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元駿 / 文
你可曾思考過,當你接觸到咖啡和巧克力時,雙目僅觀察到的是整體的色感,無光澤的、不透明的、上千萬計小顆粒的集合。而有光澤的、透明的、散發著濃濃褐色的魅力是彩色鉆石家屬中的褐色彩鉆。
褐色彩鉆,從產出數量來看,是最多的一個品種。
褐色,并非光譜原色,是橙色在飽和度降低,明度加深時出現的一種顏色。在顏色三維立體圖上,投影點朝向中心軸方向,又朝向中心平面向下方向的位置。
褐色鉆石,按顏色級別,有七個等級,分別為:
極淺褐 Faint Brown
很淺褐 Very Light Brown
淺褐 Light Brown
目前,我國文化出版制度是建立在傳統紙介產品的盈利模式之上的,是典型的機械化車間生產經濟模式。這種模式將知識創造的利益回報固化在出版產品的單次消費上,產品銷售得越多,出版者、作者的回報越大。數字多媒體技術下的出版,以更為豐富、多元的形態呈現,并以網絡傳播的全天候狀態存在。它不是固化在某一產品形態之中,而是流動的、多元的、即時的,突破了用一次性銷售來實現出版者、作者利益的桎梏。
淺彩褐 Fancy Light Brown
中彩褐 Fancy Brown
深彩褐 Fancy Deep Brown
暗彩褐 Fancy Dark Brown
沒有濃彩褐和艷彩褐。
七個褐色等級中,屬褐色彩鉆的為:
淺彩褐 Fancy Light Brown
中彩褐 Fancy Brown
深彩褐 Fancy Deep Brown
暗彩褐 Fancy Dark Brown
而前三個級別歸入無色—淺黃色(D—Z)顏色系列之中(見表1)。
在當今珠寶市場中,消費者購買無色——淺黃色系列鉆石時,傾向于挑選色級高于H色的鉆石,對于色級在K色以下的鉆石,尤其帶有少許褐色調的鉆石,問津者很少,相應市場價格也有較多折扣。而一旦褐色達到淺彩褐以上級別,市場價格明顯上升。
褐色彩色鉆石主要產于西澳大利亞東部阿蓋爾礦區(Argyle mine)。阿蓋爾礦業公司為了營銷目的,將褐色系列鉆石命名為香檳鉆石(Champagne Diamond)。
依褐色深淺分為七個級別,依次為(見表2):
關于褐色鉆石的成因,不少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學者劉嚴認為,褐色鉆石的顏色主要由鉆石晶體的塑性變形所產生。塑性變形的程度越高,其褐色程度越深。鉆石的塑性變形,在可見光范圍內產生較強的無選性吸收而呈現褐色。
學者李海波對我國山東蒙陰褐色金剛石的顯微塑性變形特征開展研究,運用了寶石顯微鏡、偏光顯微鏡、陰極發光儀、紅外光譜儀及拉曼光譜儀等儀器,從宏觀及微觀多方分析得出了如下認識:山東蒙陰褐色金剛石中存在強烈的塑性變形,褐色條帶是塑性變形形成,并且金剛石塑性變形發生于金剛石生長完成之后。

表1

表2
鉆石研究者發現,不少褐色鉆石為Ⅱa型鉆石。由于鉆石晶體中無氮原子,較純凈,在外應力作用下發生了塑性變形,這種塑性變形在外環境高溫高壓下,可消除塑性變形,回復原生的晶體結構,相應地鉆石消除褐色,變為無色,并且永久保持。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率先開展了這方面的高溫高壓實驗,獲得了成功,向社會推出了高溫高壓改色的無色鉆石。
按照法律規定,經高溫高壓改色處理的無色鉆石,必須在腰圍上用激光刻有高溫高壓處理的標記“GE POL”。“GE”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名稱的縮寫,“POL”是Pegasus海外公司( Pegasus Overseas Ltd )名稱的縮寫。商業交易時,“GE POL”必須保持,磨去是違法行為。
己知最大的褐色鉆石原石產于非洲萊索托王國(The Kingdom of Lesotho)。該原石質量601.25克拉,淺褐色,在1967年被發現于號稱世界最高的鉆石礦山(海撥3100米)萊特森礦山。1968年鉆石收藏家哈里·溫斯頓(Harry Winston)購入,切割成18顆鉆石,總質量為242.50克拉,最大一顆命名為萊索托I號(Lesotho 1),質量為71.73克拉,祖母綠琢型,內部無瑕,有趣的是萊索托I號(Lesotho 1)呈淺粉色(Pale Pink)。這個事實也證實了粉色、褐色成因都存在有塑性變形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