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緒論
(一)研究的現狀、問題和范圍
雖然動畫是一門獨立的藝術,但動畫與電影的聯系卻緊密聯系著。電影中角色的細膩表演是動畫難以企及的,因為動畫表演都屬于“間接表演”,是動畫師通過另外一種媒介進行表演,所以動畫表演都是國內外動畫工作者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
(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義
但是,動畫也擁有電影無法比擬的優勢——“不穩定性”。1、不同美術風格的動畫會帶來不同的藝術體驗;2、角色設計和運動的夸張,動畫本身就是把一個沒有生命的物體賦予其生命,因此動畫的演員并不局限于動物。動畫角色的表演雖然很難做到細膩,但是其夸張性是真人永遠無法達到的,如果需要,甚至完全違背現實世界的規律。帶給觀眾不同于真人電影的感受;3、鏡頭使用的無限制,動畫里的攝影機可以不受現實因素和成本控制的限制,只為追求給予觀眾導演最想要表現畫面和構圖。
這些“不穩定性”造就了動畫與真人電影不同的獨特的生命力,而在電影與動畫關系越來越密切的今天,保持動畫獨立的藝術性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們更需要發展和探索動畫的優勢。分析不同動畫風格的心理作用,角色設計(形象和運動)的心理作用,鏡頭運動和畫面構圖的心理作用。從而用更合適的手法把影片的主題和情感渲染到極致。
二、從動畫的發展來看觀眾心理的變化過程
有情節的動畫始于17世紀阿塔納斯·珂雪發明的“魔術幻燈”。那時觀眾對動畫的認識僅限于一種“戲法”,注重的是娛樂性。觀眾對它的期望不是合理和符合邏輯,反而是越離奇、越新穎才是最好的。動畫藝術就是在這樣而定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在動畫藝術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較明顯的兩個趨勢:一個是商業動畫,另一個就是是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需要不斷地實驗和思索的實驗藝術,被藝術思潮深深影響著。同時,商業動畫和藝術動畫也在相互融合互相促進,大多數商業動畫都反映出作者對當今社會在哲學層面上的反思。
觀眾對動畫藝術的普遍心理認同為:動畫片作為一種商品能帶給我們娛樂,另外它作為藝術的一個載體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也擔負著傳達人類情感與思想的媒體作用。不僅如此,動畫帶給觀眾的可以是一種創造的展現,是能夠和觀眾的想象產生共鳴的,動畫藝術正是人類想象力的具象體現。
三、動畫設計與觀眾心理需求
觀眾對某種藝術形式的接受離不開主體假定的心理行為結構。古今幾乎所有藝術作品存在的價值都在于它凝集我們人類集體或個體的感情,聯系著我們彼此之間的生存意義,因此才會成為我們的需要。而動畫的藝術風格、角色設計和鏡頭語言正是引導觀眾心理的語言。
(一)藝術風格
純凈的畫面風格往往能帶動觀眾對人生的思考,這種風格在心理上給人以距離感,觀眾更容易脫離表象,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豐富華麗的畫面能給人很強的視覺感受,快速地吸引到觀眾的眼球,給人親切的感覺,更容易讓觀眾的思想跟隨著作者的意圖,在影片結束后才回過神來,思索剛剛觀看的劇情深意。迪斯尼的《幻想曲2000》以它所展現的超凡的想象力創造了一個視聽結合的完美世界,觀眾被邀請到這個完美世界中來體驗和享受。《超人特工隊》這部影片也讓我們看到一個曾經輝煌的英雄如何完成自我救贖,讓觀眾收獲了許多道理。
平面裝飾的動畫注重畫面形式的美感,講究平面構成以及影片的意境,能給人帶來心理的安靜。《凱爾經的秘密》用豐富的色彩和完美的平面構圖充分展現出裝飾畫的美感,整部影片極具藝術氣息。
(二)角色設計
動畫藝術提供給觀眾不僅僅是理想的寄托,也可以從現象上提供獨特的體驗。具有特點的形象能讓觀眾在第一時間感受到角色的性格與氣質。《超人總動員》中的小飛,不僅有張頑皮的臉,而且向后梳的頭發形狀就像被風吹向一邊的火焰一樣。有了這些形象上的暗示,觀眾就能很容易地接受他的性格和所擁有的超能力了。
而沒有特點的形象則會讓觀眾推人及己,把現實與影片進行比照。比如《平衡》里的角色,簡單的形象代表了蕓蕓眾生,誰也不會懷疑這些人中有自己和身邊的人的影子,使大多數觀眾心中產生了共鳴。
也有使觀眾大吃一驚的形象。雖然角色形象對觀眾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但是性格和形象也并不是必須成正比的。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閃電狗》里面的“犀牛”,弱小的外形卻擁有強大的信念和內心,在最后主角一行人創造了奇跡之后,這種外貌和性格上的反差讓它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成為了影片里最閃亮的角色。
一個角色如何“活”起來并不是靠他的造型,而是靠他的表演,再沒有比一個人的肢體語言更能反映他的性格了。《公主與青蛙》里公主與王子在動作風格上的巨大反差,正是他們性格截然不同的體現。
(三)畫面構圖和鏡頭
動畫中的畫面構圖主要分為動態構圖與靜態構圖。
動態的構圖主要強調運動感和視覺的沖擊力。《飛屋環游記》中小屋到達天堂瀑布以后差點掉下懸崖時,用的運動鏡頭,讓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而慢推鏡頭則給人以情感上的遞增感。在動畫片《機器人瓦力》中瓦力有三次盯著伊娃的手在看,每一次推鏡都比上一次近,這種感覺讓觀眾越來越深入角色的內心,感受瓦力渴望愛情的情感。
靜態構圖中仰視給人以強大的感受,這種強大不僅體現在外形上,也有內心里的強大,在性格闡述上補充了動畫角色。
四、結論
一部好的動畫片要能夠切中觀眾的心理需求,動畫藝術在表現手法上的假定和夸張反而會反映一種最本真的真實。
另外觀眾具體的心理需求是一個很微妙同時也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事物,一個優秀的動畫藝術家需要有敏感而善于體察的心,才能準確地捕捉到觀眾心理需求的變化,進而用我們的藝術和創造來影響他們。
參考文獻:
[1]孟軍.動畫電影視聽語言[M].湖北美術出版社,2008.
[2](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藝術生活[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3]凌紓.動畫編劇[M].湖北美術出版社,2008.
[4](法)讓·米特里.電影美學與心理學,2008.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