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某汽車品牌服務的公關公司項目總監陳經理手里有一張衛視收視率晴雨表,這張表詳細呈現了衛視每個時段收視的具體情況,以便他們來年在為客戶訂制廣告方案時做參考。據陳經理透露,好一點的品牌,幾乎不考慮總收視排行十五名以外的衛視。
前不久,北京衛視腰斬了《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原因是收視率創了北京衛視新低,幾乎使其跌破衛視排行榜前20名。隨后趕來救火的《畢有財》,雖然沒有立即挽回頹勢,但令低迷的收視開始抬頭,收視表上看起來美觀了很多。雖然大部分觀眾為此叫好,稱此舉是與國際接軌,是給“不負責任的制片方來點兒苦頭嘗嘗”,但對部分看到興頭上的觀眾來說,腰斬之舉令他們十分氣憤,甚至有人打電話去電視臺,稱“完全不考慮正在追劇的觀眾,是對觀眾的失約!”
其實,腰斬早已不是新鮮事,越是市場化程度高的衛視,越能痛下殺手。
2012年,坐慣了衛視老大地位的湖南衛視收視一度陷入低迷。其主打的“金鷹獨播劇場”從1月19日《新烏龍山剿匪記》開始,到4月中旬“金鷹獨播劇場”下馬,劇集調整的頻繁令人瞠目結舌。其中被腰斬和壓縮的劇集有:《新烏龍山剿匪記》首播兩集撤換,《太平公主秘史》45集長片壓到28集收場,《逆轉的女王》慘遭腰斬,《笑紅顏》、《賞金獵人》均被壓縮播出。
觀眾似乎對收視率數字不敏感,但據電視臺內部人員透露,對于電視臺而言,好的收視率是0.8或者1以上,一般的在0.5左右, 0.3左右已經是一個相當危險的數值。而在電視劇制作業內,此事一時引得眾說紛紜,制片方要狀告電視臺違約,主創們推諉責任相互扯皮……電視劇制作業內又一次把話題聚焦到產量過剩與題材狹窄的矛盾上,最終劍指“唯收視率論”。
在四月初落幕的北京電視交易會上,全國的電視制作機構約有4000多家公司參展,電視劇的產量更是高達17000多集。據中國電視劇制作業協會會長尤小剛介紹,這個產量是去年到今年的集中放量,也包括不少近兩年制作的舊劇。顯著的特點是,一邊是產量的增幅,一邊是題材的持續收縮,電視劇市場供大于求的現象已經累積到非常嚴重的地步。
著名導演鄭曉龍不無擔憂地表示,“這簡直是一個大到可笑的數量,仔細想想,一年365天,一天要播近60集才能把存量播完,實際上我們一天留給電視劇的時間只有兩小時,這是巨大的浪費,不光是金錢的浪費,也是題材的浪費”。他認為,現在電視臺的購片款越來越高,對做精品電視劇是一個很好的基礎,創作者們更要把心態放平。“我希望我們慢一點,有點耐心,把速度和數量放下來,把質量提上去。”
說到底,電視劇的質量決定它的生命?!肚啻浩谧采细昶?》收視率的持續走低,以至最終被腰斬,從根源上說是市場急功近利,盲目復制成功的產物。
據稱,2012年《青春期撞上更年期1》使深圳衛視擠入衛視排行前列,并創下收視紀錄,因此該劇續集很快便被深圳、北京、天津三家衛視搶購。
某衛視內部人士坦陳,北京衛視的電視劇定位是“大戲看北京”,劇集以貼近民生,反應現實生活的當代題材為主。而當下生活劇非常多,越多越難選。因此買劇都是買期貨,第一部的成功便成為最重要的參照系。而通常越是被幾家衛視聯合搶購的劇,越是缺少了詳細慎密論證的過程,大家紛紛把精力用在如何把好劇資源搶到手。因此,走眼失手在所難免。同時他也表示,這種事發生的概率不會高,畢竟收視率是關系電視臺生存發展的大事,如果購片人員屢屢失手,那完全可以下崗。反而,有了這次腰斬的警醒,負責任的購片部門會與制片方一起,精細推敲每個創作步驟,從劇本開始介入,更對演員人選嚴格把關。
據劇評人李星文透露,北京衛視前不久播了一部沒有大牌陣容撐場的劇集《獨生子女的婆婆媽媽》,收視表現良好。這個項目從劇本階段起就由北京衛視全程跟進,費了很多心血和時間。“但這種事很少,因為太累,太操心,而且要冒風險。碼大腕兒陣容,就算出了錯也不用擔太多責任,領導問責時一看大腕兒全上了,播不好會被推諉為運氣不好。”李星文說。
回顧這些被“腰斬”的劇集,每一部的制作費都是千萬之巨。表面上看,這是電視臺越來越尊重市場規律,遵守“顧客就是上帝”的營銷黃金準則的行為。但實際上,這一現象背后隱藏的卻是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比如:主管單位何時建立一套更完善的收視率體系?電視臺購片部門如何降低失手率?制片方電視臺如何簽定更能保護雙方權益的合同?創作者如何在題材夾縫中保持對作品的認真和對藝術的嚴謹?觀眾如何擁有消費知情權?等等。
