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超
體育健身活動的開展,是推動城鄉體育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在全民健身活動日益受到政府及社會高度重視的情況下,城鄉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情況卻不容樂觀,特別是農村已經成為我國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瓶頸和難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保障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基本的體育服務”。為了全面了解城鄉居民享有基本體育健身服務的情況,本文選取安徽省為研究個案,對城鄉居民享有基本體育公共健身服務的現狀進行了廣泛的調查與研究。旨在探索構建符合我國發展實際的體育公共服務健身活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體系,為更好的推進城鄉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尋求對策。
本課題以城鄉體育公共服務健身活動一體化發展的現狀為研究對象,以安徽省部分城市街道辦事處、社區、市民和鄉鎮、行政村、農民為調查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論文查閱和中國體育報等途徑,搜集閱讀、整理有關城鄉體育公共服務一體化方面的信息資料,掌握基本的研究進展。
1.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采用分層分級隨機抽樣與簡單直接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向安徽省部分城市街道辦事處、社區、18歲以上的市民和鄉鎮、行政村、18歲以上的農民(不包括農村中、小學教師和在校學生)3個層面共發放調查問卷2410份,回收2215份,回收率為91.9%;有效問卷2034份(其中,城市街道辦事處卷46份,社區卷142份,市民卷730份,鄉鎮卷56份,行政村卷161份,農民卷899份),有效率為91.8%。問卷調查前,聘請11位專家對問卷進行了信度和效度檢驗,其信度和效度符合社會調查的要求。
1.2.3 統計分析法 對調查獲得的數據資料,均運用和12.0軟件處理,對定性資料進行邏輯分析。
體育健身活動的開展,是推動城鄉體育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從調查結果顯示(表1):近5年,街道辦事處、城市社區、鄉鎮和行政村,分別有100%、100%、46.4%和56.5%沒有舉辦過綜合性運動會,在已舉辦的鄉鎮和行政村中,多數是不定期舉辦。近3年,舉辦過單項比賽的街道辦事處、城市社區、鄉鎮和行政村所占的比例,分別為65.2%、53.6%、53.6%和45.1%,舉辦1-2次的占34.8%、28.2%、33.9%和31.1%,舉辦3-4次,占21.7%、15.5%、12.5%和8.7%,舉辦5次以上,僅占8.7%、9.9%、7.1%和4.3%;近3年,街道辦事處、城市社區、鄉鎮和行政村組隊參加上級比賽所占比例很低。這些數據說明,(1)城鄉體育公共服務的組織工作相當薄弱,開展體育公共服務活動普遍偏少,且呈偶然性、不規律性;(2)城鄉領導干部對體育的重視程度及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有著較大關系。

表1 城鄉體育公共服務健身活動一體化開展情況一覽表(%)
從調查結果顯示(表 2):城市居民選擇頻率排在前 5位的,分別是籃、排、足球(76.6%)、健身器械活動(66.6%)、羽毛球(65.2%)、散步、跑步、爬山(56.2%)、體育舞蹈和健身操(46.6%),農村居民選擇頻率排在前 5位的,分別是散步、跑步、爬山(74.0%)、羽毛球(50.9%)、乒乓球(33.5%)、籃排足球(20.9%)、臺球(16.9%)。從這些數據來看,首先,城鄉居民參加體育活動和鍛煉所選擇的大多是簡單易行、便于開展的項目和內容;其次,城鄉居民所選擇的項目與其居住地有密切關系;第三,城鄉居民所選擇項目的頻率,城鄉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其中農村居民選擇頻率超過50%的,只有散步、跑步、爬山(74.0%)和羽毛球(50.9%)2個選項。

