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扎爾?阿布里克木 達 拉
博州地區1250名小學生 漢,維族,蒙族患齲齒調查分析
古麗扎爾?阿布里克木 達 拉
目的調查分析博州地區小學生不同民族患齲齒情況。方法我院對博州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小學中抽取的1250名小學生開展窩溝封閉項目的同時對口腔患齲情況進行調查,同時以問卷形式調查學生的口腔健康知識、日常口腔護理習慣等。結果經統計學分析可知,各族學生患齲率,維族>蒙族>漢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口腔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各族學生相近(P>0.05),而日常口腔護理習慣漢族優于其他民族(P<0.05)。結論博州地區小學生患齲率尚可,但應加強對維族學生的口腔健康宣教開展力度,尤其在飲食、口腔護理方面的指導。
齲齒;患齲率;不同民族;調查
齲病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重點防治的主要非傳染疾病之一,對人類危害較大,而臨床發病率較高,尤其對于處于成長發育過程中的青少年,對其身心健康和口腔正常發育均形成較大危害。口腔是人類攝取營養的主要器官,齲齒可以破壞良好的口腔功能,影響青少年對食物正常的攝取,同時對其口腔發育有一定的影響,可能會引起青少年的心理問題[1]。本文作者所在新疆博樂州醫院口腔科對博州地區的1250名小學生開展窩溝封閉項目,同時對其患齲情況和口腔衛生情況進行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1 調查對象及基本資料我院于2010年4月~12月對博州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小學抽取1250名小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開展窩溝封閉項目同時調查患齲情況和口腔衛生情況,調查對象包括一年級到三年級小學生,其中漢族1087名、維吾爾族66名、蒙古族74名、其他民族共23名(其他民族未作統計)。
1.2 調查項目在進行窩溝封閉項目的同時對調查對象的患齲情況進行統計,并通過口腔調查問卷統計調查對象口腔保健衛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日常口腔護理習慣,包括每日刷牙次數、漱口次數等。對統計數據進行統計學對比分析。
1.3 數據處理使用SPSS統計學軟件17.0版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檢驗水準為0.05,可信區間95%,P<0.05為樣本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民族學生換齲齒情況對比經統計學分析可知,各族學生患齲率,維族>蒙族>漢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民族學生換齲齒情況對比
不同民族學生口腔衛生情況對比經統計學分析可知,口腔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各族學生相近(P>0.05),而日常口腔護理習慣漢族優于其他民族(P<0.05)。詳見表2。
表2 不同民族學生口腔衛生情況對比
齲病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口腔疾病之一,其發病率較高,具統計大部分正常人在一生中均會有至少一次患齲經歷,而青少年是患齲高發年齡,同年齡組患齲率甚至可以達到40%以上[2]。齲齒對人類尤其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的青少年危害極大,因為青少年的口腔尚未發育成熟,早期的齲齒可以改變青少年咀嚼習慣,影響正常口腔功能,使青少年對食物及營養攝取出現障礙,對其身體發育不利;同時造成顳頜關節的紊亂,甚至影響顏面部美觀,導致青少年心理障礙。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將齲病列于心血管疾病、癌癥之后,作為第3大影響人類健康的疾病。
由本文調查結果可知,各族學生患齲率,維族>蒙族>漢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口腔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各族學生相近(P>0.05),而日常口腔護理習慣漢族優于其他民族(P<0.05)。雖然各族學生的口腔健康知識掌握程度相近,但其日常口腔護理習慣卻出現明顯差別,說明學生所獲得的口腔相關知識為落實到日常生活中,這可能與口腔宣教方法和民族習慣有關。因此,應當進一步提高口腔宣教力度,同時注意宣教方法和面對人群,將家庭成年人生活習慣對青少年的影響考慮進來。另一方面,與蒙族口腔護理情況相近的維族患齲率明顯較高,可能與民族的飲食習慣有關,應當在宣教中注意增強對飲食的教育。
由此可見,博州地區小學生患齲率尚可,但應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口腔健康宣教開展力度,尤其在飲食、口腔護理方面的指導,同時應盡快加大窩溝封閉項目開展的力度和范圍。
[1] 李林海,李文娟.新疆伊寧市1306名7~9歲兒童六齡齒患齲率調查分析[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2,35(8):1116-1118.
[2] 努爾比亞木,麥麥提依明.烏魯木齊市3-5歲維、漢兒童齲病情況調查及其相關因素分析[D].新疆醫科大學,2010.
R37
B
1673-5846(2013)02-0503-02
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醫院口腔科,新疆博州 83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