因此,重要的不是電視劇被腰斬本身,而是制、播單位如何更好合作,共同贏得未來的市場。
制片人揭電視臺購片內幕:
誰都怕擔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都曉:《少林寺傳奇》制片人、總導演
《少林寺傳奇》的制片人都曉認為,電視劇市場需要考驗。“市場的需要就是觀眾的需要。對收視率我們要公平的認識,現在很多人攻擊收視率,說它是萬惡之源,但不論收視率,我們的標準在哪里?目前情況下,它不是電視臺的聲音也不是投資商的聲音,而是一部分觀眾的聲音。它不完善的地方要想辦法完善,卻不能否認,否則就沒了規矩。”
作為資深電視人,近年來都曉成功運作了三部150集《少林寺傳奇》,并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場效益;作為河南電視臺出身的老牌電視人,他熟諳電視劇市場銷售行為和規律。以下的采訪內容中,或許可以了解到一些電視劇銷售過程中不為人知的秘密。
Circie:電視臺與制片方的購劇合同如何簽?
都:各種情況都有,不是特別健全,很多合同是霸王合同,一般由電視臺出具,能談判的余地很小。因為制片方要考慮今后的合作和各方面的原因,必須遷就。當然這不是哪個人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們的電視臺是國有單位,處于老大的地位。如果電視臺跟你簽的是播出后付款,那你就等著吧,這中間有雙方對賭的意思,電視臺簽買斷合同的現象很少。
而電視劇播不播得出來,或播出來后能不能收到錢,各種命運都有。在河南電視臺管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有制片方跟我訴苦說你們電視臺壓著我們的戲不播,或者不順利結款,我去了解落實的時候,發現外部關系錯綜復雜,還有電視臺內部很多問題,有的片子是塞進來的。而最大的問題是,辦事的人不敢得罪人,怕負責任,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記得曾經有部戲讓三家廣告商退出,但一看購片合同,該付款了。這時候從電視臺的角度來說,憑什么要付,播得好的片子還沒付呢,就算拖也要拖一段時間。當然這都是不規范的商業行為,所以說,收視率對這種權威多少有點挑戰,畢竟拿數據說話,也是一種權利。
Circie : 一部劇被腰斬,主要問題出在哪里,是購劇人看走眼嗎?
都:多數時候,制作方害怕得罪電視臺就吃啞巴虧,或者在合同上他本身理虧。比如《士兵突擊》,當年電視臺看走眼了,價格壓得很低,投資方為了能播出幾乎沒賺到錢,但商業行為已經發生了,后悔也沒有辦法。
至于那些被腰斬的片子,肯定是本身有問題,收視率影響了電視臺的效益。付款時也肯定痛快不了,這種情況,買片的人都不敢去找領導簽字。另一方面,如果是電視臺操作層面的失誤,比如整體購劇思路的失誤,也會與制片方扯皮。
但現在的情況是,很多人不做事,不做事就不出事。因此電視臺怎么買片?就要想法做保險買賣,比如如何在合同上做點文章,如何在買賣中不負責任,將損失降到最小程度,將來在領導面前也能交待,比如現在碼大腕陣容是最通行的,但也有因此吃大虧的。當年有部電視劇叫《藍色妖姬》,買的時候電視臺拿著現金哄搶,賣了當年的天價,但拿回去一播,有的播半截就停了,結果有幾個購片主任換掉了。
Circie:購片人應該有選劇的標準吧,這個標準有哪幾個要點?
都:中國的電視市場正在細化,不同的電視臺標準不太一樣,電視臺各自的愛好和觀眾的欣賞水準也不一樣。像《湖南衛視》播青春偶像很好,換個片子就完蛋,比如《新烏龍山剿匪記》,那就不是他們的觀眾要看的內容,購片的和看片的興趣完全沒對上。再比如趙本山的戲在南方的電視臺根本不可能賣出去。江浙一帶都市情感戲市場好,福建廣東動作武俠市場好,北京、山東、天津這一帶,正劇的市場好。這些主流的觀眾群的口味幾乎是固化的,只能隨著觀眾年齡的增長而略微調整他們的口味。
Circie: 以您做了幾部《少林寺傳奇》的經驗看,如何看續集魔咒?
