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窺世界
劉燕/整理
內窺鏡檢查相當于在人體內部拍攝病灶圖像和視頻,供醫生診斷病情,還原現實的影像。它不僅能在體內完成自拍上傳,也成為手術的輔助技術手段,使醫生只需要小切口就能完成過去需要大切口才能做到的事情。
內窺鏡的診斷與治療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人們開始期待這樣的無創微型檢查能夠實現癌癥的早期檢查。但要達到這一點,需要獲得器官組織表層以下1~3mm微米級的癌癥細胞信息。下述各型內窺鏡中只有超聲內窺鏡在技術上已經突破了生物組織的表面成像能力,能夠獲得病變組織的斷層圖像,但分辨率為毫米級別,不能分辨微米級別的病變組織。因此為了提高分辨率,具有高分辨率成像功能的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以及可實現微型化的微機電系統技術正被引入。
硬管式和軟性內窺鏡
硬管式在檢查時完全不能彎曲,觀察盲區多、使用不適感很強。1932年德國醫生辛德勒發明了軟性胃鏡,直徑11毫米、長75厘米的軟性管徑,前端近1/3處可在一定程度內彎曲,管徑內部配有多個透鏡,以觀察胃內部狀況。
光導纖維內窺鏡
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在光導纖維胃鏡基礎上,加裝活檢裝置、利用外部冷光源等技術的不斷應用,使內窺鏡檢查照明功能和視野得到進一步改善。
電子內窺鏡
1983年世界上首臺電子內窺鏡誕生了——不再利用光學鏡頭或光導纖維傳導圖像,而是通過CCD攝像頭拍攝數十萬像素的圖像,并將其轉化為電子信號傳送到顯示器上。隨后在1981年,以色列國防部機械工程師伊丹率先對無線內窺鏡進行了研究并申請了此技術相關專利。2001年5月,世界上第一個采用伊丹專利技術的形似膠囊可吞服的內窺鏡進入臨床使用,告別了傳統的管狀內窺鏡模式。它主要用于小腸檢查,隨著人體消化道蠕動,沿著食道-胃-十二指腸-空腸與回腸-結腸-直腸的方向運行,對經過的腔段連續拍照,通過多媒體、無線網絡技術傳輸到體外接收設備存儲,完成使命后最終代謝出體外。
超聲內窺鏡
1980年把超聲探頭換能器安裝在內窺鏡端部,排除了很多傳統聲學成像中的障礙,直接對體內器官進行超聲成像,超聲內窺鏡開始發展起來,通過提高超聲波頻率改善超聲圖像的分辨率,可以有效地觀察胰腺、肝臟、膽囊和脾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