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銀
(山西汾河焦煤公司回坡底煤礦地測科,山西 霍州 031414)
回坡底煤礦水文地質條件中等,地質構造復雜,隨著礦井開采深度的延伸,水害對礦井生產的威脅日益增大。為確保礦井的安全生產,避免水災水故的發生,除了加強水文地質預測預報,礦井采用物探和鉆探相結合的探放水技術手段,對工作面前方地質構造及水害情況進行探測和分析,確保巷道安全施工。
工作原理:以巖石的電性差異為基礎,在全空間條件下建場,使用全空間電場理論,處理和解釋有關礦井水文地質問題,其中的點源三級超前探測技術是研究掘進頭前方地層電性變化規律,預測掘進頭前方含、導水構造的分布和發育情況的一種井下電法探測技術。
使用范圍:探測工作面前方100米范圍內的隱伏斷層、陷落柱,尤其是含水、導水破碎帶、含水體等。探測異常區范圍準確,對低阻異常反映靈敏,對較小的低阻異常也能反映。
工作方法:應用對稱三級探測裝置,工作布置方式為 A-M-N-B(∞),A、B 均為供電電極,用于向煤巖層供電,M、N均為測量電極,用于探測地電場電壓,根據測出的電流、電壓值結合裝置系數就可以換算出巖層的視電阻率值,通過對不同地點、不同深度巖礦層的視電阻率進行全方位探測和綜合分析,就可達到探測巖性、構造及其賦水性的目的。
高分辨率直流電法三級超前探測成果圖為視電阻率等值線柱狀圖,等值線上標注電阻率。按其視電阻率由低到高分別由藍、黃、紅三種顏色組成的色譜充填,相對低阻區一目了然地顯現出來(低阻區色譜接近藍色)。綜合分析視電阻率變化趨勢,視電阻率量值以及探測原始數據,找出異常區,結合現場實際揭露地質資料,進行綜合地質分析,給出異常區的合理地質解釋,異常區的位置及范圍由柱狀圖下發的標尺準確反映出來。
礦井鉆探采用ZY-1250型煤礦用全液壓鉆機,該鉆機適用于巖石堅固系數f≤8各種煤層、巖層。鉆機適應巷道斷面積≥6.5m2,或者寬度≥2.8米,高度≥2.5米.探煤層時最大鉆機距離200米,在堅固性較大的巖層中鉆探時效果欠佳,在鉆孔傾角較大時不方便施工。在接近礦井邊界、各保護煤柱邊界100m附近時、在預計水壓大于0.1Mpa、物探報告異常區進行鉆探作業時,鉆孔必須強制安裝孔口管。
超前鉆探設計:在工作面迎頭進行超前鉆探,鉆孔設計為扇形布置,終孔孔間距不超3米,防隔水煤柱幫距留設20米,超前距留設30米,鉆孔設計長度100米,依次循環鉆探作業。
掘進工作面超前探測:采用高密度直流電法儀進行超前探測后,在工作面迎頭進行鉆探,每次鉆探鉆孔設計長度100米,鉆孔實際施工不超120米,避免出現飄鉆現象影響對鉆探結果的判斷。每次鉆探結束后,由相關科室和隊組對鉆探結果進行驗收,確保鉆探的真實有效性。對工作面出現異常區時,進行加密鉆探,確定異常區范圍,及時調整巷道坡度,指導生產。每次物探、鉆探工作結束后,對掘進工作面進行一次防治水許可評價。
回采工作面超前探測:對形成的回采工作面首先采用無線電波坑道透視探測,圈定工作面內部異常區;采用瞬變電磁法探測底板的富水性。對物探圈定的異常區范圍進行鉆探驗證,每隔10米設計一組鉆孔,每組鉆孔設計三個驗證鉆孔。異常區以外的范圍,每50米設計一個鉆孔,進行兩巷對鉆(兩巷對鉆鉆孔水平間距不超10米)。物探、鉆探完成后,對結果進行分析,完成回采工作面防治水安全許可評價。

4.1 高密度直流電法探測技術也有自身的缺點,由于其采用直流電場的全空間三級超交匯技術,容易造成異常區的誤判,對異常區的富水性也無法做出準確判別,物探結果存在多解性。
4.2 ZY-1250型煤礦用全液壓鉆機機身過大,考慮到受綜掘機影響,斷面小不易鉆機的前移,機身較重,鉆機搬運要求人員多,對傾角較大時鉆探不方便施工。選用鉆機要在考慮鉆機最大給進力和鉆機扭矩的前提下,選用易于搬運的鉆機為宜。
4.3 物探結果存在多解性,要求技術人員對物探地點選擇、工作面的導電體的控制等物理因素有嚴格要求;鉆探過程要求中對巖性跟蹤判斷,飄鉆現象等問題進行綜合分析。
由于復雜地質構造對煤礦生產與安全的重要影響,回坡底煤礦利用物探和鉆探綜合手段對工作面進行超前探測,進一步控制開掘范圍的存在的隱伏的斷層、陷落柱等不明構造,所得的物探和鉆探結論已在巷道掘進和工作面回采過程中證實,對工作面水情水害、地質構造進行了有效預計,避免了水災事故的發生,很好的指導生產,保障了礦井的安全生產。對合理布置工作面和圈定資源儲量、了解煤厚變化規律及構造導水性、防止資源與工程浪費及水害、瓦斯事故的發生具有現實意義。
[1]姚向榮,等.煤礦鉆探工藝與安全[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12.
[2]胡水根,等.高密度直流電阻率法技術及應用[J].煤田地質與勘探,2011.
[3]邵雁等.高密度直流電法在井下探測巖溶的應用[J].礦業安全與環保,2002.
[4]劉蕾.高密度電阻率法反演成像及其應用[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03.
[5]宋華忠,等.超高密度電阻率法在專項探測中的應用[J].鐵路技術創新,2010.