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全球化的今天,各種西方文化思潮不斷沖擊著大學校園,各種思潮逐漸進入了當代大學生的視野,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諸如西方文化中的消極因素逐漸腐蝕著部分青年學子的精神追求,使其失卻了許多高尚、純粹的精神追求,變得更為世俗,功利和實際。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存在著人生信仰危機而迷失于網絡之中、人文素質降低而在網絡上散布不良信息、沉迷網絡游戲而荒廢學業等一系列與其自身身份背道而馳的現象,這都對新時代大學生精神家園建設提出嚴峻挑戰。
一、加強網絡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的提升
關于網絡自媒體,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它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博客只是其一種方式。MIT媒體實驗室主席尼葛洛龐帝說:“網絡時代人人都可以是一個電視臺。”這就是自媒體的強大力量,傳播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與他人分享,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的主體。而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中文化層次較高的部分,他們比一般青年對社會、人生、世界有更深的洞察,自主意識和自我意識也更加強烈,而從“釣魚島爭端時期”、“黃巖島事件”“微博反腐”等若干事件中,可以發現,大學生已經成為自媒體時代重要的參與者,因此他們的媒介素養關系到整個自媒體甚至整個信息時代的發展。
自然,作為文化水平較高的社會群體,大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但是由于對網絡信息沒有足夠的警惕性,迷失于網絡信息之中的學子也不在少數,引導他們充分認識媒體對客觀事件的構建功能特性,反思媒體傳播的意識形態屬性,告誡他們對媒體信息要建立起獨立的批判精神,對媒體商業化的侵蝕要保持清醒頭腦,避免在紛繁復雜的信息傳播面前迷失方向,是大學生網絡精神家園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網絡自媒體時代,謹防學子成網絡囚徒
《大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而在歐洲語詞中“University”,意蘊“萬物融合為一”的精神。可見,大學自古至今,中外一詞——都不僅僅是傳授與學習自然知識和生存技能的地方。尤其是從社會學的意義上說它更應該是塑造人們的精神世界,使人們心靈重生的伊甸園;只有在這里經過科學的理性的打造,學會以全新的眼光審視世界、審視自己正是大學生價值追求的目標。而在網絡全球化教育的發展中,不出國門可聽名校課程,教育資源共享,越來越多的學習平臺可供青年學子挑選,越來越多自我展現去挑戰、學習的機會在提供給學子。
然而,網絡在改變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交友方式、休閑和娛樂方式的同時,也深刻的影響著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比如:一些大學生變得人際關系冷漠,人際距離疏遠,回到現實生活中感到不適用,不懂得正常地與人溝通;有的則出現“現實自我”和“網絡自我”的交織與沖突的矛盾狀態,在網上能夠充分的展示自我,精神亢奮;在網下情緒低落,生物鐘紊亂,自我封閉,影響學習和身心健康;還有一些學生因受網絡的不良影響產生了不良情緒和行為。這些嚴峻的現實都在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挑戰,停滯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卷上達到合格水平,唯有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礎管理工作搬上網絡,接學生之地氣,才能更好地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學生有效、有用。
三、建設高校網絡互動社區里,推動大學生網絡精神家園建設
在微博、QQ、博客等媒介方式集大學生于一身的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即是網絡信息的傳導者,也是網絡信息的制造者,更是網絡文化的吸收者,不良的文化對他們的影響一生的發展都存在潛在的影響,所以注重加強大學生網絡精神家園建設,是在社會轉型加劇、網絡群發性事件增多、價值多元化思潮中不可忽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諸如校媒網以及上海市舉辦的易班”等等,由于融合了論壇、社交網絡、博客、微博等主流功能,既給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新課題,也給學校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思想疏導提供了新手段、拓展了新空間。而老師分享優秀的文化資源,寫出對學生的建議等等,不僅讓學生們得到了學習的機會,更與許多的學子得到了交流!在輔導員、老師逐漸成為網絡達人的同時,也在同學之中起到了先鋒帶頭的表率作用,更是以身作則的引導學生健康積極的利用網絡資源!2012年度的“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的評比更是在校媒網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在與騰訊的合作中,利用微博向社會傳達出的是青年學子自立自強的正能量,在學生群體中,交流的更是自強不息的青年追求!進而形成了青年學子自己的網上精神家園。
其次,大學生獲取利用信息還不夠積極主動,參與媒介互動和媒介內容制作的人數比例也很低。因而,在一個規范的校園網絡媒體中,形成他們健康完善的精神家園,引導他們積極參與信息制作傳播,營造健康的媒體傳播環境,也應該成為媒介教育和網絡精神家園建設的重要方向。
思想家懷德海曾說:“在現代生活條件下,規律是絕對的,不重視訓練有素的智力資源和全面發展的健康人格的種族注定要滅亡。”而對于大學,以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和生存技能并塑造學子精神世界為己任的象牙塔,更是擔負著無可推卸的教育引導責任。在社會轉型加劇、網絡群發性事件增多、價值多元化思潮中不可忽視的背景下我們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要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合力。既要重視網上教育,又要重視網下教育;既要重視課堂教育,又要重視課外教育;既要重視對學生的整體教育,又要重視個別引導教育;把繼承優秀傳統與學習他國有益經驗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不斷創新結合起來,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統一,形成環環相接的“思想政治教育環”,開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面貌。
(作者單位:青島科技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分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