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益
宜良縣第一人民醫院,云南昆明 652100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PPH)因其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而在臨床得到了廣泛應用[1],PPH手術多以蛛網膜下腔麻醉或骶管阻滯為主[2-3]。為進一步探討科學有效的麻醉方式,本文將對2009—2011年局部麻醉和腰硬聯合麻醉在PPH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做一比較,現將相關研究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2009—2011年間收治的120例行PPH的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其中觀察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21~72歲,平均年齡(43.2±3.4)歲,體質量49~76 kg,平均(63.4±2.1)kg。對照組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齡17~65歲,平均年齡(41.6±3.1)歲,體質量46~79 kg,平均(62.7±2.3)kg。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體質量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患者行局部麻醉,麻醉前10~15 min,肌注度冷丁50~100 mg,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將2%利多卡因20 mL加入20 mL生理鹽水中,從肛門3點和9點方向進針,邊進針邊注射麻醉藥,對肛周及陰部神經行局部浸潤麻醉。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腰硬聯合麻醉。
采用數字疼痛評分法對兩組患者的術中和術后疼痛情況進行評估,數字范圍為0~10,0代表“無痛”,l0代表“最痛”,同時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尿潴留的發生情況。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兩組患者術中和術后的疼痛評分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患者術后2例出現尿潴留,發生率為3.3%,對照組患者術后11例發生尿潴留,發生率為18.3%,尿潴留發生率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表1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情況比較(±s,min)

表1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情況比較(±s,min)
組別 術中疼痛 術后疼痛觀察組 3.19±0.17 1.12±0.26對照組 3.16±0.14 1.08±0.12 P>0.05 >0.05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PPH)是一種利用吻合器環形切除直腸下端黏膜來治療Ⅲ、Ⅳ度內痔與混合痔的手術方法,因其具有手術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點而在臨床得到了廣泛應用。傳統行PPH術的患者多采用腰硬聯合麻醉,雖然能夠取得較好的臨床麻醉效果,但術后患者多出現尿潴留、應激反應、頭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給患者術后恢復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目前臨床研究報告:對行PPH術的患者采用肛周局部麻醉,能夠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本研究結果表明:對60例行PPH術的患者實施局部麻醉,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術中和術后的疼痛評分情況,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和程度,且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僅為3.3%。根據陰部神經的解剖特點,通過在鎮靜作用下行三點進針環繞肛管一周,從而使肛管充分松弛,利于手術操作的同時也減少了患者術中和術后的疼痛。麻醉操作最為重要的步驟在于找準肛神經主干的定位點,麻醉給藥劑量應準確,已達到達到理想的麻醉效果,以保證手術順利的進行。麻醉操作過程中應注意緩慢推藥,一周皮下浸潤完成后再向深層進針,深層注射藥物時應注意與肛內食指做好配合,注藥量適中均勻,以局部張力消失為度,避免穿破直腸壁,導致感染發生。尿潴留是行PPH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機制主要為反射性尿道痙攣,膀胱逼尿肌張力下降,術中擴肛刺激交感神經和疼痛[4]。行腰硬聯合麻醉著,由于盆叢受到阻滯,其支配的膀胱內括約肌收縮和膀胱逼尿肌松弛,使膀胱排尿功能受到抑制而易出現尿潴留。局部麻醉是通過局部阻滯陰部神經,對支配膀胱的盆叢不起阻滯作用,因此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較低。綜上所述,對行PPH的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和腰硬聯合麻醉均能起到較好的臨床效果,患者術中和術后的疼痛癥狀改善較為明顯,但局部麻醉操作簡便,且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較腰硬聯合麻醉低,因此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1] 嚴璟.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治療重度痔的臨床觀察[J].中國肛腸病雜志,2012,32(5):56-57.
[2] 黃燕,毛仁鋒.局部麻醉施行PPH術126例體會[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09,12(2):101.
[3] 楊超,詹甦.不同劑量羅哌卡因對PPH術中病人心率的影響[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1,24(2):155-156.
[4] 曾燕.吲哚美辛栓外用解除PPH術后疼痛和減少尿潴留的療效觀察[J].醫學新知雜志,2010,20(6):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