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藥家鑫案引入,主要討論社會輿論對于刑法輕重的影響問題。主要為解決社會輿論在立法、司法和執法之間的關系的問題。認為在立法上應當吸收廣大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在司法過程中,對于出入罪的認定應當嚴格依照罪刑法定的原則,在量刑方面可以適當考慮民眾情緒,在執法方面,要善于利用輿論對于公權力的監督,杜絕暴力執法。
關鍵詞 社會輿論 刑罰 原因 影響 解決方法
蘇聯刑法學家A·P·拉京諾夫等在《社會輿論與犯罪》一書中指出“刑罰的社會公正性和法院的懲罰實踐問題,不僅是前蘇聯公民矚目的焦點,而且已成為公民最深切憂慮的事情。公民對犯罪破案率的評價如何,司法機關能否保證是犯罪人不可避免的擔負責任,這將決定審判實踐及刑罰效果。”
社會輿論與刑罰輕重之間有著微妙的關系,從古至今,統治者無不在兩者之間尋求著微妙的平衡。社會輿論不僅監督著法官與執法者對案件的評判與執行,同時對于刑罰輕重的設立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近代民主、人權思想使得人民對于言論自由的崇尚達到了另一個頂峰,同時,網絡的產生,使得社會輿論對于國家立法、司法和執法產生了巨大影響。
一、“藥家鑫案”引發的思考
不可否認,社會輿論對于社會法治進步是有其巨大貢獻的。例如《刑法修正案(八)》中“拒不支付職工薪酬罪”的設立,便是在拖欠農民工薪酬現象普遍產生,嚴重影響社會繁榮安定的情況下,并在輿論的監督之下指定的。這一罪名的制定,無疑為我國社會的安定氣到了極大的作用。
但是,我們還是應當看到,社會輿論對于刑罰的適用還是起到了某些消極作用。在此,僅以“藥家鑫案”為例。藥家鑫于2010年駕車撞人之后又將閃著連刺8到致其死亡。2011年被判故意殺人罪,處以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同年執行。
如果這僅僅是這樣的一篇報道的話,恐怕藥家鑫案并不會引起如此之大的反響。但是事件中的兩個小插曲,使得這一案件得到了普遍的關注。其一,便是有關藥家鑫的身世之謎。事件發生之后,有網友爆出藥家鑫乃富豪之后甚至官員之后,稱其為“富二代”或者“官二代”。這一敏感話題的出現,使得很多網友對于藥家鑫產生了些許的抵觸情緒,影響了他們對于這一事件的客觀判斷。其二,是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審理藥家鑫一案時曾經向出庭的人員發放調查問卷,詢問對于此案的意見。這一行為引起了社會的極大的反感,許多人認為此舉是為日后輕判藥家鑫所作的鋪墊,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更加激怒了眾人,使得眾人更加增加對藥家鑫身份的懷疑,促成了法院對于本案判決的騎虎難下之勢。法院除非重判藥家鑫,甚至死刑,否則都是受財富甚至權力影響罔顧人命。甚至當時的許多學者對此案發表自己的見解都被廣大網友成為“五毛黨”。
時過境遷,斯人已矣,當我們冷靜下來在看這件案件的時候,我們發現對于藥家鑫的審判似乎并非是法律對其的審判,而是輿論對其的審判。而當事情真相最終大白天下,我們知道藥家鑫并非人們口中的“富二代”“官二代”的時候,大多數人開始反思,對于這樣一個年輕的生命,我們是不是太過于殘忍了?
然而,我們卻又不能對于社會輿論視而不見,一旦出現問題可能動搖社會穩定,所以在司法判案中我們又難免不受社會輿論的影響。藥家鑫便成為了社會輿論的犧牲品,甚至發指的犧牲品。在此,我們反省藥家鑫一案,不僅不得再次反思,究竟是否應當讓社會輿論影響司法,社會輿論的影響的邊界到底在何處?
