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琳
懷化市第二人民醫院,湖南懷化 418000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多見于30~50歲的婦女,約20%的35歲以上婦女有子宮肌瘤[1]。藥物治療多數效果不理想,最終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經典術式是開腹剔除子宮肌瘤。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應用到了子宮肌瘤剔除術中。本文回顧性分析147例行子宮肌瘤剔除術(TVM27例,LM42例,TAM7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2月該院實施子宮肌瘤剔除術147例,其中TVM27例,LM42例,TAM78例;患者年齡25~48歲,平均年齡35.8歲;術前經婦科檢查確定肌瘤數目、具體位置、大小;病例選擇標準:漿膜下肌瘤或肌壁間,肌瘤個數≤3個,肌瘤直徑3~15 cm;術前取宮頸細胞作病理檢查,排除宮頸癌,并且排除子宮內膜惡性病變。三組患者的年齡、體重、肌瘤數目、位置及肌瘤直徑大小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2.1 LM組 采用全麻,常規操作建立氣腹,使腹壓維持在12~15 mmHg。探查盆腔有無粘連,肌瘤數目、大小。用電鉤刀切開肌瘤包膜,鈍性分離直至肌瘤基部。用雙極電凝止血后,剔除肌瘤。肌瘤直徑≥3 cm,瘤腔用1號微喬線線間斷縫合。大的子宮肌瘤用用粉碎器粉碎后取出。
1.2.2 TVM組 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取患者膀胱截石位。將宮頸口向下牽拉,在陰道前壁、宮頸陰道交接處及宮頸兩側粘膜下注射0.2%腎上腺素,高血壓患者則用縮宮素10 U的生理鹽30~40 mL,以減少手術出血。然后,切開陰道宮頸交界處粘膜,分離膀胱和子宮頸筋膜,同時向兩側延長切口。如子宮頸較大,可倒T型切口或同時切開前后穹窿[2]。分離陰道宮頸間隙,上推膀胱,使子宮前后腹膜反折,剪開腹膜,用單抓宮體鉗鉗夾瘤體核所在的部位,并拉至切口出,用電刀切開肌瘤包膜,剔除肌瘤。用1-0可吸收的線閉合瘤腔,避免死腔,還納盆腔,用2-0可吸收線縫合陰道切口。
1.2.3 TAM組 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按照經典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方法操作。
表1 三組圍術期及術后復發情況見[(±s),n(%)]

表1 三組圍術期及術后復發情況見[(±s),n(%)]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天數(d) 術后發病率 術后復發率TAM組 78 72.05±22.36 164.48±80.23 9.12±2.12 13(16.67) 4(5.13)LM組 42 91.21±33.45 162.35±58.12 7.89±2.63 3(7.14) 9(21.43)TVM組 27 79.84±32.68 85.13±29.45 5.64±2.02 1(3.70) 1(3.70)
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組圍術期及術后復發情況。TAM組手術時間最短,LM組最長。TVM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TAM組和LM組(P< 0.05);TAM組和LM組術中出血量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P< 0.05);TVM住院時間、術后發病率及術后復發率均低于TAM組和LM組。見表1。
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是近年來新開展的術式,切口小隱蔽、無需開腹、手術干擾小、腹壁沒有瘢痕組織、美觀、術后患者痛苦輕住院時間短;手術無需特殊的儀器、手術費用廉價。但是,該種手術視野小,操作困難,容易損傷鄰近的器官。有嚴重的盆腔粘連手術難以完成時,需改為開腹手術。本研究TVM組無一例此情況,由于嚴格掌握了手術的適應癥。如盆腔嚴重粘連、子宮內膜異位癥、有盆腔手術史不能選擇該種術式。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盆腔干擾小,廣泛應用于子宮肌瘤剔除術。但是LM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剔除體積大的肌瘤、位置深得肌瘤時,操作困難縫合不牢固,可導致出血量大或形成血腫、術后復發率較高;該手術器械要求高,治療費用昂貴,很難在基層醫院推廣。傳統的開腹手術不受肌瘤大小、數目、位置的影響。適用于肌瘤體積大、肌瘤數目多的患者。并且術中可直接觸摸子宮,可以發現肉眼觀察不到的肌瘤,術后復發率低。綜上所述,不同的手術方式剔除子宮肌瘤,有其有缺點。因此,在選擇手術方式時應結合患者自身疾病情況,醫院的設備及術者經驗和技術等方面綜合考慮。嚴格掌握手術指征,不斷提高微創操作技能,選擇最安全、創傷最小的手術方式,讓更多患者受益。
[1] 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95.
[2] 任玉環,馬生秀.經陰道前壁子宮肌瘤剝除術改良術式30例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4,20(6):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