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個日本藝術家朋友邀請席琳去看她的舞蹈演出,“我很詫異,她從來沒接受過舞蹈訓練,怎么可以直接登臺?”
原來這就是日本舞踏(Butoh),二戰之后在日本出現的新型現代舞種。你可以沒有任何舞蹈基礎和舞臺經驗,只要你真的找尋到屬于自己的舞蹈,這就是舞踏。
朋友們對席琳有個戲稱“勁量電池”,是說她精力充沛到無處釋放。沒有開始跳舞踏之前,她對上班生活總有不滿足。接觸到舞踏之后,才恍然明白:“我是個頗具實驗精神的人。上班、談戀愛、Shopping,甚至旅行都不能滿足我的精力需求,必須有點更帶勁的事!”
要跳舞,有些身體條件必須達到,比如柔軟有力的四肢和暗藏爆發力的軀干。作為一個非職業舞者,席琳每天還有很多工作,早上的拉筋和鍛煉并不是一件容易堅持下來的事情。但付出總有回報,持續一段時間后,她明顯感覺身體變得輕盈了,胡思亂想都少了好多。整個人更加堅定、有力、柔韌,在做其他工作的時候,也更容易集中思想。
席琳的啟蒙老師是舞踏大師Katsura Kan。沒有眉毛、沒有頭發的Kan像一個超人,六十出頭的他為了推廣舞踏,每年圍著全世界轉好幾圈。
“他說男性舞踏家剃掉頭發和眉毛,是為了進一步消除掉作為‘human’的符號,誰能想到,頭皮竟然可以取代眉毛傳情達意?Kan是佛教徒,一起吃飯的時候不免擔心他是否挑剔,誰知他連素食主義者都算不上。他認為作為一個佛教徒,應該吃被給予的任何食物,不應有區別。”他自成一派的智慧在教學中也感染影響著席琳。比如Kan讓學員看他靜靜地站在那兒,30秒、1分鐘。他問學員:“你們想繼續看下去嗎?學員說:“當然,故事還沒有開始呢!”Kan狡黠地笑了,說:“很多時候,More is less. (多不如少。)”
舞踏是一種啟發獨立創作思維的舞蹈形式。一首詩、一幅畫、一聲蟲鳴、一個眼神、一種怪癖,都可以是靈感的來源。舞踏是個非常新的藝術形式,在美國和歐洲深受追捧,但在日本國內,知道的人卻不多。舞踏收獲的,更多是個人的成長和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結束工作坊的學習之后,席琳的畢業作業是跳兩支舞,一支solo,一支雙人舞,而且要自己編舞。她以《百年孤獨》中的兩句情景描寫,“一塊巨大的肉”和“一場下了六個月的雨”作為舞蹈的靈感來源。
“在我精神高度集中地呈現舞姿的同時,作為表演者,我也享受了我的演出。謝幕完畢,有一位研究舞踏的女性學者甚至過來對我說,‘謝謝你,我從你的舞蹈里重溫了一遍我生命中的重要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