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余華
云南省昭通市鎮雄縣人民醫院內三科,云南昭通 657200
選取該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間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齡55~72歲,平均(62.5±2.89)歲;按照NYHA心功能分級法評定,心功能3級54例,心功能4級16例;本組70例患者基礎疾病構成為: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34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4例,肺源性心臟病10例,擴張型心肌病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超聲心動圖、心電圖、心肌酶學等檢查排外心臟瓣膜疾病、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急性肺水腫、急性肺梗塞等疾病;兩組患者在年齡、癥狀、性別、病史、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按照隨機化原則將7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5例,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洋地黃類、硝酸酯類、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類藥物、利尿劑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加用磷酸肌酸鈉制劑治療,每天1 g稀釋于250 mL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連續使用14 d后再次檢查心功能,比較兩組患者左室射血分數(LVEF)改善情況。
將研究中收集的數據輸入SPSS 19.0軟件包中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和標準差表示(±s);兩組間標膠采用配對r檢驗,P< 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14 d治療后,兩組患者心衰癥狀和體征均較入院時有明顯好轉,患者呼吸功能、氧飽和度、心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左室射血分數(LVEF),兩組間存在差異,詳細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LVEF改善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LVEF改善情況(±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5 30.45±3.82 45.33±5.03對照組 35 31.40±4.17 37.89±4.66 P>0.05 <0.05
采用問卷形式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期間不良反應調查,結果顯示使用磷酸肌酸治療組并未出現特殊并發癥。
慢性心力衰竭是許多心臟疾病的最終轉歸,目前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已經在腫瘤之后成為第二大人類殺手,而其中慢性心力衰竭就是重要原因之一,發生心力衰竭時由于心臟本身不能得到良好的血供,也不能及時清除產生的代謝物,代謝障礙直接導致心肌細胞內線粒體功能失調,能量產生中斷,表現為線粒體腫脹以及細胞膜上了Na+-K+-ATP離子泵功能轉運失調,細胞內外離子濃度差失衡,從而導致功能障礙。因此臨床上治療強調減輕心臟的前后負荷,減慢心率,延長舒張期,增加冠狀動脈血供,改善心肌代謝,從而緩解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三磷酸腺苷(ATP)是機體直接的能源物質,其產生能量的基礎時高能磷酸鍵的水解,同樣的在磷酸肌酸(CP)內同樣含有高能磷酸鍵,并且CP對于心肌而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直接能源物質。研究表明心力衰竭發生時,患者心肌CP/ATP比值低于正常人,心肌細胞處于超負荷及能量饑餓狀態,心肌能量的產生、利用不足,導致細胞功能障礙,因此從理論上講供給外源性的磷酸肌酸是可以改善心肌能量代謝的[1-2]。外源性磷酸肌酸進入體內后,可迅速穿透細胞膜進入到胞漿中,并在CPK及其同功酶的作用下將ADP轉化為ATP,從而產生足夠的ATP,促進紅細胞向組織攝人更充足的氧,同時保證了Na+-K+-ATP離子泵的能量供應,增加細胞膜的穩定性,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ATP的充足供給為肌動蛋白一肌球蛋白絲的滑行提供能量,心肌收縮力的恢復使需要使用正性肌力藥物的濃度及時間顯著縮短,改善了心肌的收縮和舒張功能,也改善了心肌的代謝狀況[3]。本研究表明,使用外源性的功能治療方式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心功能,提高心臟射血能力,這一治療措施與其他減輕心臟前后負荷的藥物有著協同的作用,心肌能量代謝的提高不但可以滿足心臟本身的需要,更能提高全身血氧的供應,而且在使用后患者并未出現特殊不良反應,這表明磷酸肌酸鈉的安全性較高,值得信賴。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本次研究中只是選取了左室射血分數這一指標作為評價標準,并且僅是在治療14 d后的評估,其他更多的心功能指標有何改變,從長遠來看,CP價值如何還有待于更高級的循證醫學來證明。
[1] 楊光明.磷酸肌酸鈉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1,1(18):67-68.
[2] 陳力量.磷酸肌酸鈉治療老年多病因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1,20(6):570-571.
[3] 葉興蓉.磷酸肌酸治療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觀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6,10(26):141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