表2 城鄉居民參加體育公共服務健身活動的項目(多選)一覽表(%)
調查結果顯示(表 3):城市居民以參加體育鍛煉(80.7%)、看電視(66.3%)和做家務(52.1%)排在前 3位,其次為看書看報(49.3%)、學習文化科學知識(44.4%)、逛商店(41.2%)和打麻將打撲克牌與下棋(33.6%);農村居民以看電視(88.3%)、打麻將打撲克牌與下棋(65.5%)和做家務(55.4%)排在前3位,其次為看書看報(42.0%)、逛商店(22.4%)、參加體育鍛煉(15.5%)和學習文化科學知識(12.2%)。做家務多為中年女性,而逛商店多為青年女性。數據說明:(1)城鄉居民余閑暇時間的安排有顯著的差異;(2)價值觀念和認識不同,城市居民注重身體健康和學習文化科學知識,而農村居民多以室內休閑性娛樂活動和家務勞動為主。

表3 城鄉居民余暇時間的安排(多選)一覽表(%)
在城鄉居民是否參加體育活動的調查(表4)中,城市居民回答參加體育鍛煉的占68.5%,不愿參加體育活動的只占31.5%,而農村居民回答參加體育鍛煉的占41.5%,不愿參加體育活動的占58.1%。在參加體育活動的城鄉居民中,每周參加3次及以上分別為54.2%和37.5%。城鄉居民在參加體育活動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農村遠低于城市。

表4 城鄉居民參加體育公共服務健身活動的頻率一覽表(%)
調查結果顯示(表 5):城市居民的體育鍛煉,主要在環境優美的體育場(館)(86.2%)、社區附近的學校場地(72.8%)、公園(66.8%)、綠地(45.6%)、廣場(42.4%)和健身路徑(34.6%)進行,并穿著運動服裝,使用運動器材,有的是在音樂伴奏下鍛煉;而農村居民體育鍛煉多半是在自家庭院(50.9%)、田間地頭路邊及空地(32.2%)、樹林河邊(22.3%)進行,多半是徒手、徒步等自練形式。城鄉居民在體育鍛煉場所和形式上均存在顯著差異。

表5 城鄉居民參加體育公共服務健身活動的場所和地點(多選)一覽表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主要是興趣、愛好和需要。表 6顯示:城市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主要是強身健體(87.2%)、交朋友(71.2%)、消遣娛樂(64.2%)、自己愛好體育(62.6%)等;農村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主要是強身健體(71.3%)、自己愛好體育(36.7%)、消遣娛樂(32.7%)、交朋友(23.3%)等。從調查結果看,城鄉居民在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方面,所選擇的內容基本一致,說明城鄉居民對體育鍛煉意義和作用的認識趨同,但就調查的數據而言,城鄉居民體育鍛煉的動機仍有顯著的差異。

表6 城鄉居民參加體育公共服務健身活動的動機(多選)一覽表
表 7顯示:城市居民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排在前 6位的是:缺乏場地器材(83.0%)、對體育不感興趣(76.7%)、沒有時間和精力(76.5%)、無人指導(32.2%)、勞動和工作能代替體育鍛煉(28.3%)、未掌握某項體育運動技術(27.8%)等。農村居民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排在前6位是:缺乏場地器材(57.2%)、沒有時間和精力(50.4%)、勞動和工作能代替體育鍛煉(41.1%)、無人指導(31.7%)、對體育不感興趣(27.2%)、未掌握某項體育運動技術(10.1%)等。其中“勞動和工作能代替體育鍛煉”和“對體育不感興趣”的因素,在城鄉居民中仍排在第5、第3位和第4、第5位,說明城鄉居民整體的體育健身觀念落后,體育參與意識不強。其主要原因與城鄉居民的文化、經濟水平有直接的關系,也與有關方面對城鄉居民的宣傳與教育不夠有關。所以,城鄉居民的體育意識還有待于加強和提高,特別是農村。

