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萊塢每一次編劇罷工都削弱了編劇的地位,是因為編劇們放棄得太快了。”寫過《你的劇本遜斃了》的好萊塢資深編劇威廉·M·埃克斯認為,其實好萊塢編劇現在的地位也不高。但能夠組織起“罷工”,在他們的中國同行看來已經很牛X了。中國編劇要罷工只能自己罷,集體罷工?誰理你。
這里面似乎透露出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編劇缺乏組織性以及缺乏領導。但其實也不是這樣,在中國影視行業,編劇、導演、演員、攝像、燈光、美術等各個行當其實都是有組織的,不過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組織”的存在。而這些組織的功能,更多是服務大于維權。它們以“工作委員會”、“協會”之名成立,但并不像好萊塢的工會組織那樣,能代表其成員與投資制片方開展曠日持久的維權之戰。在維權方面,目前它們最經常做的事,是大家坐在一起,發發牢騷。
發牢騷并不能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搏得輿論關注。在這個行業里,最吸引眼球的兩個話題,一是報酬問題,二是保障(保險)問題。而與二者有關的事件,又常以激烈的方式登上媒體娛樂版。雖然這話題有些老調重彈,但在勞動節的時候說一說,又好像正是時候。
報酬:分紅才是對權益的肯定
近日,一張1987年某電視劇攝制組演職人員酬金賬本被曝光。賬本中清晰地寫到,某電視劇薪酬分配:導演700元,導演分鏡頭、攝像和男主角都是500元,女主角、美工、男配角、剪輯師都是400元,其他諸如道具、擬音、配音等人員也有相對不菲的薪酬。
這樣一份薪酬表,在如今的影視業是不可想象的。如今所有大制作的影視作品,演員片酬普遍達到了總成本的1/2以上,有些甚至達到2/3。編劇報酬在一部戲的預算中占5%-10%,導演的片酬一般是比不上演員大腕的,但又比編劇強。劇組中普通的跟組演員、制片、場工、各工種的小助理們,每月能拿到的報酬不過兩三千元。群眾演員等臨時工,每天只能拿到幾十元報酬。
雖然近幾年一直有呼聲要降低演員大腕的片酬,“但是光把演員的片酬降低了,工作人員還是吃糠咽菜,還是不行”。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秘書長何平如是說。
今年年初,編劇圈的維權行動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其中既有因編劇署名權引發的糾紛,因著作權而打的官司,因劇本被大改引起的控訴,也有因編劇酬勞問題引發的集體聲討。編劇一時間仿佛成了影視行業的維權“先鋒”。
其實,目前國內編劇的稿酬相差非常懸殊,有5千元一集的編劇,也有十幾萬一集甚至幾十萬一集的編劇。但對剛入行的年輕編劇而言,要保障自己的勞動報酬權,普遍不是件容易的事。知名編劇汪海林和閆剛,年輕時也曾為討回編劇尾款與投資方大打出手。編劇余飛甚至曾在背包里裝著汽油去討債。而那些因為懶得去法院起訴而放棄稿酬的編劇,亦大有人在。
2010年,近70名編劇加盟“喜多瑞”編劇經紀公司,欲抱團抗衡制片方并進行維權。編劇石康說,“沒什么能阻擋編劇賺錢”。一位喜多瑞簽約編劇則在受訪時表示,“汪海林老師(喜多瑞發起人)他們不僅會跟投資方爭取我們的署名權,還會提醒我們‘哪里有老虎出沒’”。看來,行業協會在這方面功能的缺失,已迫使編劇們開始協力“自救”。
去年公布的《著作權法》修改草案中,有關“二次付酬”的條款引起了制片公司的強烈反彈(當制片方每次授權電視臺等平臺播放作品時,創作參與者可以再次甚至多次要求制片方支付報酬)。制片公司認為“二次付酬”增加成本,會毀了制片業,不可能實際操作。但是,導演、編劇、攝像、燈光等行業都表達了對“二次付酬”條款的支持。
據悉,《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目前仍在征求意見中。不過制片方對于“二次付酬”的強烈反對并沒有澆滅影視創作者對于“分紅”的渴望與熱情。
在近期上映的電影《廚子戲子痞子》中,主演張涵予、劉燁和黃渤都以片酬“入股”的方式成為老板,參與票房分紅。第一次當老板的黃渤認為,這是“抓住歷史給的機遇,自己掏錢不再受制片人壓迫”。雖然片酬(稿酬)入股拍片方式不太可能成為影視投資的主流,但分紅意味著對創作者權益的肯定,影視行業不乏有創作者愿意承擔這樣的風險。
保險:主要靠自覺
女演員聶鑫遭遇嚴重車禍、制片方坐視不管的事情,日前通過聶鑫父親的發聲獲得了廣泛的關注。之后,片方先行支付45萬元作為醫療費。而這位年輕演員的遭遇,也讓外界開始關注影視行業從業者的工作狀況與權益保障。
據了解,現在劇組一般都會為主創人員購買短期的團體意外傷害險,只要是拍攝過程中的不可控因素致傷基本都可以適用。但是針對演員來說,視演員名氣大小,保額與保費都相差甚遠,從幾萬元到上千萬不等。也有“無良”劇組,為了節省開支,在沒有購買保險的情況下讓演員挑戰高難度動作。此前就有媒體報道,演員王挺在拍攝電視劇《高粱紅了》時被意外炸傷,由于劇組沒有給他購買保險,只肯賠償2萬元醫療費。最終,王挺還是在法院的判決下才要到了70萬元的賠償金,外界稱之為“天價誤工費”。
法律界人士提醒,其實針對沒有“保險”的演員們,在拍戲過程中受傷,無論有沒有簽訂協議,都屬于工傷,“只要形成了事實上的雇傭關系,就算是群眾演員,也應該由劇組承擔責任”。
前面說的是意外傷害保險,而對大多數影視從業者來說,還有一種保險,是他們甚至不敢想的。在今年年初舉辦的中廣協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年會上,有一個小插曲。一位老導演因為退休后沒有收入,連從外地到山東來參加導演年會的路費都只能向子女拿,這事說起來讓人心酸,也令人深思:影視行業的從業者該如何養老?
在美國,工會組織會為其成員推出健康保險和退休養老計劃,為大家解決后顧之憂。但是中國的影視行業還欠缺這樣的意識。例如演員,由于演員大多簽的是演藝合約,而非勞動合同,所以很少有經紀公司會給演員上“五險一金”。“買保險”這件事,在演員這一行主要靠自己自覺。
成立于2003年橫店影視城演員公會,是國內少有的服務于群眾演員的組織。如今,公會注冊演員已達1萬余人。據報道,其所做的事,包括為“漂”在橫店的群眾演員建住宿樓、培訓室、活動室;辦理橫店免費公交乘車卡;為演員爭取夜間拍戲補貼、淋雨費等福利;演員受傷時,為他們爭取各種補助;對簽約演員實行保底年薪制。甚至,公會演員與橫店影視城正式員工一樣,享受購買員工房待遇……如果這些保障都能落到實處并推而廣之,將是影視業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