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博
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改變的X線、CT和MRI對比分析
劉星博
目的探討強直性脊柱炎(AS)髖關節改變的X線、CT、MRI影像表現,并作出比較。方法回顧分析我院自2010年5月~2012年1月收治的68例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改變患者的X線平片檢查、單排螺旋CT檢查和低場強MRI的資料,并對三種檢查方法的效果評價(包括臨床操作的難度,患者的感覺以及圖像質量、診斷準確率等)。結果MRI不但可以顯示X線平片與單排螺旋CT不能顯示的骨結構改變,還可以發現X線平片與單排螺旋CT不能發現的急性炎癥反應。結論MRI與X線平片、單排螺旋CT相比可以清晰的顯示髖關節改變的急性炎癥反應,是臨床診斷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改變病變早期的首選影像學診斷方法。
X線平片;單排螺旋CT;MRI;價值比較;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改變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以中軸關節受累為主的慢性進行性的炎癥反應,炎癥最早侵襲骶髂關節,逐漸累積到脊柱和髖而致畸或強直,髖關節是最易受累的部位,有相關資料報道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改變的幾率為25%~35%,也是影響預后或致殘的重要原因[1],所以早期診斷非常重要,本文旨在回顧分析68例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改變患者的X線平片、單排螺旋CT檢查和MRI的資料,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自2010年5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改變患者(符合修訂后的紐約診斷標準),患者中,男46例,女22例,年齡15~48歲,平均32.1歲。臨床表現主要有:彎腰活動受限、腰骶部疼痛、不能久坐、行動困難、髖關節疼痛、晨僵。所有患者試驗室檢查:血清組織相容性抗原人白細胞(HLA_B27)均為陽性,類風濕因子均為陰性。
1.2 儀器與診斷方法68例患者均行X線平片、單排螺旋CT、低場強MRI檢查。
1.2.1 X線平片所有患者行常規骨盆X光片和加照髖關節X線斜位片,由經驗豐富的醫師對X線光片進行分析。
1.2.2 單排螺旋CT 采用單排螺旋CT進行平掃檢查,其中23例檢查前口服1.5%的葡胺造影溶液350ml。掃描范圍為髖關節,層厚5mm,層距5mm,必要時使用高壓注射器以2.5ml/s的流速注射非離子型對比劑100ml進行增強掃描。將采集的原始圖像數據傳送到工作站進行后處理分析,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分析,由有經驗的醫師分析其影像學特征。
1.2.3 低場強MRI檢查采用低場強MRI(0.2T永磁開放型磁共振)行常規斜冠狀面、橫狀面髖關節掃描,層厚5mm,層距5mm,必要時進行MRI增強掃描。由有經驗的醫師分析其影像學特征。
1.4 統計學方法將所得數據錄入SPSS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配對t檢驗進行對比分析,當P<0.05時,有統計學意義
對三種方法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見表1。

表1 兩種方法臨床效果評價[n(%)]
從表1可以看出,患者舒適度、圖像清晰度方面CT、MRI明顯優于X線平片,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CT、MRI的操作難度明顯小于X線平片,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CT、MRI的患者舒適度、圖像清晰度、操作難度比較,差異不大,P>0.05;MRI的診斷準確率明顯優于CT,P<0.05有統計學意義。
AS髖關節改變的影像表現:主要表現為慢性骨結構的改變及急性炎癥反應[2]。病變早期的急性炎癥反應破壞骨質,及產生修復反應,造成骨結構的改變。①急性炎癥:骨髓水腫、滑膜炎、肌健韌帶炎。②骨結構改變:骨僵直、骨增生、骨質疏松、軟骨侵蝕、關節間隙變窄、關節畸形等。
X線、CT、MRI影像診斷的價值分析:X線適用典型的AS;CT可顯示X線不顯示的小的骨破壞,MRI不但可以顯示X線、CT能顯示的慢性骨結構改變,還能顯示較小的病變和炎癥,在骨髓水腫、滲出、脂肪沉擊等診斷上具有敏感度高的優勢[3]。有利于AS早期病變髖關節改變的診斷。
MRI與X線平片、CT相比,成像參數及方法多,獲得的診斷信息豐富,是臨床診斷AS髖關節改變病變早期的首選影像學診斷方法。
[1] 查廣勝.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的低場MRI診斷價值分析[J].短片論著,2011,14(10B):3398-3400.
[2] 祁弟元.強直性脊柱炎X線及CT征象分析[J].醫學創新研究, 2008,5(30):126.
[3] 黃振國,張雪哲,洪聞.早起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的X線、CT和MRI對比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1,45(11):1040-1044.
R978
B
1673-5846(2013)02-0449-02
新疆博州人民醫院CT室,新疆維吾爾 83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