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沒收財產刑作為財產刑之一,對于懲罰與預防犯罪具有積極的意義。由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執行制度,沒收財產刑在實踐中的執行非常困難。本文從沒收財產刑的執行困境入手,針對性地提出執行前調查與保全、執行中具體的執行方案、對沒收財產刑具體范圍等的宣告、沒收財產刑的替代措施等解決的方案,以便更好地完善我國沒收財產刑的執行。
關鍵詞 沒收財產刑 執行 困境 完善
刑法中設置沒收財產刑是對犯罪人的犯罪行為給予懲罰,從而對未然的犯罪起到預防作用。因此,沒收財財產刑判決的實際執行效果是與立法者最初設定其的目的實現直接相關。縱觀我國目前的沒收財產刑的執行可以發現,事實上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執行制度,加之犯罪人的經濟情況與人民法院對于執行的分工不明,使得沒收財產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步履維艱。有調查顯示,法院對犯罪人適用沒收財產刑,很少有真正執行完畢的,有些被判處死刑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的亦未真正得到執行。
一、我國沒收財產刑的執行困境
(一)財產轉移、毀棄風險
與生命刑和自由刑不同,沒收財產刑的執行對象為犯罪人的個人財產。法院在做出判決進入執行之前,犯罪人的個人財產一般還未處于司法機關的掌控下。而這就為財產的轉移和毀棄提供了機會。因為犯罪人及其家人對可能被判處的刑罰結果通常是有意識的,犯罪人及其家人為了保住犯罪人的個人財產,在判決前通過一定途徑轉移財產,或者干脆消極地將財產毀棄,抵制法院的判決,從而使法院做出的生效判決成為“空判”,大大影響了判決的有效執行。這種轉移方式如果符合民法善意取得制度,法院就無法對轉移的財產執行沒收。
(二)財產調查困境
第一,在法院判決生效前,我國刑法并沒有明確規定由公、檢、法中的哪個機關對其財產進行調查。第二,法院在審判過程中,由于未有事先的財產調查程序,依法判處沒收全部財產相對容易,如果依法需對犯罪人判處沒收部分財產,沒收哪一部分財產便成了法院為難的事。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大多數法院判決沒收部分財產單純以金錢作為處罰對象。第三,在判決生效后,執行過程中,法院須對犯罪人財產進行調查,此時的財產因之前未對犯罪人財產進行扣押或保全,犯罪人的財產狀況勢必與真實情況存在出入。若犯罪人在本地無財產可供執行,則牽涉到委托財產所在地法院進行調查,調查工作必定困難重重。
(三)財產認定與分割困境
法院在執行沒收財產刑時,需要通過調查犯罪人的個人財產狀況,認定哪些財產為犯罪人所有或者應當所有,以防止株連無辜。在認定財產的過程中,由于法院司法資源的限制,很難在審判結束之后,執行過程中再去調查認定犯罪人的個人財產。法院認定犯罪人財產的過程中,若涉及財產為與他人共有,此時又需要對財產進行分割。分割過程中,現實社會中的民事關系、債權債務關系錯綜復雜,沒收對象為金錢相對容易,若涉及對非金錢財產的沒收,財產相關人通常以消極心態對待,為法院的沒收制造障礙。此外,由于缺乏法律依據,對于非金錢財產,強行分出屬于犯罪人所有的財產,將影響相關人的生活或者生產經營活動,不予沒收則會大大降低生效判決的權威性。同時,我國法律中就分割時存在的沒收無相關的替代處罰制度或者相關的補償機制。因此,復雜的調查與認定過程,往往使司法機關排斥對沒收財產刑的執行,也反映為何現在的司法實踐中法院通常判處沒收部分金額,導致沒收財產刑與罰金刑呈現趨同現象。
二、完善我國沒收財產刑的執行措施
司法正義的實現不僅需要審判時的公正,更需要執行過程中尊重人,關心人,充分保障犯罪人及第三人的各項權利。沒收財產刑的執行困境不僅反映了沒收財產刑在司法執行過程中的不到位,同時在執行前要求對判處沒收財產刑的犯罪人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證順利執行。因此,需要制定相關制度,發揮沒收財產刑的效用。
(一)完善財產的調查與保全制度
為確保沒收財產刑的判決執行,應堅持公檢法相互配合、相互監督原則,完善財產調查與財產保全制度。執行前程序和執行程序在有效地懲罰和預防犯罪上是遞進的。犯罪人在判決前轉移、毀棄財產等風險的出現,法院在判決后才開始調查犯罪人財產從而造成的執行困境都會使生效判決得不到有效的執行。因此,筆者建議在判決宣告前增設偵查機關對犯罪人的財產進行調查,同時建立財產保全制度。偵查機關通過掌握犯罪人的財產狀況并形成調查報告,與其他偵查材料一同移送審查起訴乃至進入審判程序。這一制度無論從提高辦案效率還是執行效果上都比在判決生效后執行機關著手對犯罪人的財產進行調查有優勢,可以緩解司法資源配置不足的問題,還可以避免無財產可供執行的假象,為財產刑的判處和執行提供可靠的保障。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在偵查犯罪中,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在需要時,可以依據相關規定查詢、凍結犯罪嫌疑人的存款、匯款、相關有價證券等財產。這一措施證明了針對沒收財產刑建立執行前的財產保全制度是可行的。偵查機關在財產調查過程中發現犯罪人有轉移、毀棄財產等情況出現時先行扣押,可以保障日后判決的執行。但同時,偵查機關擁有的權力過大很可能會損害犯罪人及第三人的權益,因此,筆者建議在調查與保全財產前,引入司法審查機制,通過制定嚴格的財產調查與保全適用條件,法院對財產調查和保全程序給以司法授權以及司法審查,實現以權力制約權力的目的;在緊要時刻,偵查機關可以先行進行財產調查和保全,但是事后必須以書面的形式報告法院。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刑事執行程序