二、社會輿論對刑罰輕重影響產生原因的分析
社會輿論對于刑罰的影響是有其歷史及現實原因的。
1、歷史原因
從刑罰的產生上來看,正是遠古社會血親復仇、同態復仇而產生的。在遠古時代,由于生產力低下,勞動力是極為珍貴的。傷害本家族或者本部族的勞動力是對這樣的生產單位造成極大損害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全體成員決定對其進行復仇,這邊是刑罰的起源。在這里,全體部族成員可以看做是一個小的社會單位,所謂社會輿論,與立法、司法合一,便是最早的社會對于刑罰的影響。
及至封建制時期,古希臘的市民大會充當了法院的角色。這一制度是有所有具有市民權的主體,公開對于犯罪者進行審判。這里所謂的市民權象征這一種話語權,沒有市民權的人是不完整人格的人,是無權對于司法審判置喙的。這一現象亦可體現為一種社會輿論,這是一種所有人的輿論,對于司法的影響。
西方啟蒙運動之后,民主的思想開始被廣泛傳播開來。所謂民主是什么?張亞東先生在《理性主義與刑法啟蒙》一書中做了精彩的解釋。他認為,所謂民主,便是主文化群相對于亞文化群的感受。民主“只存在于機會平等,不存在于結果平等”。什么是主文化群,就是對于某一事物多數人的看法。主文化群與亞文化群的界限不是永恒固定的,相對于不同于的事物,主文化群與亞文化群是可以互換的。主文化群對于法律的影響,便是當代社會輿論對于法律的影響。羅素認為,一個民主主義者并不需要相信大多數人總是會明智的作出決定的,他所必須相信的只是大多數人的決定。無論是明智的還是不明智的都必須加以接受,直到大多數人另行作出決定為止。而他相信這一點,并不是出于對普通人置喙抱有任何神秘的觀念,而是把它作為是以法治代替為所欲為的暴力統治之最佳的實際可行方案。可見,在民主社會中,大多數人的決定,或者說社會輿論,對于法制的影響是十分重大的。
2、現實原因
及至當代社會,社會輿論的發展,對于刑罰的影響也是尤其現實原因的,主要體現在,于下三個方面:1第一,公眾對國家權威順從性的降低,反應到量刑政策上,就是要求國家量刑政策能夠更多地反應公眾輿論。第二,公眾對社會安全的擔憂和政治勢力對公眾凝聚力降低的擔心,迫使量刑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更多地關注公眾輿論。第三,新聞媒體對犯罪案件主觀和片面的報到,誤導公眾對政治勢力世家壓力而要求量刑政策更多的順從公眾輿論。趙秉志先生還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了幾點,公眾對于量刑政策的誤解,引發了公眾輿論對于司法的錯誤干預,主要包括:認為犯罪在持續增長、尤其是暴力性犯罪;過度的估計暴力犯罪在整個犯罪中所占的比例;過度的估計未成年人犯罪在整個犯罪中所占的比例;過度的估計累犯在整個犯罪中所占的比率;過度低估最嚴厲刑罰措施的嚴厲性;過低的估計所判刑罰的嚴厲性;對刑罰的替代措施了解甚少,過多的依賴監禁刑。
三、社會輿論對刑罰輕重影響引發的深層問題的思考
有上述可見,社會輿論對刑罰政策的影響有其歷史和現實原因,同時,有對刑罰措施產生著重大的影響。
(一)刑罰的目的與社會輿論。
社會輿論與刑罰政策出現的矛盾其根本原因是刑罰目的之間的沖突。廣大人民群眾往往抱著以牙還牙、以血還血的樸素的同態復仇的思想的殘余,對于殺人事件往往要求嚴懲兇手。這首先表現在被害人親屬方面。被害人親屬往往經歷著痛失至親的痛苦,對于犯罪分子抱有強烈的仇恨,要求一命抵一命。這就是典型的報應刑理論的反應。然而我們要看到,法院在評判一件案件的時候,定罪量刑的時候往往還要考慮當事人主觀方面,悔罪態度,是否會再犯等其他方面的情況。這其中便包含著刑罰另一方面的目的——預防。
關于刑罰目的的爭論,有以下幾種論說:
1、報應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康德是創立了道義報應主義的刑罰哲學。康德認為人是現實上創造的最終目的。從尊重人作為目的的價值出發,對人的行為的反應便只能以其行為的性質為根據,而不能另立根據或另有所求,否則便是否定了人作為目的的價值,主張等量報應。黑格爾在否定康德道義報應的基礎上創立了法律報應。
2、預防
關于刑罰預防的理論始于貝卡里亞。貝氏在其著名的《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指出:“刑罰的目的僅僅在于:阻止罪犯在重新侵害公民,并規誡其他人不再重蹈覆轍。”形成了雙面預防主義。繼貝卡里亞之后,邊沁亦提出了預防主義的學說,并首次將預防分為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貝氏與邊沁都對一般預防情有獨鐘,尤其邊沁根式指出了,無論如何,刑罰的主要目的都是一般預防的說法。其后,費爾巴哈和菲蘭吉利也是一般預防論的支持者。
