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冀磊
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縣人民醫院骨科,云南麗江 674100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THR)是恢復髖關節功能,并降低髖關節畸形幾率的髖關節疾病治療方式,對于骨性關節炎、股骨頸骨折、髖關節先天性脫位、無菌性股骨頭壞死等病癥均有明顯的臨床療效,對緩解患者疼痛,并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該院自2009年6月—2012年10月共對50例患者進行了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本文使用Harris評分標準,回顧性分析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臨床效果。
自2009年6月—2012年10月以來,該院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齡50~74歲,平均64歲。其中,陳舊骨折12例,鮮骨折14例,骨性關節炎8例,股骨頭壞死7例,骨腫瘤組9例。
①進行常規體檢,主要檢查心肺和肝腎功能。②對髖臼深度及大小、髖關節側位片、骨盆正位片進行認真測量,并嚴格選擇合適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假體。③術前1 d靜脈注射預防性抗生素,做好腸道準備,并充分備皮。④患有較嚴重并發病患者,應與相應的專科聯合做好治療,如,高血壓患者應保證手術期間血壓的正常控制,糖尿病患者應盡量控制好血糖。
患者采用平臥或者正側臥位,手術當天早晨和術中分別靜脈注射預防性抗生素1次。前外側切口患者15例,后外側以及外側切口患者28例,其他切口患者7例。①打開關節囊,清除髖臼緣以及髖臼底的骨贅和軟組織,使髖臼的骨性邊緣暴露出來。②根據股骨頭大小,磨削髖臼軟骨面,徹底清除骨皮質及軟骨面,直至磨削面出現均勻滲血現象。③手動進行擴髓,對股骨頭進行試模配置,并嘗試復位。④使用高壓脈對髓腔進行沖洗,選擇合適的假體打入。⑤假體復位后,對髖關節的活動度進行測試,并對患者進行術后的康復訓練指導。
術后仰臥,外展位,白天進行長股四頭肌的收縮訓練,夜間穿防旋鞋休息。術后6~12 h進行傷口負壓引流,若無明顯引流,可于24 h后拔掉引流管。手術后1 d可進行被動性髖關節功能的適度活動。另外,骨水泥型在手術后3~5 d即可下床用雙拐練習行走,非骨水泥型需要視患者情況,在6周后逐步開始負重行走。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50例患者手術后住院時間在20~108 d,平均65.2 d。在術前術后,陳舊骨折、鮮骨折、股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以及骨腫瘤患者的Harris評分,均出現了不同幅度的升高。另外,經隨訪,18~120個月后,本組患者主要出現了以下并發癥,假體松動、深部感染、局部疼痛、異位骨化、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的幾率在本組不同類型的患者中維持在25%~28.8%之間。詳見表1。
表1 不同類型疾病THR術前術后Harris整體評分(±s)

表1 不同類型疾病THR術前術后Harris整體評分(±s)
組 別 例數 Harris術前評分Harris術后評分并發癥 并發癥率(%)陳舊骨折 12 36.8±5.6 85.7±5.9 3 25.0鮮骨折 14 24.1±3.5 83.6±5.4 4 28.8股性關節炎 8 39.2±4.1 86.1±4.3 2 25.0股骨頭壞死 7 48.9±5.8 89.7±4.8 2 28.6骨腫瘤 9 34.7±5.9 87.3±4.2 3 33.3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是當前治療髖關節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臨床上也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療效。但由于此種手術方式引入我國的時間還不長,在手術后容易出現并發癥,且隨著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并發癥的類型和數量呈現一定的上升趨勢。如,假體松動、深靜脈血栓以及深部感染等并發癥在臨床的發生幾率較大。手術前,應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合理處置,并保證手術過程的嚴謹性,以盡量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幾率,減少患者的疼痛。同時,應不斷總結臨床經驗,進一步提升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水平。由以上統計材料可看出,本組五種不同類型的患者,在手術前后的Harris評分均明顯升高,但并發癥發生的幾率也均在20%以上,即患者中有1/5以上在術后會出現并發癥,這在今后的臨床中必須予以不斷減少。可通過借鑒國外先進的手術經驗和技術等,來不斷促進國內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安全性,提升患者的健康指數。
[1] 郭志,竇智.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119例隨訪報告[J].遼寧醫學雜志,2007(3):125-127.
[2] 姚杰平,彭志堅,張君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85例臨床治療分析[J].華西醫學,2010(6):87-89.
[3] 紀文友,葉新華,王懷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112例療效觀察[J].新醫學,2011(3):2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