無論脊髓被壓迫輕重,早晚,多以手術治療為主,成本高,風險大,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2]。而該治療方法優點在于,早發現、早診斷、及時治療,及時消除頸段脊椎退行性改變所引起的頸部軟組織水腫對頸膨大處的壓迫,盡可能早的恢復神經功能,治療成本低,風險低,操作簡單,門診即可進行,往往能達到事半功百的治療效果。
脊髓型頸椎病頸痛不明顯,以四肢乏力,持物、行走不穩癥狀為主要表現,病因多為頸段脊柱退行性改變而壓迫脊髓中樞神經所致。在病因明確的情況下,傳統治療多以手術治療為主,雖然近期效果顯著,但長期效果有待斟酌,相較于該方法而言成本高、風險大,特別是對于一些經濟條件較困難的患者而言,該方法不失為一種較理想的治療方法。
筆者上述治療方法主要針對脊髓型頸椎病癥狀出現較早的患者,在該病治療期間因涉及到長效糖皮質激素的使用較多,故應注意患者并發癥的治療如糖尿病、消化道潰瘍、精神病、結核病等,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的產生。
應注意神經根封閉術針刺的角度和深度,特別是胖瘦不同、老少差異、應避免意外損傷頸脊髓、血管等。在神經根封閉術的治療中,應相應配合神經營養藥物的治療,特別是VBIT1針和VBIT12針的注射,盡可能早的恢復神經的傳導功能。
因脊髓型頸椎病治療的療程較長,患者需要較大的耐心就診,因此,治療前應向患者說明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注意頸部安全的保護,避免頸脊髓加重損傷。同時在治療時要安撫患者勿驚勿動。
鑒別診斷:X線片上病變椎間盤變狹窄、椎體增生,特別后緣增生有重要性。在側位X線片上可發現椎體后有鈣化陰影,呈點狀、條狀,連續型者可自頸2到頸7連成一長條。CT片上此骨片占位在椎體后椎管前壁,使椎管明顯狹窄。脊髓壓迫癥狀常較嚴重。磁共振MRI檢查,對脊髓、椎間盤組織顯示清晰,椎間盤脫出、脊髓受壓等都能看得出,對診斷治療均有幫助。
要和椎管內腫瘤、脊髓內腫瘤、脊髓空洞癥鑒別。側索硬化癥有時鑒別很困難,只有依靠CT、磁共振等排除脊髓壓迫癥原因。還有因為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有頸肩痛,自覺頸部不適,故早期很少就診,但如果仔細觀察患者手動作笨拙,細小動作失靈,如穿針、寫小字不能。步態不穩易跌倒,不能跨越障礙,檢查時可發現下肢肌腱反射亢進,Hoffmann征陽性,髕陣攣踝陣攣可以陽性,肌張力高,重癥時Babinsky征可以陽性。早期不會感覺障礙,重癥時可以出現痛覺減退,但不規則,缺乏區呈片狀或條狀,不能按感覺缺失水平定出病變節段,按感覺運動的缺失臨床上可出現:半側型,半側運動障礙重另半側感覺障礙重;中央型,上肢損害重下肢損害輕;交叉型,左上肢右下肢損害重而右上肢左下肢損害輕[3]。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另一個癥狀是手指握拳速度慢,10 s內握拳在20次以下者多見。因為頸椎神經根封閉術配合神經營養藥物的早期治療,頸段脊柱軟組織水腫減輕,對頸脊髓的壓迫也自然減輕,這應該是對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穩的減輕的主要因素,同時,每天給予神經營養藥物的治療,促使神經傳導功能的早日恢復,也是該癥狀好轉的確切因素,因此,脊髓型頸椎病如果能夠及早行神經根封閉術配合神經營養藥物的治療,一般情況下療效顯著。但如果遷延日久,脊髓壓迫嚴重,則可能出現肌張力增高,脊髓受壓不可逆轉,最后只能進行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1] 賈連順,李家順.實用骨科學[M].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641-1642.
[2] 安洪.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82.
[3] 坎貝爾.骨科手術學[M].10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2): 1491-1494.
(收稿日期:20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