都:續集更要用心去做,不能抱以僥幸或投機心理,靠哪個演員來撐一下?!渡倭炙聜髌妗纷龅谝徊繒r最大的風險就是做砸了就沒有續集,但我最初的劇本計劃就有100集,做到150集時,說明市場超能量地接納了我。我一再跟合作者講,我們是做未來的,做砸了,朋友沒了,合作者沒了,電視觀眾更沒了。
Circie:腰斬劇集對演員影響大嗎?
都:每個演員都要為自己負責,張三毀了還有李四呢。而且演員不會因為一部戲的成敗怎樣,他靠的是多年的積累,憑一部代表作讓他的價值體現出來。就算他這次選錯了戲,自己付點代價得個教訓,在今后對項目把握清楚,把自己崗位上的事情做好,不要越位就好。
Circie:隨著衛視競爭的加劇,這種事會更多嗎?作為制片方如何應對?
都:挺好,大浪淘沙,講得是這個道理。這種泡沫就應該在市場競爭里被擠出去。你認真,有藝術修養,懂觀眾,用你的執著與觀眾交流,觀眾是不會辜負你的,他們會在糟雜中聽到真誠的聲音。
劇評人爆料:
有的演員片酬不降反升
李星文:資深劇評人
著有《黃金檔——溫暖中國人心靈的40部電視劇》
Circie:腰斬劇集是尊重市場規律的行為嗎?
李:我覺得是市場規律的一種操作,在沒有其他替代的評判體系出現的話,收視率算是大致準確的一個指標。收視率不行,腰斬未嘗不是一個不錯的措施。其實很多衛視都有過類似的操作,比如四十多集的戲壓到二十集,有的草草收尾,各種情況都有。只不過,要看電視臺跟制片方預先在合同里有沒有一個約定,這還是有爭議的。
Circie:是否從一個側面反應出慣用的購劇標準并不牢靠?
李:具體的內情我不知道。現在賣劇相當于賣樓花,是預售制,購買時是看不到成片的,看走眼也很正常。所以更需要協議條款來約定,比如合同上寫清楚收視率達不到多少就要遭腰斬,等等。再說,賣樓花本身是有問題的,現在決定樓花兒質量的是明星陣容,但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電視臺有點本末倒置了。如果一定要買樓花兒,你最好看劇本,現在是購劇的參考體系不對。
Circie:對觀眾來說是不是一種失約?
李:跟觀眾的交流也類似與制片方的約定,要讓觀眾明白我們電視臺有這樣的規律,有可能會下黃金檔,要與觀眾建立默契。如果不播了,或者挪到非黃金檔,要對觀眾做告知。
Circie:對主創會有什么影響?
李:這種做法對他們恰恰是最公平的,你做得不好就要負這個責任,作為參與創作的個人,外界的板子打來,你承受負面評價都是應該的。但對演員來說,這件事對他們的警醒是,以后接戲會慎重,也別以自己是大腕就為所欲為的改劇本。但現在的情況是,據說對演員實質的影響沒什么,《青春期2》被腰斬后,演員片酬不降反升。
Circie:制片行業是否會因此受到警醒?
李:衛視這樣的做法,雖然讓制片方承擔的風險更大了,但約定好了就沒關系。但不要把問題引到唯收視率這個層面,畢竟我們的數據是有問題,甚至有時被污染過,這會傷害一部分人的商業利益和藝術生命。現在的題材已經狹窄到不能再窄的地步,抗日劇已經神到不行,家庭劇已經微觀到沒譜,這也許會醞釀一種改變吧,也期待官方會有政策上的調整或松綁。
創作者談:
影響收視率的因素很多!