我國缺少刑事執行方面的法律法規,只在刑事訴訟法中規定了執行程序,但其中關于沒收財產的執行規定甚少,對涉及執行程序中存在的異議、執行中的財產異地情況處理、相關執行強制措施等大量問題沒有規定。基于沒收財產刑牽涉到犯罪人的個人財產,與民事關系等密切聯系,可以參照民事執行程序,制定屬于刑事執行的程序規定,完善執行啟動、執行異議、執行回轉等執行程序,設計類似民事訴訟法中查詢、劃撥、扣押、變賣、拍賣等相關執行措施規定,以實現執行過程中的有法可依。同時,最高院就財產刑執行問題指示沒收財產不管由哪一級人民法院作出判決,實際執行沒收財產刑都由第一審人民法院負責。然而,人民法院內部的分工不同,該規定未明確沒收財產刑由審判庭還是執行庭負責執行,造成各地人民法院在沒收財產刑的執行主體上規定不同,筆者建議將沒收財產刑的執行工作由人民法院專門承擔執行職能的執行機構負責,有利于發揮執行機構在執行中的自身優勢并且符合了審判與執行分離原則。
(三)建立沒收財產刑判決的公開宣告制度
司法實踐中,刑事判決書中判處沒收財產刑作為附加刑時,只是簡單地判決沒收全部財產或者判決沒收財產多少萬元,未明確沒收財產的具體情況,將沒收財產刑等同于罰金刑處理,從而影響了沒收財產刑的懲戒作用的發揮。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這與判決前未對犯罪人的財產進行調查有關。沒收財產刑的財產范圍應符合刑法的規定,本質上即剝奪犯罪人的個人財產權。然而,個人財產的范圍廣與表現形式多樣,因此,沒收財產刑不能只單純地判決沒收多少金錢,或簡單地注明沒收個人全部財產等字樣,應該注重列明可以沒收的財產范圍,包括犯罪人個人工資或者經營收入、銀行存款、房屋租金、依法歸個人所有的有價證券等。同時,社會關系的復雜多樣,沒收財產刑的執行不僅僅只涉及犯罪人,還往往涉及與犯罪人有一定社會關系的第三人,沒收財產的范圍變大,勢必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到第三人。因此,筆者建議,刑事判決書中應寫有沒收財產的數量和范圍,在判決書中載明需要沒收的財產范圍或者在判決書后附上需要沒收的財產清單作為沒收財產刑執行時的依據,同時載明犯罪人可以提出異議。明確的財產清單能更好地厘清被沒收財產的范圍,保證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起到預防犯罪人將財產轉移、毀棄的風險。
(四)建立健全沒收財產刑的替代制度
執行之前,犯罪人個人財產的確定時間問題,從無罪推定原則看,財產確定時間只能在判決生效之時。這就可能面臨著犯罪人及其他利害關系在判決生效之前利用不正當手段使財產有所減損。判決之前財產轉移、毀棄的風險以及判決后財產分割難問題影響著沒收財產刑的執行,筆者認為應建立沒收財產的替代制度,如此,在沒收財產刑的執行過程中,既可維護善意第三方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又避免了對犯罪人的姑息。在判決前后,善意第三人以合法方式取得犯罪人的應予沒收的財產所有權,可以要求犯罪人以轉讓所得替代應予沒收的財產;如果以惡意串通方式轉讓財產的,轉讓無效,應沒收原來的財產;對于犯罪人無償將其財產贈與他人的行為,法院可以無償追回受贈人獲贈的財產。對于犯罪人應予沒收的財產為是與他們共有的情形,筆者建議對沒收的財產對象進行評估,要求犯罪人繳納等價的其他財物或者讓共有人享有優先購買權。但是,“對于犯罪人與其家屬唯一共同居住著的房屋,犯罪人及其家屬無能力解決之后住房問題的,從人道主義上講,則不予執行該房屋。”在期間,必須保留必需的生活費用給予其需要撫養的家屬。
雖然我國的刑事法及相關規定對于沒收財產刑過于原則,實踐中遇到了諸多執行困境,但是它強行剝奪犯罪人個人的合法財產,不僅是從經濟上對犯罪人進行打擊,也是對其回歸社會后行為的約束,從而起到懲罰和預防作用。因此,面對困境,應該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對其進行完善,保證其刑罰目的與功能的實現。在犯罪形態多樣化的今天,需要發揮沒收財產刑的作用,打擊重大犯罪行為,維護社會的穩定。
參考文獻:
[1]田幸,茅仲華,葉巍.關于財產刑適用與執行問題的調研報告[J].載《中國刑事雜志,2005(3)
[2]王維元.財產刑執行的立法亟待完善[J].載經濟與法,1999(2).
[3]楊彩霞.沒收財產刑的困境與出路[J].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1(4).
[4]方文軍.沒收財產刑的主要弊端及其立法完善[J].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0(6).
[5]侯國云.刑罰執行問題研究[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240.
[6]楊彩霞.沒收財產刑的困境與出路[D].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1(4)
[7]趙秉志,王東陽.簡論財產刑執行中的權益保障[D].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5).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