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據學生的素質貫徹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就是承認、重視并堅持主體(學生)在實踐和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則。高職學生與普通高校學生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他們除了要掌握合理的知識結構外,更要注重各種能力的自我培養。因此,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自由發展,才能充分發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入到高職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語文的基礎知識,但是由于這類學生較普通高校的學生素質差,缺少自主能力,同時又受傳統教學“重知識輕能力,重結論輕過程,重分數輕實際才干”的影響,習慣于教師的灌輸,缺乏自己欣賞和分析文章的能力。這正是高職語文課堂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主體性原則要求在高職的語文教學中:一是把語文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教師要改變一言堂的灌輸式教學,教學內容多設計一些與學生的具體專業相關的研究性課題,能夠給學生提供主動、獨立學習的最大時空,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更要有意識地訓練他們的各種思維能力(如抽象與形象思維,聚合與發散思維,直覺與想象思維等);二是要發揚教學民主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不斷地給學生提供創新機會,在教學中,要真心誠意地與學生平等交往、交流,師生互為動力,在共同營造的寬松自由、活潑愉快的氛圍中,教學相長,互相激發更多靈感,合作完成教學任務。
二、根據課程特色貫徹探究性原則
探究性原則就是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對問題的探究,增強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意識,從而磨礪與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相對于傳統的學習而言更注重學習的過程。尤其是在學習文學作品時,最好能夠選擇與學生專業相關的一些文章。同時,根據高職學生缺乏探究精神的特點,在語文教學上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應在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思維訓練的同時,欣賞享受美學形象的感染與熏陶,這樣,才能重現作者所描繪的情景,更為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而學生也在探究、觀察中發現問題,并能夠聯系以往的知識積累提出假設,在實踐活動中獲取證據,從中加以提煉和解釋,用事實來驗證假設的正誤,最后通過學生間的相互討論甚至爭論進行交流,使問題得到解決,整個過程都伴隨著學生自己對知識獲得過程的體驗和感悟,從而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增強能力。
在高職的語文教學中,涉及大量的文學作品,如何使學生讀懂、學好這些課文,想象是理解的翅膀。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專業的不同,引導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展開豐富的聯想。這種想象不是天馬行空式的胡思亂想,而是在原作基礎上的再創作。文學的魅力,正在于它表意的豐富性和不確定性。“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學生會爭相表述自己的意見。文學教育,需要一種寬松、和諧、能激勵人探求樂趣的氛圍,尤其是在高職的課堂上。相反,學生的文學“味覺”受到傷害,就無法形成獨到的見解,甚至導致思維的雷同和創造力的萎縮。
三、根據時代的要求貫徹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原則就是尊重每一個學生獨特的興趣、愛好,適應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特殊需要,為學生自主性的充分發揮開辟廣闊的空間。封閉只能導致僵化,開放才能搞活教學。由于種種原因,高職語文教育呈現出純工具性和實用性的特點,使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功能即加強人文教育、塑造人的靈魂的功能被忽略,很多教師完全不顧學生實際,或用做題方式解讀文學作品,或因循陳舊的文學闡釋習慣,或搬用文學賞析文章等等……本應活潑生動、有血有肉、充滿靈氣的文學課堂,被弄得死氣沉沉、枯燥無味,造成人文價值、人文底蘊的嚴重流失,嚴重傷害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語文課堂設計的內容要能適應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和身心的發展,加強與學生生活、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引導學生關注前沿,面向未來。
要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進行語文教學。高職學生主要來自中專、技校、職高和普通高中勉強上線者。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他們對于知識的認識力、理解力、消化力要明顯薄弱一些。把人當作教育的主體,對每一個人負責,從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出發,為學生設置適應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各自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相應的發展。因此,針對這些特殊的學生,教學中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可以允許學生力所能及地、自由地開展自己的學習活動。在對學生學業進行評價時,應當在重點評價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增加肯定創新意識、褒獎創新實績的指標,并使其在整個評價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學生考查課的成績,可通過平時的口談、筆談,期末的面談,以及課堂練習、課堂討論等來評定。我們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學生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能力、激發求知欲。這樣,接受能力強的學生能提前完成學習任務,接受能力弱的學生可以推遲完成學習任務,從而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興趣。
(作者單位:河南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