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原型范疇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存在于非語言的概念結構之中,也存在于語言結構中。本文從原型范疇理論的特點和其對周圍世界的范疇化功能及其對語言的研究功能出發,來解釋翻譯實踐中詞匯、語法、語言結構等的原型表達及邊緣化表達——即非原型表達。
關鍵詞 原型范疇理論 翻譯 非原型
一、引言
范疇化的研究是認知語言學的基礎。認知心理學家Rosch提出的原型及基本層次范疇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基石之一。在翻譯實踐中,原型范疇理論在詞匯、語法和語言結構的翻譯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由于源語國家和譯入語國家在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在翻譯中也出現不少非原型表達。
二、原型范疇理論及其基本特點
原型范疇理論是針對傳統的經典范疇理論提出的。根據經典范疇理論,范疇由充分必要條件決定:同一范疇內各成員地位相當;范疇邊界是清晰的。20世紀50年代,語言哲學的奠基人維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原理。此后,Rosch首先創立了原型范疇理論,將其視為認知心理學的一項重要內容。Lakoff進一步發展了原型范疇理論,提出可用理想化認知模型來解釋原型范疇。根據該理論,人們不可能完全認識外部世界,隸屬于同一范疇的各成員之間并不存在共同特征,只具有家族相似性,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疇邊界是模糊的,范疇內的成員地位不相等。Langacker認為“原型是指范疇內最好、最典型的成員”。同一范疇內的成員典型程度各不相同,有一個或一些成員具有更多的共同屬性,它(們)處于中心地位,而其他一些成員不是該范疇的典型代表,處于邊緣地區。
原型范疇理論有以下特點:范疇成員的隸屬存在等級性,同一范疇內,各成員的地位并不相等;同一范疇存在家族相似性,或其語義結構采取的是成束的并且是意義相重疊的形式;范疇的界限是不確定、模糊的,范疇具有開放性,這反映了人類具有一定的能動性。
三、原型范疇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
在英漢翻譯實踐中,我們需注意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范疇詞方面的區別和空缺。這些空缺可能是由兩民族對范疇的認知方式、概括層次、構詞功能的差異所致,如英語的hair可指漢語的“頭發”或“毛”,brother可指漢語的“哥哥”或“弟弟”等。也可能是語言構詞方式的差異影響了對范疇的認識。漢語構詞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修飾語+中心概念詞”,被稱為“定中構詞法”,這里的“中心概念詞”常用基本層次詞來擔當,可直接運用它們來構詞,這是一種常見又經濟的手段,同時也使得漢語詞具有直接表明生物或事體范疇屬性的功能。如:
[1]貓——花貓——貍花貓
[2]樹——桃樹——蟠桃樹
漢語名詞中表示范疇的基本層次詞:樹、花、草、魚以及館、室、場等,都可在其前加上表示“種差”的字詞來構成大量漢語詞。英語的tree表示漢語的“樹”,fish表示“魚”,可用其來構詞的方式存在較大差異見表1。
英語構詞常注重詞的詞類屬性,詞本身就可顯示詞性。英語中大部分單詞的后綴就表示這種詞類語法范疇,如名詞常用諸如-tion、-sion、-ship、-ity、-ness等后綴結尾;大多數形容詞用-ous、-ive、-ary、-able、-al、-ful、-ish等結尾;很多副詞以-ly結尾;一些動詞以-en、-fy、-ize、-ate等結尾。
因此,在翻譯實踐中,我們在尋找源語和譯入語的對等詞時,除了查閱詞典等參考工具,也需對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語法等方面的不同范疇有所了解。在英譯漢時避免觀詞生義,生搬硬套;在漢譯英時注意詞性的變化和配合。這樣,才能避免在譯文中出現啼笑皆非的錯漏。
四、翻譯實踐中的非原型表達
在很多語言中,一般降調表示確定含義,升調表示不確定或疑問,這是其原型用法。但也有例外,如反詰句雖用升調,但并不表示疑問:
[10] Is it all likely that he’s really sick? (肯定其相反命題:他其實沒病。)
英語的beware不是一個典型動詞,它表示“謹防、小心”,但它在句法上僅具有動詞的部分特征,可說:
[11] Beware of the dog!
I will beware.
但一般不說:
[12] He bewares of the dog.
也沒有bewaring或bewared的形式。
英語中大部分被動句和主動句可以對應轉換,這是其原型屬性,但也有邊緣成分。如:He was born in 1979(他生于1979年)。因此,在翻譯英漢主動句和被動句時,要注意按譯入語的習慣用法靈活轉換。
參考文獻:
[1]Ungerer F.Schmid 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
[2]Taylor.J.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9.
[3]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王寅,李弘.原型范疇理論與英漢構詞對比[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3).
作者簡介:馬秀蘭(1988-)女,撒拉族,青海化隆人,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與語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