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是文藝復興的重鎮。對于喜歡建筑、繪畫、藝術的人來說,羅馬更是最可駐足的地方。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羅馬,每一處的古建筑背后都有著動人故事。并且在這里,藝術并不是只有專業人士才能欣賞,經典變得親切且平易近人。
光的故事
位于羅馬圓形廣場北部的古羅馬萬神殿是我最喜歡的羅馬建筑。穹頂中央是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洞口,柔和的漫射光從洞口進來,照亮了空闊的內部,當光線照耀其上,那些石材就好像滿溢生命,變得栩栩如生。
身處在萬神殿正中心,那些交織在空間中的光線和聲音,共鳴成一種宏大的力量,仿佛古老文明滾滾籠罩下來,令人心馳神往,幾乎忘記身處何處。據說萬神殿最神奇的一刻,是在春分的中午12點整,光線會穿過萬神殿的正門,照亮整片廊柱。
建筑師丹尼爾·李布斯金曾說:“在建筑中總是可以表達藝術,但是在藝術中無法表達建筑。”被神圣之光籠罩住的時候。我腦海中只剩下這句話。
丹尼爾·李布斯金是一名對于“光”有著獨特匠心的建筑師,他在紐約世貿中心重建項目的方案,叫做“回憶之基”(Memory Foundations)。其中他設計了一個名為 “光之楔”的廣場,這個廣場由兩道光線來界定。第一道光線會在每年9月11日早上8點46分亮起,這是第一架噴氣客機撞到北塔的時間;而第二道光線會標示出第二座塔在10點28分崩塌的地點。這是為了紀念在那個令人無法忘懷的早晨所發生的事。
這位建筑師曾寫過一本書,叫做“破土”。書中提及一位“9·11”遇難者家屬在看到他的設計方案時,淚如雨下,哭著說道:“噩夢發生時,我太太正在世貿大廈第104層,我很確定,她跳了下來。我想要相信,我想要相信,她最后看到的東西是——陽光。”
行文至此,無法不動容。
在羅馬的建筑中,光與建筑之間的藝術設計格外出色。在建筑中,光更變幻莫測,在光影中,磚頭和水泥都有了生命。
藝術如光
身邊總有朋友問我:到底如何欣賞一幅油畫。仔細想想,確實,藝術作品沒有絕對的高低優劣,沒有任何規則能用于欣賞畫或雕塑,所以如何鑒賞它們變得神秘和玄奧。
吳冠中先生曾說,想要了解我的人與其與我交談,不如去看我的畫,我的人生都在畫里。
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吧,你無法捕捉和描述,但卻能真實感受,就像光一樣。每件繪畫本身都是一個小宇宙。每一位藝術家在創作之時,都是一次對自我的掏空和再次挖掘,傾盡所有力求完美。無數大師在羅馬這座城市,揮灑著自己的才華,這些偉大的杰作,便是我們深入了解意大利的另一扇門。
所以每當我走進美術館,都會認真安靜地站在畫作前觀賞,每一個細節都要細細品味。如果覺得莫奈的睡蓮很美,那它就是你心中的藝術;如果覺得米開朗基羅的作品讓你感到驚喜,那它就是藝術;如果覺得莫蘭迪的瓶子帶有冥想的力量,那它就是藝術。而在羅馬路邊的咖啡館,看著淡淡的柔柔的陽光,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得到藝術的純粹和生活的詩意。
藝術本來就難于解釋,如果能在畫作中感受到畫家與自己的共鳴,那便是莫大的欣喜,這也就是真正的藝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