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玉通化市人民醫院骨科,吉林通化 134001
椎管狹窄多發生在腰椎和頸椎,胸椎管狹窄癥(Thoracic spinal stenosis)少見。1972年Nakanish等首先報道了胸椎后縱韌帶骨化引起的胸椎管狹窄,1979年Marzluff等報道了因胸椎退變、關節突增生而導致的椎管狹窄癥[1]。近年來,隨著診斷技術的發展和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確診的病例逐漸增多。本文分析我院收治的胸椎管狹窄癥患者臨床資料,探討手術治療胸椎管狹窄癥的臨床效果。
選擇2005年1月—2010年12月該院收治的胸椎管狹窄癥患者34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齡36~69歲,平均(50.7±4.6)歲。術前均行X射線檢查,21例患者聯合MRI檢查,9例患者聯合CT檢查。
后路全椎板切除減壓術是首要方法,可直接解除椎管后壁的壓迫,減壓后脊髓輕度后移,又間接緩解前壁的壓迫。對于關節突肥大增生明顯者,減壓范圍應達到關節突,或徑行整塊半關節突椎板切除減壓術。采用動力磨頭鉆打磨并小心切除椎板。如遇黃韌帶骨化或鈣化嚴重、硬膜粘連緊密時更應小心,不能強行切除。以后縱韌帶骨化為主或合并胸椎間盤突出者,應從側前方減壓切除骨化塊或椎間盤。以畸形性骨炎為病因的胸椎管狹窄,在椎板切除減壓的同時,加用光輝霉素、降鈣素、二磷酸鹽以及氟化物等骨吸收抑制劑以協助緩解病情。術后留置引流管,留置時間為4~6 d;以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4~7 d,臥床休息7~14 d。
對患者手術治療過程中與術后的并發癥進行統計分析,術后2周與末次隨訪對患者進行神經功能Frankel分級評價與胸椎JOA評分[2]。神經功能改善率為治療后與治療前評分差所占治療前與11分差值的比例。療效為優改善率高于75%,良為改善率在50%~74%之間,可為改善率在25%~49%之間,差為低于25%。
所有資料以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ANOVA進行分析,以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手術時間為105~284 min,平均(151.2±37.7)min;術中出血量為54~810 mL,平均(271±36)mL。術后并發生4例,發生率為11.76%,其中腦脊液漏出1例,進行持續引流與抗感染治療后愈合;腦脊液漏出合并神經根型硬模損傷1例,術中未行修補,術后引流治療6 d愈合,經神經藥物甲強龍靜滴治療后癥狀緩解,12 d后消失;神經功能一過性損傷2例,靜脈滴注甲強龍,同時進行脫水治療與神經營養后恢復?;颊咧委熀?周與末次隨訪的神經功能Frankel分級情況,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后2周與末次隨訪的神經功能Frankel分級情況
胸椎管狹窄癥多見于中老年人,發病年齡以40~60歲多見,男性高于女性。胸椎的各個節段均可發病,好發部位為下段胸椎,以T6~12為最多[3]。各種原因導致的胸椎管狹窄癥都表現為胸脊髓或神經根受累的相應癥狀和體征,相互間并無顯著區別。有文獻報告疼痛是胸椎間盤突出癥最常見的癥狀和體征。
經側前方入路椎間盤切除術的要點:①雖然經該入路較其他人路相對安全,但仍然是一種風險較大、技術要求高的手術,術者應接受過良好的培訓;②椎體節段血管的處理要牢靠,可結扎或電凝燒結后切斷,應在椎體側方中部進行,避免過于靠前或靠后;③切除椎間盤時的器械操作,用力方向要由椎管內向椎管外,切忌任何向椎管內用力的操作;④顯露要直接、充分,如果擬切除間盤不在術者直接視野下,勢必加大術中止血及切除間盤時的風險。
術后效果與術前癱瘓程度、病程長短、病變累及范圍、狹窄程度以及手術方法等諸多因素有關。狹窄或癱瘓較重而時間較長者,除致壓物使脊髓直接受壓造成損傷外,還由于局部血循環障礙、缺血缺氧時間較長,可以導致脊髓組織發生不可逆性變性。MRI顯示脊髓軟化、囊變、明顯萎縮者,往往提示預后不良。
[1] 柳申鵬,劉中何,徐海斌,等.后路椎板減壓術綜合治療胸椎管狹窄癥36例療效觀察[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46(1):158-160.
[2] 萬勇,梁堂釗,龍光華,等.手術治療胸椎管狹窄癥的效果分析[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0,20(8):664-668.
[3] 付硯祿.胸椎管狹窄癥的臨床特點及手術治療[J].中國醫藥,2010,5(7):648-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