表7 城鄉居民不參加體育公共服務健身活動的原因(多選)一覽表
體育健身指導是居民的基本體育需求之一,也是衡量體育公共服務水平的主要指標內容。隨著城鄉社會的發展,居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城鄉居民體育健身技術水平及運動知識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對于廣大城鄉居民而言,健身指導還是相當缺乏的,分別占38.4%和2.4%。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基本上無條件獲得體育公共服務健身指導。從調查結果看,在被調查的參加體育活動城鄉居民中,尋求朋友、同事咨詢體育健身的分別為61.2%和48.0%,而尋求體育公共服務指導途徑的公共組織、協會、俱樂部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卻有顯著差距,分別占43.8%和 5.1%,由此說明城鄉間體育公共服務指導水平有顯著差距,體育氛圍、環境、體育組織與網絡建設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發展不均衡、不協調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要使城鄉居民能充分享有體育公共服務,需要若干切實可行并行之有效的措施,從多方面給予保障。法律制度的保障是前提,有了相應的法律依據,其他各項保障措施才能得到具體的落實。應適時修訂已實施多年的,已不適應城鄉體育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的一些法律法規和制度,使這些法律法規和制度更具體、更具操作性,特別是對農村居民體育公共服務要有明確規定,以充分保護廣大城鄉居民體育公共服務的權利。
開展城鄉居民體育公共服務健身活動,體育場所和設施是必備的條件。要保障城鄉居民享有基本的體育公共服務,就必須為城鄉居民提供基本和必要的體育場所與設施。體育公共服務是一項公益事業,相對城市而言,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基礎設施薄弱,開展體育公共服務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幫助,更需要政府資金的投入,更需要政府承擔這樣的責任。因此,將體育公共服務的資金及用于體育公共服務的體育彩票公益金,優先或者是側重投向農村,真正體現“親民、便民、為民”服務。只有這樣,才能逐步縮小城鄉體育公共服務之間的差別,實現城鄉體育公共服務一體化。
實現城鄉體育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的目標,關鍵在農村,但制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的因素是缺少體育場地設備和指導力量。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基礎教育投入的增加,農村中小學的體育場地設施得到很大改善。同時,各個學校又都有體育教師,他們又具備輔導農民體育鍛煉的技能。由于農村中小學的體育場所與設施,大部分沒有對農民開放。因此,延伸農村學校的功能,讓學校資源在開展體育公共服務中發揮作用,是目前發展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捷徑。
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在物質生活得到提高后,就需要豐富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以提高生活質量,增進身心健康。因此,經常組織城鄉居民參加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特別是一些具有城鄉特色的體育活動,不僅能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能有效地抵制城鄉居民參與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動,尤其是對培養有道德的社會公民來說意義更加重大。
社區和行政村文體活動中心、體育指導站(室),要訂閱體育報刊、體育科普書籍。并通過廣播、電視、宣傳櫥窗等載體,宣傳體育科普知識,傳播體育文化信息。組織編印全民健身材料,以指導城鄉居民參加全民健身活動。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的宣傳與發動,提高城鄉居民的體育健身意識和參與意識,激發他們參加健身活動的興趣和動機,讓他們真正享受到參加體育健身活動帶來的樂趣和益處。
[1]田雨普.小康社會時期我國社會體育的城鄉差異[J].體育科學,2005, 25(4): 3~6.
[2]藍國彬.廣東城鄉公共體育服務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 2010, 29(4): 378~380.
[3]姚 莉.基于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行政體制改革[J].理論導刊,2009(9): 28~30.
[4]藍國彬.城鄉體育協調發展研究[J].體育與科學, 2009, 30(54):56~59.
[5]郁 俊,楊建營,李萍美等.浙蘇皖贛農民享有基本體育服務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體育科學, 2006, 26(4): 21~27.
[6]盧文云,梁 偉,孫 麗,等.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西部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體育科學, 2010, 30(2): 11~19.
[7]鄭文海.鄉鎮社會體育組織及體育活動開展現狀與對策[J].體育與科學, 2006, 27(6): 62~66.
[8]汪 波,周學榮,李慧萌.貧困地區城市化進程中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08, 20(6): 39~42.
[9]李 靜,陳 嶸.浙江省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09, 35(12): 23~25.
[10]鄭家鯤,沈建華,張曉龍.上海市體育公共服務現狀調查與分析[J].體育學刊, 2009, 16(8): 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