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俊
昆明市東川區中醫院骨科,云南昆明 654100
在臨床上成人橈骨頭粉碎性骨折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損傷,很少見由于直接外力引起的骨折,通常都是肘關節伸直位摔倒,成人橈骨頭粉碎性骨折在肘部骨折的約占17%~20%,手掌觸地時,由于外力的作用使橈骨頭在外翻位與肱骨小頭相互撞擊致使骨折。在成年人中,較為常見的是常合并肱骨小頭損傷與內側副韌帶損傷,并且較為容易漏診,若患者沒有得到早期治療,患者的前臂旋轉功能就會受到一定的限制,致使橈骨小頭不得不進行切除。為了得到更有效合理的治療,該院將48例成人患者橈骨頭粉碎性骨折進行隨機分成兩組治療,并比較其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09年8月—2011年6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48例成人橈骨頭粉碎性骨折患者,參與治療的患者多數符合Mason分型診斷標準,據來院就診的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左側橈骨頭發生骨折的有患者19例,右側骨折的患者5例。橈骨小頭切除組共24例,其中男性為16例,女性為8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為40歲。切開復位內固定組共24例,男性為15例,女性為9例,年齡20~56歲,平均年齡為38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癥狀,體征以及影像學檢查等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
在醫學臨床上橈骨小頭切除組手術中,主要是采用臂叢神經阻帶麻醉,驅血后上氣囊及止血帶,從后外側入路,把關節囊切開是從肘肌與尺側腕長伸肌之間,在環狀韌帶水平行處進行橈骨小頭切除,在這個橈骨小頭切除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護好肱骨與連接尺骨的尺外側副韌帶及旋后肌的骨間背側神經不能使其損傷,使用不能吸收的1號對外側副韌帶實施編織縫合線的修復,采用不可吸收的1號對內側副韌帶損傷處編織縫合線合并。若患者伴有冠狀突頂部的簡單撕脫骨折,就采用骨折塊摘除術。如果患者的累積關節面50%的冠狀突骨折,則采用增加內固定治療的方法。若患者伴隨孟氏骨折,就需要先切除橈骨小頭后,最后進行尺骨內固定。臨床上為避免橈神經深支損傷,顯露與橈骨小頭切除入路保持一致,手術中可旋前患肢。且部分旋后肌與開環狀韌帶,能夠明顯表露橈骨小頭,使其進行復位時處于直視之下。因為15例患者的骨折很多累及橈骨頸部,同事會發生骨折塊粉碎脫落,所以當骨塊取出來之后要進行拼裝,對恢復頭部解剖形態以后,再使用2~3枚AO微型空心釘對其進行固定,接著進行埋頭處理,并將兩枚1.8 mm為直徑的克氏針在橈骨頸上對橈骨頭進行固定,當克氏針尾端截斷后將其置于橈骨小頭軟骨的下面。另,對13例患者的橈骨小頭骨折,其內固定都采使用了AO的“T”形掌骨鋼板實施固定。對患者手術中,若在內側副韌帶被撕裂,則先用不能吸收的1號編織縫合線對骨折進行復位,骨折處固定好后對縫合線進行打結。同時,要在直視的情況下看見骨折對線及對位的良好,旋轉活動是否受到限制,當傷口沖洗好之后再進行環狀韌帶的修復,同時對傷口進行逐層縫合,放到常規8號腦室引流管進行引流。
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臨床治療效果要優于橈骨小頭切除,兩組有效率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n(%)]
本文通過如上對比分析發現,臨床上橈骨小頭切除術的前臂旋轉肌力與肘關節伸展肌力比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弱,其肌力關節與肱橈不夠完整,橈骨頭還缺少支撐點。近些年來,很多醫學學者在嘗試進行橈骨小頭假體換置手術,其中有金屬假體及硅膠假體時最為常見的,而金屬假體在很多地方不盡人意,硅膠假體在承受負荷能力上較差。但是,據有關的臨床資料表明仍有40%的患者沒有辦法植入假體,并且這兩種假體都存在磨損、松動與相鄰關節不完全匹配的問題,再加上大多數臨床治療的患者沒有長期的隨訪,病例數不足,因此,這項技術還需要不斷的改進和研究。
[1] 林泉,陳光平,李翰.微型鋼板螺絲釘內固定治療橈骨頸骨折[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4(11):744.
[2] 劉云鵬,劉沂.骨與關節損傷和疾病的診斷分類及功能評定標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0.
[3] 張力丹,蔣協遠,王滿宜,等.橈骨頭骨折的手術內固定治療[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2,4(3):22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