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和《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同是她們所處時代中有思想、有追求的新女性,但由于民族文化特點和所處社會時代背景的不同,她們的人生命運截然不同。
關鍵詞 新女性 婚戀觀 民族文化 時代背景
曹雪芹于18世紀中葉創(chuàng)作的《紅樓夢》,作為古典現實主義的高峰,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杰作之一。幾十年后的1813年,由英國現實主義女作家簡·奧斯丁創(chuàng)作的《傲慢與偏見》出版發(fā)行,這部作品不僅在當時就膾炙人口,時至今日仍被廣大讀者喜愛,文學大師毛姆曾把它列入世界十大小說名著。
曹雪芹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現實主義作家,簡·奧斯汀是英國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們各自的代表作雖然風格各異,但所描寫的都是婚姻愛情,都是社會中上層人物的生活,都成功地塑造出一個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新女性。只是同為新女性的主人公,命運卻大相徑庭。本文從比較文學中平行研究的視角,對兩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相同人生追求、不同命運結局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而揭示出人物性格、民族文化和時代背景對人物命運的決定作用。
一、同是新女性代表,有著相似的婚戀觀
林黛玉作為《紅樓夢》的女主人公,曹雪芹賦予她許多人所不及的敏捷才思,說她是做詩的好手, 詩作堪稱一流,說她出于美女輩出的姑蘇,仍乃其中一等才質的女子。伊麗莎白作為《傲慢與偏見》女主人公,奧斯丁也賦予了她許多特質,說她開朗、聰明,同時又天真單純。雖然這兩位女子的整體特點不大相同但有一點相同,那便是勇于挑戰(zhàn)世俗觀念,婚姻觀是大致相同的,在她們眼中,婚姻首先以愛情為基石,而不是以金錢和地位去衡量,男女之間的地位應當是平等的。總體來說都有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希望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渴望擺脫世俗的束縛和壓迫,爭取人格的平等與獨立,實現人的自身價值,活出自己的人生。
二、人物性格、民族文化和時代背景不同造成了大相徑庭的結局
1、個人性格原因是命運不同的直接原因
伊麗莎白的性格豪爽開朗、幽默善良、堅強勇敢,富有強烈反抗意識。她無視舊禮制的壓迫,大膽勇敢地捍衛(wèi)自己的獨立人格;她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惡,勇敢追求自己的愛情,勇于向陳舊迂腐的權威挑戰(zhàn)。遇到富家小姐的諷刺和挖苦時,她毫不客氣地反唇相譏;面對達西、彬格萊等富有的青年男子,她沒有顯示出過分的熱情;面對凱瑟琳、伯德夫人等迂腐的上層貴族時,她不卑不亢;面對韋翰、柯林斯等偽君子時,她親疏得體。她自尊、自愛和自強的人格魅力至今還為眾多讀者所贊賞。反觀林黛玉,雖“有強烈的自尊心和叛逆精神”,但是性情懦弱、多愁善感、敏感多疑。一方面,她渴望自由、幸福的人生,另一方面,她又沒有勇氣沖破瀟湘館的圍墻而甘愿獨守空房、以淚洗面,終致憂郁而死。
2、民族特點和時代背景不同是命運截然不同的決定因素
中華民族是一個含蓄內斂的民族,女子歷來以“賢良淑德、溫文爾雅、善解人意”為美德。所以哪怕是具有新女性特點的林黛玉,面對殘酷的封建禮教和強大的家族壓力,也沒有足夠的勇氣表白和抗爭,最終落得相思成疾、命喪黃泉的悲慘結局。而英國作為一個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國家,有著相對比較開放的社會風氣。且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不斷深化,社會更加開放寬容,女性接受教育和參與社交的機會增多,女性意識也逐漸增強。寬松的社會氛圍也使得伊麗莎白敢想敢為,勇于追求人格獨立和男女平等,終于收獲了屬于她自己的愛情。
再參照二人所處的社會大背景,這時候,與其說林黛玉的失敗是性格使然,倒不如說曹雪芹用“一把辛酸淚”忠實地記錄了寶黛愛情走向封建祭壇的過程,寫就了時代的悲劇。曹雪芹生活的時代恰逢“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正是中國封建社會回光返照、繁華高峰時期。雖然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仍處于封建制度占主導地位的父權制社會,思想禁錮和“三從四德”盛行。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那時的社會規(guī)則,自由戀愛和自由婚姻被視為大逆不道。以賈母為中心的封建衛(wèi)道士,不能允許黛玉私做主張,一次次觸及他們的家長尊嚴。在強大的封建禮教籠罩下,自幼無母、童年無父的林黛玉孑然一身,沒有顯赫的家庭支撐,毫無經濟實力,與整個封建社會衛(wèi)道士們——唱反調,其結局可想而知。而伊麗莎白生活的時代正處于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之后的社會大變革時期,資本主義思想的蓬勃發(fā)展以及資產階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浪潮席卷整個英國。各種新思想、新思潮盛行,女性意識普遍覺醒。這種社會背景為伊麗莎白等“新女性”的誕生和健康成長提供了寬松的環(huán)境和肥沃的土壤。
三、小結
在《紅樓夢》和《傲慢與偏見》中,雖然林黛玉和伊麗莎白兩位典型的新女性對愛情的追求都是毅然決然的,也都確信愛情是建立婚姻的基礎,但最終的結局和歸宿卻大相徑庭:一個是香消玉損、含恨逝去;一個是找到真愛,喜結良姻。究其原因,有作家出于自身經歷、寫作手法和藝術構思等因素使然。但是同是作為現實主義作家,人物命運的安排也只是如實地反映了時代背景。所以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來說,終究還是民族文化和時代背景的特點決定了兩位主人公的命運之不同。
參考文獻:
[1]陳驚,劉象愚.比較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奧斯丁.傲慢與偏見[M].張經浩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2]楊琴.評簡·奧斯丁在傲慢與偏見中的婚姻觀[J].揚州職業(yè)大學學報,2004:(2).
[3]管先恒.傲慢與偏見中的婚姻面面觀[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4]陳佳.傲慢與偏見中的婚姻觀[J].遼寧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增刊).
[5]崔麗華.論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中的浪漫主義傾向[J]. 遼寧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
[6]馬金海.淺談紅樓夢和傲慢與偏見中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1997(1):44-45.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