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經千百年來的積累,已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文化名山,但卻有著地域差異性,時代差異性,多元差異性及自然人文 為一體,“天-地-人”協調和諧等特點。
關鍵詞 中國 名山 文化 特點
中國多山,而且多名山,多積淀有深厚的名山文化。歸納中國名山文化的特點,既有地域特征,還有多元多幕性等特點,特進行歸納和總結。
一、地域差異性
我國的名山廣布于祖國的四面八方。受各色各樣地域文化的影響,一方面必然表現出其區域文化的固有特征;同時,它在區域中所占有的空間相對狹小,所表現出的文化具有其特有人地(山)關系、名山意識。人類名山活動所表現出的地域特征。如我國五岳名山中泰山,地處齊魯之地、孔孟之鄉,素有“禮儀之邦、文化圣地”之稱的山東省,其名山文化便自然表現出齊文化的“尚功”意識和魯文化的“尚思”意識,在其景觀上表現出自然、人文兼勝,而人文景觀更為突出的特點。同時,泰山地處古代中原地區的東方,其方位為“尊”,故而其地位便在四岳之上,也就成為了帝王朝祭封禪的重點。正是因為帝王的朝拜和封禪有加,被中央王朝所詔封的泰山大帝(泰山神)也就更加神圣起來,加上泰山自身的飄渺海天,便有了其神仙方術的滋長。大量道教宮觀的興建,引來大批文人的入山修道和普通民眾的朝山許愿。由于帝王的推薦與民間信仰的統一,皇權與神權的緊密結合,使泰山形成了舉國朝拜、雅俗共賞的“官山”與“神山”的特色,這是其他四岳無法比擬的泰山特色地域文化。這種文化反映在建筑景觀上,無論是泰山山下的岱廟還是山上數百個道教宮觀,都具有濃重的宮廷色彩,金碧輝煌,一派皇家氣派。又如五岳中的南岳衡山,位于楚國南境,楚人世居祖國南方沿江低地,氣候暖濕,江湖貫通,人民勤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達,物質文明當時在各國之上,導致楚地食品精美、衣食華貴,所形成的飲食文化中“土菜文化”、“素食文化”,以及酒文化、茶文化,尤其是其中的的壽酒、壽茶、壽面、壽米、壽菜等美食文化,不僅是全國八大地方名菜“湘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全國各大名山中也可稱精品、絕品。由于楚人素“喜春游”,加上南岳衡山春天的林海、花海、竹海和云海的獨秀自然景觀,也就形成了南岳衡山“春游如潮”的特有人文特色。
二、時代差異性
無論是西方文化還是東方文化,各個時期都會顯示出在各個時代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從國家層面來說,中國自孔子后,經戰國、秦到西漢初期,儒家學說一直未取得思想界的支配權;戰國是儒、墨、道、名、法、陰陽縱橫,百家爭鳴時代。秦代崇尚法家,同時又盛行陰陽神仙之術。漢初則以黃老為顯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的兩漢,號稱儒家的經學極盛時期。但經學大師董仲舒、劉向所宣稱的實際上是以陰陽五行附會儒術的一套,大談其天人相應、禍福休咎、突異,與孔孟的仁政、禮教為核心的學說已大異其趣,其時的西漢經學根本談不上弘揚了儒家思想。魏晉思想界的主流是玄學,并用老莊來解釋儒家的經典《周易》,使之玄學法。其時佛教已得到初步傳播,道教開始形成。到了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代,佛道大行。隋唐時期,佛道二教發展到執思想界之牛耳,一時才智之士往往以出家人為安身立命之歸宿。理學是宋儒所創造的新儒學,對社會上層分子的思想意識長期起到了相當深巨的支配作用。但理學雖以繼承孔孟的道經自居,其儒學體系實建立在佛教禪宗和道教《參同契》的基礎之上,以儒為表,以釋道為理,冶三教于一爐。其時的理學也不能與孔孟之學等同起來,多數士大夫則都是既讀圣賢書,同時又出入甚篤信佛道。明代理學之盛不亞于宋,但其時極大多數士大夫嘴上講的盡管都是修、齊、治、平、仁、義、道德,頭腦里都無非是富貴、鬼、神、錢財、女色。綜上所述,中國文化一方面隨著時代的演進而隨時在變;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始終并沒有成為任何一個時期的唯一統治思想,而控制當時整個社會精神世界的仍是菩薩、神仙(譚其驤《中國文化的時代差異和地區差異》)。名山文化也是整個國家文化的縮影,其發生發展的歷程同樣具有時代的差異性。如南岳衡山,東漢道教傳入,隋唐佛教、道教極度發展,宋代宋儒所創造的新儒學即理學興起,并成為湖湘文化的源頭。
三、多元多幕性
根據名山文化的內容和所形成的歷史地理環境,可以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地域類型。如名山山水文化、名山生態文化、名山園林文化、名山聚落文化、名山建筑文化、名山宗教文化、名山飲食文化、名山詩詞歌賦文化、名山書畫雕塑文化、名山書院教育文化、名山名人文化、名山旅游文化等。而南岳衡山還有其特色的“茶禪一位”文化、“禪農一體”文化、紅色文化、竹文化、名茶文化等。每種名山文化類型又包括多種亞型。如名山民俗文化之下分出名山經濟民俗、名山社會民俗、名山信仰民俗、名山游藝民俗等名山民俗次亞型名山民俗。名山文化在其時間上具有歷史的繼承性,而各個歷史時間段又顯示出多幕性特點。如南岳衡山的宗教文化。遠古時代,應該是原始宗教文化;東漢出現了道教文化;晉代出現了佛教文化,并出現了佛道并存的局面;宋代書院文化興盛發達,形成儒、釋、道三教共存共榮于一山的格局。
四、自然人文融為一體,“天—地—人”協調和諧
我國的名山往往具有其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經人類長期的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往往呈現出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共存共榮、協調和諧的完美結合。
我國名山中同時兼具上述四項的不多,但必須具備其中一項方可稱為名山。在“山以賢稱,境緣人勝”的中國傳統文化心理長期影響下,以自然景觀為本體,并附的有獨特人文景觀的文化名山尤為受到人們的珍重。我國的這類名山,據管子云:“天下名山五千七百七十”;清代吳在湄的《天下名山說鈔》中記載:“名山三百,支山三千”;盧云亭先生根據現代文化名山的觀點統計有779座。由于游山或登山可以鍛煉體魄、磨練意志、陶冶情趣、蕩滌心靈、抒發胸懷、培養美德,故而孔子提出“仁者樂山”;陶淵明“性本愛丘山”;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蘇東坡“入峽喜巉巖”;我國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露客“與山結生死盟”;清代著名學者魏源還提出了“游山學”理論,并指出要真正領悟山川之美,獲得游山樂,就要與山合二為一,即所謂“與山為一始之山”,足見名山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價值。
基金項目:衡陽市社會科學重點項目:(2010B009)
參考文獻:
[1]鄭國銓.中國山水文化導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2.(3).
[2]王會昌.中國文化地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3]楊載田.中國旅游地理第三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4]劉紹瑾.中國山水文化與崇尚自然的審美趣味的形成[M].暨南大學學校(哲學社會科學)
[5]趙勇.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與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