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玉峰 石 磊
胃癌淋巴結轉移的螺旋CT特征分析
郜玉峰 石 磊
目的討論螺旋CT在胃癌淋巴結轉移中的應用,以及CT下的病理特征。方法 回顧胃癌患者53例,術前常規螺旋CT檢查,觀察影像學特征,與病理結果進行對照。結果經CT共檢查出淋巴結563個,發生轉移的106個(18.8%),長徑大,邊緣規則不光滑、不均勻強化的淋巴結發生轉移的幾率更大,正常淋巴結細胞短徑、長徑、CT值更低,P <0.05,有統計學意義。以上結果與術后病理檢查符合。結論對胃癌患者進行螺旋CT檢查,通過對淋巴結是否發生轉移進行分析后制訂相應的手術方案,為手術成功提供理論依據。
胃癌淋巴結轉移;螺旋CT
胃癌是發病率比較高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1],在進行手術切除前,明確是否發生淋巴結轉移,對手術方案的制訂和術后生存期等都有重要的意義,現回顧分析我院胃癌患者的病歷,對照螺旋CT檢查與病理結果的差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選擇我院2006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53例,其中男28例,女25例;年齡最小的41歲,最大的67歲,平均年齡57.3±2.6歲;術后將切除的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按其病理分型,其中低分化腺癌11例,中分化腺癌16例,中分化管狀癌14例,低分化管狀癌8例,印戒細胞癌4例。
1.2 方法設備選擇:所有患者均采用荷蘭飛利浦公司多排螺旋CT機進行檢查[2],并配備本廠的探頭和顯影液。檢查方法:在進行螺旋CT檢查前,12小時內禁止飲食,6小時內禁止飲水,以免食糜等影響檢查效果。在開始掃描前,囑患者5分鐘內口服溫開水800~1000ml,使消化道擴張,患者仰臥位,便于檢查。掃描時的參數為:工作電壓120kv,工作電流250mAs,層厚0.5cm,矩陣512×512,螺距為1[3]。掃描順序為從上至下,食道-胃-十二指腸,以及淋巴組織,先平掃再加強掃描,加強掃描前先注射100ml加強顯影液碘佛醇,注射的速率控制在3.0ml/s以下[4],并且注射后25s和65s分別進行動脈期和靜脈期的掃描。在進行掃描時主要觀察淋巴結的長短徑,邊緣形態,各掃描值。
1.3 統計學方法將結果輸入SPSS11.0檢驗,如果P<0.05,說明結果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理結果53例患者經CT共檢查出淋巴結563個,發生轉移的106個(18.8%),其中<4.0mm的215個,發生轉移的11個(5.1%),5.0~8.0mm的167個,發生轉移的36個(21.6%),>8.0mm的181個,發生轉移的59個(32.6%),長徑大者發生轉移的幾率大,正常和轉移的淋巴細胞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
2.2 正常和發生轉移的淋巴細胞短徑、長徑、CT值等比較見表1。
2.3 其淋巴結邊緣形態,強化程度對照見表2。
2.4 以上結果與術后病理檢查符合,說明螺旋CT檢查有意義。
表1 兩組淋巴細胞參數比較(±s)

表1 兩組淋巴細胞參數比較(±s)
注:P<0.05,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項目 正常淋巴細胞 發生轉移的淋巴細胞長徑(mm) 7.2±2.8 11.3±3.4短徑(mm) 4.8±1.3 8.2±1.6平掃CT值(Hu) 15.9±7.2 39.3±14.5動脈期CT值(Hu) 50.2±11.4 89.7±18.6靜脈期CT值(Hu) 58.6±10.3 94.5±20.7

表2 兩組淋巴細胞邊緣形態和強化程度比較
胃癌淋巴結轉移是影響患者預后的主要方式,也是影響手術成功率的關鍵,在未發生淋巴結轉移前,通過手術治療,可延長3~5年生存期,但如果發生淋巴結轉移,則預后不良,1年以上生存期很少,所以,淋巴結轉移是合乎手術條件的關鍵,對于如何判斷是否發生轉移,通過CT等檢測手段進行科學準確的評估,通過觀察淋巴結長徑、短徑、平掃值、淋巴結邊緣的變化,分析發生轉移的幾率,明確胃癌淋巴結轉移的診斷,為臨床手術提供充足的理論依據。通過結果看出,一般長徑長(以8mm為界),淋巴結增大,CT值高,邊緣不規則,密度不均勻是的淋巴結發生轉移幾率比較高,如果在檢查中發現此類的淋巴結增多,考慮發生轉移,建議通過病理活檢確診,以便修正手術方案,提高成功率。
[1] 莫景雄,黃力營.胃癌淋巴結轉移CT分析[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2,21(3):169-172.
[2] 高少偉.螺旋CT在胃癌胃周淋巴結轉移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南華大學學報,2010,38(1):126-129.
[3] 蘇逸娟.螺旋CT對進展期胃癌淋巴結轉移的研究[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08,17(2):62-66.
[4] 蒲锘,蒲紅,應隆林.進展期胃癌淋巴結轉移多層螺旋CT特征及意義[J].四川醫學,2009,30(5):733-737.
R541
B
1673-5846(2013)02-0578-02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人民醫院,安徽省亳州 23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