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獲取知識與信息的渠道越來越方便、快捷。于是班班通走進了我們的校園,走進了我們的課堂,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精彩紛呈,學生們對語文的學習也興致盎然。下面,我結合課堂教學實例談談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巧妙運用。
一、圖形結合 動畫演示 有效提高學生識字、寫字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優化導入環節,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的動機,這是進行新授課的首要環節。多媒體計算機的聲、光、色、形能給學生以新異的刺激感受,激發興趣。因此,我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地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處理,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如,在教學識字時,我將形近字制做成可以靈活切換的幻燈片,在動畫演示的游戲中,學生很直觀地掌握了熟字換偏旁、熟字加偏旁等識字方法;在學習象形字的時候,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集大量的圖片資料,讓學生從圖片中形象地感知漢字的演變、造字的規律。同時,配上優美的音樂,可愛的笑臉圖片,使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快樂學習。多媒體的運用,還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的想象力,給學生展示的平臺。讓每個學生通過大屏幕展示自己的寫字,是每個學生最興奮、自豪的事情。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高了,學習的效率就不言而喻了。
二、資源整合 聲情并茂 有效提高學生閱讀、習作能力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我在教學《荷花》一課時,一池的荷花、荷葉,在葉圣陶先生的筆下各有各的姿態,各有各的特點,但是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來講,生活實踐經驗不夠豐富,觀察能力、想象空間有限。那么,怎樣引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魅力呢?我結合學生的學情,通過形象直觀的PPT視頻資料,將文中的話變成眼前的畫兒,在畫兒中欣賞話,在話中欣賞畫兒,使常規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過去靠老師口如懸河地解說,手舞足蹈地比劃,表格掛圖的機械呈現等手段立刻相形見絀。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的源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創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種方法。由于學生生活的范圍狹小,又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所以閱讀、習作時會感到一些困難。我便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圖文聲像并茂的閱讀、習作輔助材料。通過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與學的過程,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強化。現代教育技術,將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發展變化的形式和過程,用仿真化、模擬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盡量表現出來。這種教學可以使學生直觀地觀察、發現、體驗、利用生動的資源,透過現象探索本質,從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本質屬性圖像,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十六年前的回憶》、《狼牙山五壯士》等歷史題材的課文,由于這些課文的內容距今天的時空比較遠,學生在學習時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教學時,教師將收集到的有關文字、圖片、影視資料,放給學生看,彌補學生因時間和生活閱歷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課文內容而出現的“斷層”現象,增強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
總之,信息技術如一個五彩繽紛的萬花筒走進了學校的課堂,深入到了課改的前沿。通過實踐與探索,我們深深感受到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小學語文網絡教學給小學生以自由學習的新天地,給小學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學環境和工作平臺,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作者單位:隨州市曾都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