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毛菊開始熱心參與環(huán)保和公益項目。在北大社區(qū),給孩子們上藝術(shù)課,給社區(qū)居民放電影。她突然意識到,“其實做公益沒有那么難。”
“我一直喜歡收藏童書,特別是畫得好的童書,家里也備有畫筆和紙,一開始我只是簡單地把自己的這些收藏拿出來和社區(qū)的小孩分享。給他們讀童書,教他們畫畫。當(dāng)然這一切都是免費的。后來我一出門,小孩們就攔住我,跟我撒嬌,要聽故事,學(xué)畫畫。我就索性把自己的一間房間專門辟出來,給他們做了免費圖書館。”
因為開辦免費圖書館,毛菊成為一個眾人眼中的怪人。家人反對,朋友不理解,就連送孩子來看書的家長一開始都不相信:免費?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陰謀?
在這兩年中,一開始全是她一個人在努力。自己掏錢付房租、買書、買畫材、教孩子英語和畫畫。到后來,才有志愿者、基金會和個人的捐款支持,每一步都不是容易的。
這些辛苦雖然難熬,但都還在意料之中。對于毛菊來說,最大的成長收益,是在跟各色人等的接觸中,體驗人心,看到了事物表面以下的層次。
“很多家長都對我表示感謝,但是當(dāng)我問他們能不能讓他們的孩子來做志愿者,管理圖書出借的登記,或者把自家書帶到學(xué)?;蛏鐓^(qū),讓書再次流動起來的時候,很多平時滿口謝謝的人沉默了。我這才明白真實不是通過話語,而是通過行動來傳達的?!?/p>
此時逄飛老師出現(xiàn)了。逄飛是北大一耽學(xué)堂的創(chuàng)辦人,以弘揚國學(xué)為畢生事業(yè),他從北大哲學(xué)系碩士畢業(yè)以后,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了與國學(xué)有關(guān)的公益事業(yè)上。每每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毛菊就給逄飛老師打電話,心灰意冷地說:“算了,我要關(guān)了?!卞田w老師總會不遺余力地給予幫助,不僅在學(xué)術(shù)上指導(dǎo),最關(guān)鍵的是幫助募集資金。由于他的資源多人品好,一個郵件就募集到兩萬七千元,至今還是免費圖書館最大的一筆捐款。
“盡管逄飛老師有如此巨大的號召力,但他的生活非常清貧,至今一家人生活在北大附近的平房里,冬天都沒有暖氣,吃素,不是為了信仰,而是為了省錢。幾年前,為實踐‘行勝于言’的信條,逄飛老師步行從北大出發(fā),經(jīng)涿州、保定、安國、晉州,歷時八天到達河北趙縣的柏林禪寺。路上逄飛拄著一根木棍,走一步敲開一塊石子。他說雖然路上石子很多,但敲開一個就會少一個。”
一位菜農(nóng),在他女兒的免費英語課結(jié)束后,塞給毛菊10元錢,說:“老師,我希望這個地方能一直辦下去。”這是她從家長手中接到的第一筆捐款,從一個每晚只睡四個小時、起早貪黑的菜農(nóng)手中。“因為這個小小的圖書館,我的生活改變了,我對很多事情的認(rèn)識改變了。很多常人覺得難的事,其實不難。比如公益,其實是很小的事,不是雷鋒照樣可以做。很多事被冠上‘偉大’的帽子,只是借口,感覺自己不能做一件事,就把這件事稱為偉大。每個人真心想做一件事,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