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清末民初時期,三峽地區天主教堂除了具有西式教堂的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筑特征以外,還表現出中國傳統的建筑特色和三峽地域性特色,體現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受三峽地區特定地理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人們對三峽地區教堂建筑的研究力度不夠,因此,本研究對三峽教堂建筑的保護和開發以及三峽傳統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價值和理論意義。
關鍵詞 三峽 天主教堂 建筑
一、清末民初三峽地區天主教堂概況
清末民初時期,天主教在三峽地區修建了重慶若瑟堂、沙坪壩天主堂、重慶山城巷仁愛堂、濱江路圣母堂(宜昌圣方濟各堂)、石磙淌天主堂等一系列教堂,是三峽地區早期近代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存留至今,這些教堂多遭毀壞,也有一些始終保存較好,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重慶若瑟堂、石磙淌天主堂等。
若瑟堂是重慶市至今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它最早修建于1864年,最初是木質平房,后改為磚木結構。1984年,又擴建成磚石結構。位于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大堰鄉石磙淌村的“天主堂”,是迄今為止,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教堂。據十八世紀末歐美多國文獻記載:此堂為中國七大天主教堂之一。教堂始建于1891年,由比利時神甫黃贊臣設計并主持修建,歷時三年建成。
二、三峽地區天主教堂的建筑特征
三峽地區天主教堂特征具體表現為:首先,具有哥特式或羅馬式的形式和格局,若瑟堂、江北德助撒教堂等表現較明顯。其次,由于地域的特殊性,教堂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因地制宜地施工,無論在建筑材料、工藝還是裝飾特色上都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中西融合特征。
1、三峽教堂建筑的哥特式特征
由于受到當時當地的技術和經濟條件的制約,教堂建筑形體和細部裝飾都十分簡潔,但這些教堂造型上仍體現出明顯的哥特教堂特征:高聳挺拔的體量、尖券門窗、尖拱裝飾、主入口上方的圓形玫瑰窗等。清末民初時期三峽地區具有這種特征的天主教堂有:重慶市若瑟堂、涪陵五桂堂街天主堂。
若瑟堂是重慶市至今保存最好最古老的天主教堂。雖然其外觀及內部空間都顯得樸素而很少裝飾,但其平面形制、建筑構圖元素和形體比例仍體現出哥特建筑的特征。此外,從整體看來,垂直的線條統率著建筑的全身,尖拱、尖券門窗、屋頂上的小尖飾、鐘樓頂上高達18米的尖塔,都造成這座建筑向上的動勢。
2、三峽教堂建筑的羅馬式特征
羅馬式教堂的主要建筑特征為:厚實的石墻、狹小的窗戶、半圓形拱門、建筑上部的圓弧形拱環、交叉的拱頂結構以及層疊相重的連拱柱廊等。因教堂建筑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種形狀的拱券,而達到一種敦實厚重、均衡安穩、力度飽滿、結構完整的美學效果。
這一時期三峽地區天主教堂中具有羅馬式風格的有宜昌圣方濟各堂和重慶市江北城德肋撒堂等。宜昌圣方濟各堂立面具有羅馬式風格特征,正立面兩側有塔樓一對,突出主體建筑8米,塔樓四角柱墩粗壯而挺拔,巍然聳立;江北城德肋撒堂最能體現羅馬式風格的地方在于室內的連拱柱廊、半圓形拱頂的門窗和中廳內墻的窗和柱的形式。
3、三峽教堂建筑的中西混合特征
除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筑特征以外,三峽地區許多教堂建筑還體現出獨特的中西方混合特色。具體體現在:有的教堂采用西方教堂的構圖元素和形體比例,但在細部裝飾上結合中國傳統建筑的裝飾手法,如重慶市若瑟堂;有的采用中國傳統建筑的構圖特征,但其中夾雜西式建筑的門窗形式,如石磙淌天主堂;也有一些是中西方建筑形式平分秋色。此外,在建筑材料與工藝上,如清水磚砌墻、石灰抹面、貼瓷片等都具有中國傳統建筑特征;結構形式也采用磚木混合結構,并使用了磚砌拱券技術,更體現出傳統建筑與西方建筑融合的特點。三峽地區近代天主教堂中,重慶若瑟堂和長陽石磙淌天主堂具有較明顯的中西方混合特征。
若瑟堂兩邊側廊的圓形假窗中央有紅色的五角星深浮雕裝飾,這可能是受到特定建筑環境的影響。側廊立面有三角形山花,山花中央有具中國傳統建筑特色的深浮雕裝飾——仰蓮。此外,教堂正立面匾額上的題字用碎青花瓷片做成,更突顯中國傳統建筑的文化內涵。石磙淌天主堂除了其四合院式的布局外,也有一些中式裝飾特征,例如:屋頂的青瓦坡屋面、裝飾材料為磚、中式的屋檐做法、墻面的“撐弓”做法等。
三、結語
清末民初三峽地區的天主教堂,受經濟技術等條件的制約,外觀大多樸素甚至簡陋,但仍具有地域特色和較高的藝術文化內涵。通過對重慶若瑟堂和石磙淌天主堂等教堂建筑特色的研究,可以看出,三峽地區天主教堂對于西方建筑元素并非全盤吸收,而是用本國的觀念重新解釋了外來建筑語言。從而使中西文化之間的沖突得到弱化,并產生某種微妙的平衡,呈現出中西建筑文化相互融合的特征,體現在教堂建筑上就是教堂建筑的“本土化”。
參考文獻:
[1]高彩霞,田棋.中西建筑文化碰撞下的寧夏天主教教堂建筑[J].中外建筑,2008(04).
[2]劉川.重慶近代建筑的形成發展及其主要特征[J].建筑學報,2000(11).
[3]黃瑤.重慶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研究[D].重慶大學,2003.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