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印象也許并不公允。但對于大多數人而言,與人交往的最初印象卻十分重要,一個帶著眼鏡看似斯文的人未免給人嚴謹和學術的印象,相反一個打扮過潮的人則容易給人留下活潑、開放的印象。有的人讓你“天生親近”,有的人卻讓你“如遇煞星”,當你無論如何都看他不順眼時,別急著評論,不妨在此時先探究一下自己真實的內心。
討厭的童年陰影
俗話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看似無故討厭一個人的感受,往往只是顯露在現實中的冰山一角。在我們討厭一個陌生人的時候,其實最容易被忽略的是生命中某一段與之契合,不堪回首的記憶。
25歲的王磊是深圳某企業的一位職業經理人,最近因為遠親林強借住家中,生活仿佛遭遇了一道瓶頸。討厭的理由既非對方強占了他的地盤,也非生活上的不便,僅僅因為看著林強的第一眼,王磊便有一種說不清楚的討厭。他對林強的不滿,從單純的看不慣,變成了生
活習慣上的處處刁難。即便事后王磊也認為自己的行為有失妥當,然而又無法壓抑內心抗拒的情感。
心理學專家姚堯談道:“世間有許多類別的事物,當你判斷它們時,心中必然已有了一個固定的原型作為標準。”因此,當人們在極力排斥一張面孔或者一個人的時候,作怪的其實是心中不自覺建立起來的“壞原型”,當交往對象接近原型時,我們便會不自覺地產生排斥和厭煩的感覺。
而后王磊坦承道,自己不喜歡林強的原因是,一見到林強,他便想起了曾經小學時候寄宿在他家的堂弟。父母總是比他們的學習、習慣、能力,甚至連身高都要比,堂弟的“優秀”常常讓他感到自卑不已,最后受不了精神壓力的他,只得找各種理由搬到學校去住。
他是你的鏡子,照出逃避的缺陷
另一種討厭,則是因為人們知道自己性格的缺陷,若是遇見有同樣缺點的人,就會在別人的身上放大這種特質。無論對方過得好還是不好,你都會深深厭惡,因為他就像一面鏡子,映出的是你自己,而人們總是不愿意承認鏡中那個不堪的影像就是自己。所以你往往會想遠離他,但同時始終放不下暗暗關注他。這是一種隨時警惕著又厭棄著的感情。
心理專家認為,當因為看到什么人和事從而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其實你已經落入了“自我投射”的圈套。身為公司中層管理人員的你,某天突然莫名地討厭起那個剛入職的新職員,因為她看起來野心勃勃,卻又刻意在所有人面前放低身段。如果正視內心,你會承認:鄙視對方是因為她讓你想起了剛畢業時的那段灰暗歲月,你看不慣她自降身份的謙虛,認為她暗藏野心,因為當初自己也是通過這樣的“不擇手段”爬上來。她的存在成了一種提醒,勾起不愿回憶的過去。你無法逃避自己,只好討厭對方。
同樣,看一個胖子不斷減肥,你討厭的不是她的體形,而是自己半夜里忍不住爬起來吃宵夜的無毅力、無節制;你討厭一個總是在不斷戀愛的女生,則是出于自卑和嫉妒:找個男友這種對你來說很困難的事,她怎么可以如此輕松就實現?朋友圈里最容易出現一種現象:當兩個原本關系不錯的朋友突然反目時,他們總會在共同的朋友那里指責對方的種種不是,可在大家心中,他們倆其實完全半斤八兩,誰也不比誰更好,指責對方的那些東西,自己也有。
不要把討厭變成偏見
皮革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人的情感和觀念,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當你對一個人越是持有負面的看法,對方的行為結果也越接近這種看法。而往往由初印象造成的排斥感,不僅會給人際和社交帶來不少麻煩,還會成為旁人眼中傲慢的偏見者。
是相信第一印象的判斷力,從此拒絕和對方建立親密關系?還是在得出“討厭”的結論后,先和自己展開一場心靈對話:我為什么討厭他?
不同的選擇指向不同的結果,但為了避免出現“如果當初我沒有……”的懊悔,在每一個“我討厭你”的念頭閃出時,先挖掘出潛藏在“無緣無故”背后的真實原因吧。
1. 他們是同一種人嗎?相親的時候對面端坐的那位男士明明文質彬彬,卻讓你惡心得要命。尤其是他對著你笑、拿起茶杯的姿勢。沒錯,曾經不愉快的經歷,正讓你想起了當初棄你不顧的那個薄幸人。盡管這兩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家庭環境和成長背景,但是他的行為卻無意勾起你的潛意識,使你產生莫名的排斥情感。
2. 討厭是另外一種害怕?你看不慣死黨所交的新朋友,覺得對方渾身上下都有問題,盡管那個人的言行均無不妥,你仍認為他越是謙遜或者對你太好都是虛情假意。當然,生活可不比狗血的電視連續劇。在無故仇恨對方的背后,也許你不得不承認自己是因為害怕在要好朋友心中的地位受到威脅,從而產生潛意識防備心理。
3. 我是在嫉妒對方嗎?隔壁鄰居家和你同齡的女兒與你一向不和,是的,你討厭她滿身傲氣、飛揚跋扈。不就是身材苗條點、長得漂亮點、工作好一點嗎!明明如此,對方卻對你故作熱情,看似溫和友善。你將對方的好看做虛偽的面具,卻將自己的想象化為憤怒的武器,你確定自己不是因為內心嫉妒對方?
誠實面對自己逃避的內心,承認自己“討厭對方并不是沒道理”并不難,要知道有多少愛其實都藏在“恨”的面具下,正等著你去發現它。
對號入座
“大眾仇人”——邊緣性人格障礙:有這樣一種人,無論在哪種環境中都會被眾人排斥。這類人通常被人們認為是“邊緣性人格障礙者”。他們的情緒極不穩定,非常缺少安全感,導致和別人的關系忽冷忽熱,一方面渴望從內心依賴他人,另一方面卻不斷與人產生矛盾。這些人喜歡沉湎于自己的想象中來判斷周圍人的善惡,然后又按自己的想象采取進一步人際措施。在無法控制別人時,他們便妄圖摧毀自己以求得更多的關注。
你討厭哪種陌生人?
當你和朋友介紹的一個“陌生人”第一次見面時,你最反感對方的是:
A. 不停地問你個人的問題,像身家調查一樣
B. 搶著講話,油腔滑調,把你當聽眾
C. 主動靠近你,拍你的肩膀,跟你稱兄道弟
D. 和你很疏遠,不夠大方
A. 你是一個稍微有點封閉,想保有多一點隱私的人。面對這種想控制他人的人,會覺得壓力很大。但或許他只是想進一步認識你,加深對你的了解。
B. 你不喜歡在人際互動中,老是處于被動的狀態。你會對這種人反感,表示你在氣勢上不想被人壓過,尤其是那種油腔滑調的人,更讓你覺得對方不可靠。而那些自信滿滿的演講狂人,也常常讓你反感不已。
C. 你的自我保護心理比較強,所以總會下意識地拒絕別人一開始就侵入你的私人領域。你通常討厭那種有自大傾向、不尊重你的人。不過,有時對方其實并沒有惡意,只是個性比較大方、粗魯而已。
D . 你是一個性格內斂,但心里充滿企圖心的人。你很想跟陌生人建立起一個好的接觸點,不過,你總認為主動跟人家搭訕很傷你的尊嚴,所以,你常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期待套在別人身上,但這種主觀期待若無法實現,你便會產生厭惡心理,這也導致你往往容易樹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