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航
四川省平昌縣人民醫院,四川成都 635700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的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癥,病變累及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等癥。目前該病尚有效的無根治措施,學者普遍認為腸道菌群失調是導致UC的重要因素之一[1]。本文就該院近年收治的68例UC患者實施奧沙拉嗪聯合美常安治療與單獨奧沙拉嗪治療兩種方法的療效及不良反應進行分析比較,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間收治的UC患者68例,男40例,女28例;年齡14~77歲,平均年齡(42.6±12.8)歲。均符合1993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制訂的UC診斷標準,均經電子結腸鏡檢和病理檢查確診。病程1個月~15年,平均病程(4.3±1.7)年。病變部位:局限于直腸10例,直腸及乙狀結腸27例,左半結腸21例(25%),次全結腸6例,全結腸3例,跳躍分布1例。輕度30例,中度38例。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及黏液血便,部分伴有發熱、肝功能損害。排除標準:①對水楊酸或磺胺藥過敏者;②癌變或疑似癌變者;③肝、腎功能受損及嚴重并發癥者;④有出血傾向者;⑤接受胃腸道外科治療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⑦其他腸道疾病,細菌及真菌培養陽性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隨機分為分為觀察組奧沙拉嗪聯合美常安治療組)和對照組(奧沙拉嗪治療組)各34例,兩組在一般情況上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2.1 對照組 給予口服奧沙拉嗪(0.25 g每粒,浙江眾益藥業有限公司提供,國藥準字H20010061)1.0 g/次,每日3次,飯前30 min內口服。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服美常安膠囊(0.25 g每粒,北京韓美藥品有限公司提供,國藥準字S20030087)0.5 g/次,每日3次,飯前30 min內口服。持續3個月。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分別于治療前與治療結束后做血尿常規、糞常規、血沉、凝血五項、肝腎功能及腸鏡等檢查,密切觀察及預防藥物不良反應。
1.2.3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1987年全國肛腸學會療效評定標準[2]。①痊愈: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示黏膜病變恢復正?;驖儾≡钣希S常規檢查3次均正常(1次/d);②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糞常規檢查紅、白細胞每高倍視野2個以下;③好轉:臨床癥狀減輕,結腸鏡檢查示腸黏膜病變改善,潰瘍數目減少,糞常規檢查紅、白細胞每高倍視野4個以上;④無效:服藥時臨床癥狀減輕或控制,停藥后復發,腸鏡及病理檢查結果無改變或加重。
1.2.4 統計學方法 本組數據經χ2檢驗,以P< 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68例患者,用藥過程中觀察組出現惡心1例,便秘2例,對照組出現惡心2例,頭暈1例,均未經藥物治療癥狀自然緩解或消失,不影響療程。用藥后,兩組患者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12周治療后療效比較[n(%)]
潰瘍性結腸炎(UC)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十分明確,多認為與免疫功能異常、過敏、遺傳、感染及精神因素等有關,病變主要侵犯直腸與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具體表現為病變部位的炎癥、水腫及潰瘍,臨床癥狀為腹痛、腹瀉及黏液血便,部分伴有發熱、肝功能損害。UC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組方式,5-氨基水楊酸(5-ASA)、柳氮磺胺吡啶(SASP)及激素是比較常用的藥物,一般情況下,對于輕度和中度UC患者依靠S-ASA和SASP治療即可有效控制病情,重度與暴發性者則需予以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等對癥治療[3]。美常安(枯草桿菌、腸球菌二聯活菌腸溶膠囊)一種復方制劑,研究證明,美常安在治療腸道菌群失調所引起的腹瀉、腹脹、便秘、腸炎、消化不良等腸道疾病方面療效顯著。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 0.05)。
綜上,在奧沙拉嗪治療的基礎上聯合美常安治療潰瘍性結腸炎(UC)療效顯著,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張文明,沈俊.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和內鏡特點[J].中國臨床醫學,2010,17(4):658-660.
[2] 路遠,雷曉薇.奧沙拉嗪聯合美常安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1,20(3):1672-1673.
[3] 郭遂成,孫杰.美常安聯合美沙拉嗪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刊,2009,36(6):2248-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