《甄嬛傳》導演鄭曉龍:
從我個人來說,除非這個片子實在太爛,否則我不認為腰斬是一件好事,這會使“唯收視率”的傾向更嚴重。我對收視率是有看法的,它不能代表一個劇真實的水平,有些垃圾的電視劇收視率也很高。更何況這個收視率還能作假,能與金錢掛鉤被人為操縱,本身的標準變味了,結果肯定不準確。
電視臺的競爭應該是跟其他媒體的競爭,如果完全按收視率來,整個民族素質都要往下降。比如現在的抗戰戲,已經被扭曲到這種程度,使苦難的戰爭玩笑化、庸俗化,就是唯收視率結出來的怪胎。這實際上還是一個政治上的不正確,會在今后產生更多負面的影響。我希望既然老百姓有看情節劇的需要,還是要進一步把題材放開,讓警匪劇、反腐劇能夠重新回到八點檔。
《趙氏孤兒案》編劇陳文貴:
在臺灣的電視劇黃金時期,壓縮播出的事很多,因為合約在先,制作方賠了也只能認了。但是,不會是完全腰斬,而是給制作方一個時間圓場,比如原定30集告訴你只能播20集,讓制片方想辦法精剪或調整,把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對觀眾來說也是有始有終。
至于這幾部被腰斬的戲,因為我沒看過,但站在創作者的立場,還是希望播完最好,以完整面貌呈現出來再做評價。一部電視劇拍出來不容易,不能以一部戲來論英雄,何況失手是收視率的失手,而收視率形成的因素太多,很難單純說是哪部分的問題。而唯收視率對市場的致命傷害不是短期內顯現的。臺灣的電視劇由于一度時間迎合觀眾喜好鄉土劇的收視習慣,以至于現在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小,整個市場幾乎一灘死水,一部電視劇的制作經費只有一百萬臺幣,因此陷入惡性循環,只能拍成本最低的“三廳”劇。
美劇:不腰斬不成材
美劇市場早已經過了我們今天的戰國時代,市場非常成熟。通常電視制作公司想出一個選題先拿給電視臺,電視臺覺得不錯的話,公司會自己出錢制作50分鐘的樣本再請電視臺評定,電視臺有合作意項的話,會給制片方3集150分鐘的定制費,試播看反應。之后,才以季為單位與制作公司簽定定制合同,一季12集左右。這時在合同里就會明確規定,根據收視率付錢。因此,很多美劇在第一季時只能保本,而通常能拍到第二季,基本是電視臺投入制作費,制片公司才開始盈利。所以,美劇腰斬率很高。能像《越獄》連拍幾季的制作公司,已是產業鏈上的頂尖團隊。這時候,他們賺得是全世界的錢。
美劇的編劇團隊等級分明,位居金字塔頂端的是節目運作者,也叫趕秀人;其次是分工不同的編劇和制作人,最后是龐大的助理團們。這三部分如同一條完整的流水線,組合出一部部電視大餐。趕秀人確定本季的話題后,帶領編劇團隊工作,每位編劇要在趕秀人的監工下,完成各自的劇情?;旧?,每一集都會有一個動點進度表,每一個動點表示一個情節高潮或情節迸發點,一個高潮點規定每一分鐘出現一次。
樹立連續劇的獨特風格是編劇們的頭等大事,只有這種獨特性才能吸引觀眾們一集不落地往下追,因為一套美劇的時間是以季計算的,沒有吸引人的劇情,很快就會被觀眾遺忘。能夠緊緊抓住觀眾的劇本,是能夠讓觀眾產生代入感的劇本,好的編劇都在某一方面有過親身經歷或是長時間的職業鍛煉。只要在一部大戲中大放光彩,該編劇就可能在食物鏈中排名上升,并被更多趕秀人請去制作其他電視劇。據悉,好萊塢編劇的平均年收入為20萬美元,遠遠高出美國人年均收入所得。
韓劇:編劇為王
在韓劇的制作中,以編劇為核心,一旦制片選好編劇后,編劇的影響力就貫徹韓劇制作始終。在前期準備階段,制片人、導演和編劇一起設計制作方法和主題,編劇寫好梗概,制片和導演就根據故事大綱制定拍攝方案,然后編劇開始寫劇本,導演和編劇反復交流后定稿。劇本完成后,編劇要參與選擇演員,讓演員練習劇本的每一個環節。
由于韓國的電視產業實行制播分離制,在電視劇播出過程中,廣告商會根據觀眾的反饋和收視調查決定廣告投放量,這種完全市場化的運作迫使編劇必須精心創作劇本,導演研究拍攝手法,如果觀眾反饋不好,廣告量就會相應減少,而制片方的利益受損后,編劇、導演的報酬以及信譽也會受到影響;相反,如果得到的反饋比預期好,那么編劇的報酬也會相應增加。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編劇和制片結成戰略同盟關系。
“我每創作一集電視劇就會有2000萬韓元稿酬進賬?!边@是電視劇《OnAir》中的一句臺詞,但卻可以真實地反映優秀韓國編劇的待遇。一些著名編劇的薪水高過明星,有時制片方甚至會給編劇一張空白支票,讓他們自己去填數字。以韓國明星編劇金秀賢為例,她在2009年與SBS電視臺簽訂了價值33.88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550萬元)的協議。除稿酬外,編劇們還可獲得部分分紅。
權利和利益如此大,同時也使得競爭十分殘酷,韓國的職業編劇近千人,隸屬于韓國作家協會。和其他行業類似,編劇也有等級,隨著級別的不同編劇們的酬勞也會有所不同。剛剛入行的編劇每創作一集電視劇能獲得250萬-4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7萬-2.8萬元)的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