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履榮
云南省耿馬縣人民醫院外二科,云南耿馬 677500
2008年2月—2010年2月該院共收治84例(96肢)四肢長管狀骨骨折患者,均采用鎖定接骨板方式進行治療,列為觀察組。隨機選取2005年1月—2008年1月該院收治的四肢長管狀骨骨折患者80例(90肢),采用傳統方式進行治療,列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男52例,女32例;年齡12~83歲,平均45.7歲;肱骨骨折24肢,脛腓骨骨折30肢,股骨骨折22肢,尺橈骨骨折20肢。對照組男51例,女29例;年齡10~84歲,平均44.8歲;肱骨骨折22肢,脛腓骨骨28肢,股骨骨折22肢,尺橈骨骨折18肢。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骨折類型、骨折程度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觀察組:根據骨折部位的不同采取適宜的麻醉方式,小切口將骨折部位切開,視情況剝離部分骨膜,在X線機的監視下,將骨折部位進行密和復位,然后在切口的上下方分別進行適當推移后將鎖定接骨板植入,確保接骨板的長度以及位置滿意后,在上下方各釘入一枚鎖定釘先行固定,并將剩余的鎖定釘植入。一般尺橈骨需要上下各植入2枚;肱骨、脛腓骨以及股骨需要上下各植入3枚。術后不采用外固定方式固定[1]。對照組:采用“L”或“T”型鋼板以及克氏針內固定的方式進行治療,術后采用外固定方式進行固定1個月。
手術出院后隨訪3~24個月。①對兩組患者的整體治療情況進行統計評定。②對術后并發癥情況進行統計評定。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肱骨骨折愈合21肢,占87.5%;脛腓骨骨折愈合29肢,占96.7%;股骨骨折愈合21肢,占95.5%;尺橈骨骨折愈合20肢,占100.0%。對照組肱骨骨折愈合15肢,占68.2%;脛腓骨骨折愈合20肢,占71.4%;股骨骨折愈合16肢,占72.7%;尺橈骨骨折愈合14肢,占77.8%。觀察組整體愈合效果明顯更具優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整體治療情況對比
術后觀察組愈合不良5肢,占5.2%;斷板率為3.1%,鎖定板(釘)松動率為2.1%,未出現鎖定釘斷裂以及感染現象。對照組愈合不良25肢,占27.8%;斷板率為13.3%,鎖定釘斷裂率3.3%,鎖定板(釘)松動率8.9%,感染率2.2%。觀察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明顯更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對比[肢(%)]
四肢長管狀骨骨折臨床比較常見,一般采用手術固定方式進行治療,傳統常采用“L”或“T”型鋼板以及克氏針內固定方式進行治療,但術后整體愈合情況有待提升,且并發癥發生幾率比較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鎖定接骨板治療方式是近些年得到臨床認可的一種生物學接骨方式,術后整體愈合情況明顯更佳,且并發癥相對更少,骨折部位愈合較快,穩定性比較好。本組患者肱骨愈合效果相對較差,主要是因肱骨同時承受向后方的剪應力以及牽引力作用的結果。采用鎖定接骨板方式治療,發生并發癥的比率較小,主要是因內固定材料在選用上存在不當或者在手術中操作不當而致,較之傳統方式,并發癥發生幾率明顯要小[2]。另外,在整體愈合情況上,本文統計資料也充分顯示了鎖定接骨板手術方式的顯著優勢。可見,鎖定接骨板方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魯木,蘇曉莉,汪俊平,等.鎖定接骨板治療四肢長管狀骨骨折療效分析[J].安徽醫藥,2010(10):1194-1195.
[2] 郭亮.四肢骨折鎖定鋼板內固定失敗14例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10):96-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