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美國金鑰匙青少年國際作曲比賽”上,李思琳一襲寶藍色長裙,烏黑的長發挽著發髻,端莊恬靜。她坐在鋼琴前,深吸一口氣壓下些許的緊張感,抬手按下琴鍵,手指靈活跳躍,音符傾瀉而出,時而激昂時而悲切,帶領聽眾走進音樂世界。
這不過是她參加的眾多比賽中的一場,她4歲學鋼琴,5歲登臺表演,10歲推出首張童謠專輯《幸福》,12歲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作曲系,16歲舉辦個人音樂會。眾人都以為她會在音樂路上走到底,但她卻在17歲時做出驚人之舉,放棄中央音樂學院的保送,自學備考。通過一年努力,她被耶魯大學錄取,并獲得全額獎學金。那么是什么樣的鼓勵方法培養出這么優秀、獨立的孩子呢?
“虎媽”鋼琴啟蒙
1994年,李思琳出身于廣東陽春的音樂世家,爸爸李廣平是著名作詞家,媽媽林靜是作曲家。
4歲那年,媽媽在家教授學生鋼琴,活潑好動的她停下玩耍的腳步,抱著媽媽的腿祈求,“我也要學鋼琴。”父母認為學音樂太辛苦,對她并無意識培養,沒想到她竟然主動提出來。“學鋼琴很累的,你主動要求學媽媽可以教你,但是你要保證堅持下去。”思琳保證后,媽媽親自教她彈鋼琴,同時教她唱歌。
思琳彈鋼琴的手型不對,媽媽糾正了多次都不管用,最終采取了棍棒教育。
一天,她彈鋼琴又犯了毛病,媽媽狠下心,從身后抽出一根細長的塑料棍,使勁兒敲打她的小拇指。她痛得大叫,撇著嘴委屈地望著媽媽。“跟你說了多少次,不打你記不住。繼續彈。”每當她錯一次,媽媽就打一下,一天下來手指頭都腫了,她難過得直掉眼淚,情緒低落,吃飯都不搭理媽媽。
媽媽擔心她起逆反心理,晚上睡前,來到她的房間,親親她的臉,“妞妞,犯了錯就要改,媽媽也不想打你的,媽媽很愛你。”“媽媽,我也愛你。”母女抱作一團,思琳心里的小疙瘩這才解了。
練琴辛苦又枯燥,思琳正是貪玩的年紀,彈不了一會,就跑去玩。
8歲那年,媽媽在樓上教學生,讓她自己練琴。她偷偷打開電視,看《小鬼當家》的DVD。聽到琴聲停了,她立馬關上電視,坐在鋼琴前有模有樣地彈。媽媽摸了摸電視機,果然是燙的,回頭問她:“你看電視了?”“沒有!”斬釘截鐵地回答。媽媽意外,她偷懶就算了,居然還說謊。“我再問一遍,你看電視沒有?”思琳心里打鼓,不敢看媽媽,嘴上仍舊不改口。
媽媽怒不可遏:“我不要你了,因為你說謊。”此后幾天媽媽都不理她,爸爸也不幫她,她這才意識到錯誤的嚴重性,嚇得哇哇直哭,抱著媽媽認錯,“媽媽,我以后再也不說謊了,好好練琴,你別不要我。”
媽媽把她摟進懷里,給她講道理。此后,她開始乖乖練琴,也學會了堅持。
“羊爸”的人文教育
相比媽媽,爸爸采取的是溫柔的超前教育。別的小孩還在玩洋娃娃、看動畫片,在他的鼓勵下,思琳5歲就登臺唱歌,10歲就出了首張專輯《幸福》。他還注重內涵修養,讓思琳學英語,讀世界名著,走在同齡人的前列。
小學時,父親就給思琳請了一位留澳歸國的英語家教。不但練得標準口語,她還提前學習高中的英語教材,初中就學完大學英語課程,永遠快人一步。
學習不僅是孩子的事,李廣平以身作則,自己讀書,帶動思琳養成閱讀習慣。
知道思琳喜歡看電影《哈利波特》,爸爸就買了英文原著,看完后才給她,“妞妞,小說更精彩。”思琳收下,抱著爸爸胖胖的身體說:“謝謝豬爹,我好喜歡。”她關起門來一讀就是好幾個小時,遇到不認識的單詞就查詞典,筆記記了厚厚一本。
他們一起讀《安娜·卡列琳娜》、《追風箏的人》等諸多英文原著,也為思琳積累下豐富的文化素養。
思琳喜歡看外國的電影、電視劇,把父親也影響成了影迷。父親習慣先看原著再看電影,而思琳反之。兩代人價值觀不同,通過電影溝通,從未有過隔閡。
