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迎娣
(中國傳媒大學圖書館,北京 100024)
數字化、網絡化的發展,讓人們對信息獲取途徑有了更多的選擇,對信息內容有了更高的要求。針對信息環境和用戶需求的變化,高校圖書館紛紛延伸服務領域,深化服務模式,學科服務應運而生。學科服務被認為是一種創新型服務,是圖書館實現服務突破和重塑形象的重要手段。
國內圖書館界認為“學科服務”是舶來品,其發端于美國的研究型大學圖書館,是指大學或研究型圖書館中以一種學科為主的服務方式,主要是依靠一群具有某一學科專業背景,熟悉圖書館館藏及學科資源傳播途徑,并具有敏銳的信息組織能力的學科館員[1]。其標志是1950年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大學圖書館設立的分支圖書館和學科館員制度。此后,1981年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圖書館推出了學科化服務的跟蹤服務(track service)形式,俄亥俄大學圖書館推出了網絡化館員免費導讀服務(network librarian and free guide service)形式,隨后加拿大、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的研究型大學圖書館也相繼推行了以學科館員制度為核心的學科服務。在國內清華大學圖書館于1998年最先引入了學科館員制度,隨后各高校圖書館的學科服務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據統計,國內目前有32所“211”高校圖書館開展學科服務[2]。國內學科服務的實施主體主要是學科館員,其定義為:一種受過專門訓練和具有豐富學科知識的館員,主要負責圖書館某一學科專業文獻的選擇和評價,也負責學科信息服務和書目文獻的組織[1]。初景利教授認為學科服務是圖書館基礎服務與深層服務結合的服務,是一種以知識服務為目標的服務?;A服務包括溝通聯絡、宣傳推廣、用戶培訓、參考咨詢、定題服務、檢索查新等;深層服務包括信息環境支撐、課題情報跟蹤、研究熱點與前沿分析和競爭對手(目標機構)分析[3]。
本次調查主要選取了北京地區的20所“211”高校,通過互聯網逐一訪問各圖書館主頁,另外還通過電子郵件等形式了解部分學校學科服務情況。具體包括學科服務模式、學科服務人員、學科服務內容等。
經過初步調研,北京地區20所“211”高校圖書館中明確列出“學科服務”或“學科館員”欄目的圖書館只有10所,分別是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北京科技大學圖書館、北京郵電大學圖書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圖書館、北京外國語大學圖書館和正在建設中的北京化工大學圖書館(見表 1)。
雖然很多高校圖書館沒有明確設置學科服務或者學科館員欄目,但是調查中發現很多高校圖書館開展的服務基本都涉及學科服務中的基礎服務內容(見表2),學科服務是對傳統參考咨詢服務內容的深化,借助先進的技術,為讀者提供資源、服務、溝通等一站式的服務,不僅強調服務的便捷,更注重服務的層次。
北京地區高校圖書館基本上都開展了學科服務中的基礎服務,但是各種服務分布于圖書館主頁不同的欄目,給人一種雜亂無章的感覺。
調查顯示,北京地區高校圖書館開展學科服務的主體基本上是學科館員,開展學科服務的10所圖書館中有8所采用學科館員來開展該項服務。其中各館學科館員人數不等,最少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圖書館兩人,最多的清華大學圖書館38人。在所有的學科館員中只有北京科技大學圖書館列出了學科館員的學科背景和學歷情況(見表3)。
學科館員開展學科服務的方式基本上就是依靠面對面的交流和電子郵件,清華大學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還采用學科博客,其中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北京科技大學圖書館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圖書館還采用了學科服務平臺Libguides。

表1 北京地區10所“211”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開展概況

表2 北京地區20所“211”高校圖書館基礎服務內容一覽
學科服務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主要由資源、服務、人員、技術等要素構成,只有從學科服務的構成要素入手,才能構建融入用戶的學科服務體系。
圖書館開展任何服務的基礎都是資源,資源的整合和導航工作是學科服務開展的基石,也是學科服務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學科服務的開展,首先要以本校的重點學科或特色專業為突破口,從總體上對資源建設進行規劃,確保資源采集的范圍和特色資源的建設都能凸顯本校的代表性和權威性;其次,采用科學和規范的元數據標準,推進學科資源的整合,有目的地加大學科知識庫、學科專題文獻庫、學科專家學者庫、學科導航庫等資源的建設力度。

表3 北京地區10所“211”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情況
圖書館服務工作的開展離不開新技術的支持,技術的應用能使服務事半功倍。受國內文化、教育環境以及學科服務人員的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學科服務的深層次服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目前學科服務亟待解決的問題不是服務層次問題,而是服務手段問題,如何通過平臺集成現有的各種服務,在其做細、做好的同時,不斷總結、摸索出各校和各館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深入科研活動的服務。
學科服務平臺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建立,可以利用已有的數字圖書館平臺、成熟的數據庫平臺,還可以通過開源軟件自行開發,對于有實力的圖書館還可以購買專門的學科服務平臺。學科服務平臺既要能實現學科館員與讀者的互動交流,又要能實現讀者的自助服務等功能,它主要由資源模塊、服務模塊、工具模塊等構成。資源模塊以學科為導向,將教學資源和科研資源整合起來,方便讀者一站式檢索和利用;服務模塊將圖書館當前開展的學科服務中的基礎服務集中在一起,既能實現讀者的自助服務,還能通過學科館員實現基礎服務和深層次服務,并在服務界面增加讀者與學科館員的交流和互動。工具模塊主要包括讀者在工作、學習、科研中經常使用到的工具,比如文獻管理軟件、投稿指南等。
學科服務是傳統參考咨詢服務的深化和擴展,需要學科館員和讀者的互動交流,一方面可以提供多種形式的互動方式,如讀者走進來、學科館員走出去、電話咨詢、郵件咨詢、實時咨詢、博客、微博等;另一方面是互動方式的無處不在,特別是在圖書館主頁上,要做到無論讀者瀏覽哪一級頁面,都能實現與學科館員的互動,就像國外有些圖書館網址無論在哪一級頁面都會顯示“Ask a librarian”標識。

圖1 學科服務平臺
學科服務的開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技術支撐,很多圖書館迫于這方面的壓力,學科服務僅流于形式,沒有切實的服務內容。學科服務可以借鑒國內圖書館界已經建立起的完善的資源共享體系,建立一個學科服務聯盟平臺實現對各圖書館學科服務平臺的鏈接,來豐富本館的信息資源;另外在學科服務聯盟平臺加入學科館員咨詢模塊,集合共同學科背景的學科館員,形成學科館員集群,同時通過合作形成規?;?,提高影響力,更好地為教學、科研服務。
[1] 鄭邦坤.圖書館學科服務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2] 邱銘心,蔡妍芳.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之經營與管理研究[J].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011(2):73-93.
[3] 初景利.學科服務概論.PPT,2010.
[4]萬文娟.“985工程”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實踐及不足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2(3):82-86.
[5] 鄭敏.用戶驅動的圖書館學科服務創新框架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2(16):59-63.
[6] 萬文娟.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體系構建策略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2(9):50-53,65.
[7] 劉素清,郭晶.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突破瓶頸的理論思考[J].圖書館雜志,2010(4):35-37.
[8] 鐘建法,韓麗風.學科資源建設與學科服務一體化發展模式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2(2):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