3、報應與預防一體論
我們通過以上兩種理論的了解,發現其中最為關鍵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到底刑罰的目的是平民憤還是為人們敲響警鐘。其實我們發現兩種觀點在這一問題上并不存在什么巨大地分歧。犯罪行為是否應當受到刑罰的懲罰?這是必然的。依據什么懲罰?依據的行為人行為的客觀為害輔之以主觀惡性。而刑罰的目的無論是報應也好,預防也好是可以并行不悖的。由此產生了報應與預防一體論。其中較為突出的是以英國學者哈特為代表的一體論者。刑罰活動分為立法、司法和執法三個方面,與之相適應刑罰的目的也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著重點。在立法方面,應主要以一般預防為主,審判階段則應以報應為主要根據,在執行階段則應該重視一般預防。
(二)社會輿論影響與刑法原則之間的矛盾。
罪刑法定原則要求我們“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然而,面對民憤極大的案件,往往我們的司法機關會接到從快從速處理的指令,這難免會對于事實真相的查詢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人民群眾、輿論對于審判的直接影響更是極大地。例如藥家鑫案件便真是社會輿論或者說民憤與罪刑法定之間矛盾產生的悲劇。當事件平息之后,很多人開始反思,死刑立即執行的判決是否真的符合罪刑相適應的法律原則,在法律明文規定之外,是不是正是我們的輿論,加劇了悲劇的開始。對于情節特別嚴重的把握,很多法官與法學者都認為對于藥家鑫可以使用死刑緩期執行,為什么我們卻執意要剝奪這樣一位年輕的生命?自己因為那不是的謠言,又或者即使他真的是“富二代”“官二代”就只只因為他的身份就足以判他死罪?當我們廣大的人民群眾剛剛脫離封建時代身份定罪的枷鎖之后,難道我們又要為其他人重新帶上這枷鎖嗎?這難道不是赤裸裸的多數暴力嗎?
另一個典型的案例便是幼師虐童事件。當我們看到網絡上的圖片后我們心中義憤憤然而起,我們要求對于幼小身心殘害的行為得到嚴厲的處罰,網絡上、媒體上盡是一片討伐之聲。執法機關先后以尋釁滋事罪和虐待罪將其刑事拘留,之后卻以無罪釋放為重,因為我們的司法機關發現,我們的刑法中并沒有對這一行為的規定,本著罪刑法定的原則盯著社會輿論的壓力,我們最后得到的卻是法律正義的彰顯。這個案例雖然稍顯極端,但是我們反思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順應公眾輿論,對于顏艷紅處于刑罰處罰,無疑是對罪刑法定原則的踐踏,對于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肆意濫用其他罪名,顯然是使用了類推的解釋,如果一再地放縱這種行為,對于所謂引起民憤的行為一再的逾越踐踏法律,那么所謂刑法將會成為一紙空文。不僅僅是顏艷紅,甚至我們每個人的合法權益都不會得到保護。
四、問題的解決方案
當然我們需要承認社會輿論在刑罰適用方面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上述顏艷紅案件發生之后,我們并非是一味的追尋輿論將其治罪,而是積極討論在出現如此法律漏洞之后是否應當增加虐童罪或者對虐待罪進行修改。然而社會輿論的弊端卻是顯而易見的,它具有片面性、虛假性;盲目性、易受引導性;易變性等特點。
因此,我們對于社會輿論的態度應當揚長避短,區分不同的階段,利用的和會輿論的優點,防止其缺點。
1、立法方面
在立法方面,我們應當兼收并蓄,廣開言路,充分利用社會輿論對于現今社會存在的問題加深了解,增加刑罰的外延,提高刑法的穩定性。同時,注意引導社會輿論,向廣大群眾加強法制教育,提高人民知法、懂法、守法的水平。
2、司法與執法方面
在司法與執法方面,應當堅持罪刑法定主義,這并不是說完全不聽取社會輿論,而是社會輿論不應當是我們運用執行刑罰的主要依據。當人民群眾對于法律運用產生疑惑的時候,應當耐心解答,提高司法的透明性,利用判決書的法律文件,同時利用社會輿論向人民群眾宣傳法制。
參考文獻:
[1]陳明華.當代蘇聯東歐刑罰[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89.
[2]趙秉志,趙書鴻.公眾輿論與量刑政策:影響模式和參與機制[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8(6).
[3]張亞東.理性主義與刑法啟蒙[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4]陳興良.刑法哲學(修訂三版)[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