《阿甘正傳》他們看了多遍仍回味無窮,“這部片子不僅能學到美國歷史,還講述了搖滾樂的發展史。”李廣平寫民歌,卻是個搖滾樂發燒友,講起搖滾就滔滔不絕。思琳打趣他:“豬爹,你都一把年紀了,玩什么搖滾啊。”兩人隨著劇情的發展,從越戰聊到中美關系,然后展開探討。
初中時,思琳在房間譜曲,爸爸聽見,忍不住敲開她的門問:“剛剛那首曲子我很喜歡,完成后我們就錄歌吧。”父親激動的心情比思琳更甚。思琳的天賦,讓作為音樂人的父親十分驕傲,他鼓勵她創作。生活中,他更像是思琳的朋友。這首名為《銀杏樹下》的歌后來被選為90后初中畢業歌,收錄進思琳的新專輯。
樹立音樂理想
在父母的教育下,思琳比同齡人更成熟、獨立。2005年,為了音樂的發展,她想報考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作曲系,于是舉家北上。
作曲系只招收6個人,其中3個公費名額,意味著她必須考進前三名。她之前未接受過系統的培訓,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一年備考,她要上作曲、視唱練耳、鋼琴、民歌背唱等課程,十分忙碌。
那時,她住在東四環,天不亮就得起床,從北三環繞到西四環學民歌,再趕往南三環學視唱練耳。北京的冬天零下十幾攝氏度,她全身武裝,出門公交、地鐵、出租車換著來,風雨無阻繞著北京城打轉。
文化課她全靠自學,除了一周四節樂理課程,其余時間都在家練鋼琴、聲樂,還要惡補作曲,每天行程排得滿滿當當。12歲正是發育的年紀,思琳因為太過忙碌,休息不好,沒時間運動,個子都不長,也是她的一大遺憾。
放榜日,爸爸獨自一人去了學校。剛到校門口,就看到擠滿了人,身邊的孩子有哭的有笑的,他的心也懸在空中。當他看了榜,終于松了一口氣,立即給家里撥電話:“妞妞啊,你考上了,第一名。”守在電話旁的母女抱在一起尖叫歡呼。
在附中,思琳師從著名作曲家劉長遠學習作曲,在校期間,她不但將學校的幾項獎學金收入囊中,更是在國際比賽中頻頻得獎:意大利“唐文森特維蒂國際音樂比賽”作曲組第二名、波士頓“未來之星國際音樂節鋼琴比賽”第一名等眾多獎項。
成為耶魯女孩
2011年,李思琳在美國比賽游覽耶魯大學時,被校園的多元文化吸引,下定決心要考上耶魯,回國就著手備考。
耶魯是一所綜合性大學,遠沒有專業音樂學院的教學優勢。“我想多方面發展,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對于她的決定,父母很支持,“你盡自己的努力,考不上不要緊,說明你還有別的路要走。”
做了決定,她就會花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學校要上課,音樂會需排練,她只能擠時間自學備考。背單詞,大量閱讀美國歷史,下軟件自學日語,每天6點半起床,凌晨2點才睡覺。
第一次托福考試98分并不理想,她總結經驗,起得更早背單詞。最終她以SAT2100分,托福112分的高分成績獲得了耶魯提前錄取。
錄取前一天,思琳一宿沒睡,早上6點就開了電腦盯著郵箱,每分每秒都是折磨。8點,只聽電腦“叮”的一聲提醒有郵件,她抖著手點開,當看到是耶魯的offer時,喜極而泣。睡夢中的父母被哭聲吵醒,趕來她的房間,她抽噎得說不出話,指著電腦屏幕讓父親看。“考上了!還是全額獎學金啊!”父母由衷驕傲,和她共同分享這份喜悅。
今年元旦,她還發行了自己第三張創作專輯《單純時刻》,加上耶魯大學的錄取,在國內引起轟動,備受關注。目前,李思琳享受著難得的假期,看書、爬山、旅行,做著她以前沒有時間做的事情。8月16日,她將啟程留學之旅,對于未來,她已做好準備,迎接更多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